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考研路上学会思考:研友给大家的一些建议 每天我们都要询问各种问题,也要被问到许多问题。看似语调上扬的简单的提问,却包含着很多学问,也让提问充满技巧。 由于自己在考研、求职、旅行后都会分享经验,有很多人在网上询问考研准备、笔试面试、签证和交通等。在被问及形形色色的问题后,逐渐体会到提问的重要性,在此列举出一些案例加以说明。 请问学校专业的录取分数线是多少?每年招多少人? 刚开始遇到这类问题,我会在网上搜索后发送网址。后来在面对越来越多的类似问题时,只好建议其自己上网寻找。并非我不够耐心,而是我们身处信息时代,在搜索引擎输入几个字,0.01秒时间里就能出来几百万条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有些问题需要靠自己解决,而不能一味地从别人身上寻找答案。 有些信息,你得知的途径和我得知的途径是一样的,不能认为我身在某所学校,就了解其方方面面的信息,或进了某个企业,就对其招聘政策一清二楚。我们在开始读研或工作后,所要考虑的是做项目写论文完成课业任务、熟悉工作环境开展工作,而不是每年录取规则的变化和复试试题由谁来出。那段时间你所考虑的问题对你来说是生活的全部,对别人来说却只是过眼往事。 请问前往某地旅游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我的一篇文章里面有详细信息,你可以先看一下。 我还是直接问你吧! 很多人在看到我发布的旅行日志和照片后询问目的地信息、准备工作、注意事项等,然而这些问题在我的日志里清清楚楚地记载着,认真阅读后一定可以找到答案。很多人却不愿意把时间花在自己阅读和思考上,而是想用最直接的方式打几个字就得到答案。对我来说,临时的回答不见得比经过深思熟虑后写进文章中的全面,却不得不把总结过的东西复述一遍。倘若在仔细阅读后对于某个细节仍有不明白的地方,那么再多的问题也欢迎,但是仅仅为了避免麻烦的话,省了自己的时间却浪费了别人的时间。 很多同学在询问时希望被提问者能够以自身经验给自己方方面面的指导,这很容易理解,毕竟过来人的经验是很宝贵的资源。我在向别人提问时,也希望能够问到更多的东西。正因为这样,更要在提问前先做好准备工作,尽量提高提问效率、争取用最少的问题得到最多的信息。 同时,不能对被提问者形成依赖,发问前一定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搜索,在心里有底后开始提问,否则只会浪费双方的时间。 考研需要注意些什么?找工作需要做哪些准备?地方好玩吗? 问及这些问题的人一定没有自己的想法,只能一味地盲从别人的意见。这样的问题大而泛,绝非三五句话可以解释清楚,因此在思考之后可以把其分解为较小的问题,如时间安排的技巧、如何调整心态、面对不同选择时要考虑哪些方面的因素等。 有些事情则根据每个人的情况有所不同,很难一言以蔽之。提问者应结合自身情况加以判断,对其中不确定的某个部分发问,效果会更好。 学长,考研难不难?某专业的报录比是多少?导师如果看重成绩或项目经历,而我这方面又不占优势怎么办? 很多次跟学弟学妹说过,你担心的有些因素是你无法改变的,知道或不知道只是好奇心而已,对复习过程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分心去担心这些问题。即使知道了答案,并不能改变任何准备的过程。例如,即使你知道报录比是100:1,难道就要放弃报考?若报录比是1.2:1,就可以放松准备过程了吗?既然这样,就把这些问题想开,不去纠结,而是调整好心态把精力花在准备工作本身上。事实既定,既然无法改变过去,那就用后续更好的表现来弥补,而不是怨天尤人或后悔莫及。 我很担心自己考不上,万一真的找不到工作该怎么办? 对于这样的问题,除了作出心理辅导外别无他法。心理素质、对未来的乐观等是做任何事情所必备的素质,这些方面也只能靠自己去锻炼去塑造,而无法通过一个答案就得到解决。有很多途径缓解压力、增加信心、保持希望,但这些途径,靠自己去寻找去发现的效果更好。 复试要准备哪些内容?怎样联系导师、给导师留下好印象? 这个问题本身并没有问题,但问这个问题的时机有所讲究。很多学弟学妹在刚开始准备考研时就担心很多复试的问题,完全没有必要。刚开始要做的就是认真复习,尽量提高初试成绩,过了初试以后自然有时间去考虑后续问题。若刚开始就担心复试,不但由于过早考虑而无法准备,还占用了时间扰乱了情绪,适得其反。 无论考研、求职还是其它事情,都得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踏踏实实走好前一步,才有基础走下一步,而不能好高骛远地跳跃前进。 另外,若别人愿意回答你的问题,提供帮助,千万不要将其视为理所当然。要知道有更多的人在做完某件事就就再也不愿意去回想,转而考虑新的问题,因此应该对愿意回过头来用自己的经验帮助后来人的人报以敬意。用一颗感恩的心去提问,对方一定能够感受到你的诚意。 面试的最后一般都会有提问环节,这个环节并非简单地想让被面试者了解目标企业,而是通过问题,面试官能再次判断被面试者的准备程度。很多时候,别人一张口提问,就能看出其是否有自己的想法,是否做好了准备。因此切勿小瞧提问,一个简单问题的含金量可能超过此前所有的铺垫。 在提问阶段做到更好以后,同样能促进其它阶段更有效率地沟通,回答别人问题时也就更有针对性。反之亦然,例如现在我请教别人时,会结合别人向我提问的经验,站在别人的角度设想其会怎样回答这样的问题,答案是不是我想要的,然后反复修改问题,这样节约了双方的时间的同时也促进了交流的质量。 写下这些的目的绝非对大量问题加以抱怨,而是希望通过被提问的经验,告诉那些有问题的朋友们:在打上问号之前,请先站在别人的角度试着回答这个问题,看答案是否真的是你想要的,是否有提问的必要。弄清楚这些问题之后,将大大促进交流的效率,也能提高自己沟通的技巧。 上述实例主要我被问及的问题,但推及到其它方面同样适用。最后,仍然希望对任何经历有问题的同学积极询问。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内容仅供参考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