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8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8页 / 共18页
第9页 / 共18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时间:分钟满分:分一、单项选择题(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潮汕方言中流传不少农业谚语,比如“立秋有雨,庄稼点头”、“生地葱,熟地蒜,肥田芋,压平埠(意为提高产量)”、“早田深水养,晚田一巴掌”、“换田不如换种”等,这些谚语整体上反映了我国传统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精耕细作的特点.发展尊重自然规律.注重因地制宜【答案】【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生地、熟地、肥田、早田、深水、晚田、换田等足以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的精细程度,所以,些谚语整体上反映了我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正确;、和不符合事实。. 观察下列图片,图一至图三的变化主要说明了.中国传统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经历了粗放到精耕细作的演变.中国传统农业政策是重农抑商.铁器的广泛使用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答案】【解析】根据图示中“石犁”、“骨耜”、“铁锄”可知,反映了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经历了从粗放到精耕细作的演变,故项正确。项不符合“骨耜”、“铁锄”,应排除。图示反映的是生产工- 1 - / 18具的演变,不是经济政策,排除。铁器的广泛使用是生产力发展的体现,不能推断出我国科学技术高度发展,排除。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工具,需要掌握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演变,解题的关键是对图示的解读与分析。.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中央集权弱化.流民问题严重.土地兼并缓和.自耕小农衰退【答案】【解析】宋代“不抑兼并”,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自耕农成为兼并的对象,判断项正确。北宋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宋代土地兼并激烈,排除;项是土地兼并的结果之一,材料无法体现。【考点定位】必修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下图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我们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答案】【解析】项,从题干中看不到安徽农业发展在全国中的地位方面的信息,因此项错误。项,长江流域- 2 - / 18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是在南宋以后,而且题干中只是有安徽的水利发展情况,无法看到长江流域其他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的信息,因此无法总体判断长江流域在当时的农业发展状况,因此项错误。项,我国经济重心完全南移是在南宋时期,因此项错误。项,从两汉的处,到三国两晋时期是处,到唐时是处,虽有隋朝低潮。但是从整体来看是呈发展态势的。因此选【考点定位】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达的农业、经济重心南移. 秦律规定“盗徙封”(指私移田界)要处“耐刑”(剃光罪犯的鬓发、胡须),这反映出:.土地私有制受法律保护.秦朝法律详备.精神惩罚重于经济处罚.秦朝法律残酷【答案】【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律规定私移田界要实行“耐刑”,体现了法律保护私有土地制度,故项。材料只涉及土地私有制方面的法律,没有体现秦朝法律详备,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法律惩罚,而不是精神惩罚,排除。秦律规定私移田界要实行“耐刑”,即剃光罪犯的鬓发、胡须,不能推断出秦朝法律残酷,排除。. 古今图书集成 ?职方典中记载:“农无田者,受田于人,名为佃户;无力受田者,名为雇工。”,对该现象认识正确的是.最早可能开始于西周时期的井田制.体现古代农耕经济的主要特征.土地兼并是形成该现象的重要原因.租佃现象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答案】【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农民租田耕种上交租税、没有能力租田的农民便沦为佃农,这种现象是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才出现的;因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故出现土地兼并现象,故项正确。井田制下,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作,不存在私有性质的雇佣关系,排除。古代农耕经济主要特征包括以家庭为单位、家庭手工业和农业生产相结合、自给自足等,材料没有体现小农经济,排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作为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一项产物租佃现象的出现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趋势,排除。- 3 - / 18. 下列图表(注:轴表示时间,轴表示佃农对地主的依附程度)能体现我国古代佃农与地主依附关系发展趋势的是.【答案】【解析】【详解】租佃关系是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一种生产关系,根源在于封建的土地私有制导致的土地兼并的盛行。战国时期,租佃关系开始出现,耕豪民之田,见税十五。西汉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北宋时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的经济形态,明清时期发展为主要的形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租佃关系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租佃农民通过抗租、减租斗争,争取长期甚至永久租佃土地的权利,与地主的依附关系是不断削弱的。故排除,选。. 据统计:若以秦岭淮河为界,西汉元始二年(公元年)北方人口户数占全部人口户数的,南方占;按北宋元丰三年(年)之户数,北方占,而南方占。造成以上人口地域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交通的发展与进步- 4 - / 18.南方统治者实施仁政【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通过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题干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北方人口在全国所占比重大大超过南方,而宋代则相反。在中国古代人是最活跃的劳动力,人口地域分布的变化反映了经济重心由北方转到南方,题目问的是导致人口分布地域变化的原因,而不是所反映的问题。所以排除选项,选择选项。古代的交通发展和君主的仁政不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人们的安土重迁思想很深入,排除、选项。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人口迁移与经济的关系.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所谓均田制指封建王朝将政府掌握的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农民耕作,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土地所有制形式为国有制,不允许土地买卖、占田过限,北魏至唐前期都推行均田制作为基本的土地制度。项没有认识到均田制只是在政府掌握的无主土地上实行,地主土地私有制不在均田制范围;、项不符和均田制的特征,故选【考点定位】选修一历史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 电影十二生肖中的兽首铜像是在乾隆帝时由宫廷工匠们精心制作的,铸工精整,清晰逼真,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这说明当时.“工官”仍代表手工业的较高技术水平.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冶铜业一直由官府垄断【答案】【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 5 - / 18发现,“宫廷工匠们”指的是“工官”,“铸工精整,清晰逼真,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指的则是手工业的较高技术水平,综合起来这说明当时工官”仍代表手工业的较高技术水平,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而非其他的选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工官”. 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答案】【解析】一只汉代漆杯,竟然“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说明官营手工业生产专业细化,并由官府掌控,故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效率低下,故项错误;官营手工业不面向市场,故项错误;官营手工业生产不计成本,故项错误。.“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政府的大力推广.棉纺织技术的改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棉花成为经济作物【答案】【解析】此题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学生对我国古代棉纺织业发展的相关知识的掌握。通过材料可知“这些变化”指的是从宋代起棉花日益成为重要的纺织原料且到明代最终超过了麻。项的表述与从宋到明的事实不符;从宋朝到明朝,我国的棉纺织技术不断进步,例如元朝的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导致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 6 - / 18例。因此造成“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棉纺织技术的进步,故正确;棉纺织业的发展推动了从宋到明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促使棉花成为经济作物,因此、两项是材料中的变化所导致的结果而非条件,因此、错误。【考点定位】我国古代棉纺织业的发展。.宋代四川地区,以农业税为基础的两税收入为万贯,商税达万贯(不包括酒税、茶课、盐课等收入)。这说明当时四川.农业经济严重萎缩.工商业空前繁荣.经济水平领先全国.纸币成为通用货币【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根据“以农业税为基础的两税收入为万贯,商税达万贯(不包括酒税、茶课、盐课等收入)”说明商税成为重要财源,反映了工商业空前繁荣,故选;商业繁荣不能意味农业经济严重萎缩,排除;题干没有涉及四川地区和其它地区的比较,无从得出经济水平领先全国,排除;在题干中无从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