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第五单元 单元测试(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词语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险峻疏浚逡巡俊俏怙恶不悛B亵渎案牍黩武牛犊 买椟还珠C骁勇妖娆饶恕缭绕百折不挠D枢纽讴歌老妪抠门呕心沥血解析:A逡qn,悛qun,峻、浚、俊均读jn;B.均读d;C.骁xio,娆ro,饶ro,绕ro,挠no;D.枢sh,讴u,妪y,抠ku,呕u。答案:B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坐落圆舞曲老牛舐犊夙兴夜寐B真缔舶来品目不暇接怙恶不悛C誊写肇事者门可落雀抵足而眠D讴歌拌脚石佶屈聱牙谈笑风生解析:B项中“缔”应为“谛”;C项中“落”应为“罗”;D项中“拌”应为“绊”。答案:A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物理课上,李文君对牛顿第一定律_,可刘老师却说无数事实证明了这是一个不容_的问题。在这次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李强事先没有对他的课题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_做出了错误的结论。高考有两个功能:其一为评价功能,其二为选拔功能。高考的逻辑很简单,_在基础教育中接受了良好训练的学生_有资格接受高等教育。A置疑/质疑以致只要/就B质疑/置疑以至只要/就C质疑/置疑以致只有/才D置疑/质疑以至只有/才解析:“质疑”意思是“提出疑问”,“置疑”意为“怀疑(用于否定)”。“以至”和“以致”都是连词,都用于下半句话的开头。“以至”表示由于前半句话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以致”表示下文是上述的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只要就”表示充分条件,即具有某种充足的条件便会产生相应结果;“只有才”表示必要条件,即要达到某种结果必须具备某种条件。答案:C4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近几年来,吉林省重视道路建设,现在已经形成了纵横捭阖、四通八达的公路网。B对于我们这些平凡普通的芸芸众生来说,生命的历程也许并不辉煌,但同样可以闪光。C偏激而善良的言论,对于利用舆论监督,改进社会治理绩效而言,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看做“苦口良药”。D这所学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生活态度、文化素养、举止言谈等都显得格格不入。解析:C“苦口良药”比喻逆耳忠言,此熟语应用正确;A.“纵横捭阖”指在政治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联合或分化,此句用于修饰公路网不恰当;B.“芸芸众生”是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众多的平常人,与“平凡普通”语意重复;D.“格格不入”指对环境或氛围从整体上产生抵触,无法融合,而本句意思是指学生们各有自己的个性、生活习惯等,使用不正确。答案:C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作者没有把简爱写成一个美丽多情、温柔娇气的天使,而是一个渴望自由平等、敢于和自己所处的恶劣环境作斗争的妇女。B艾滋病的可怕在于其传染性强,且无特效药,因此必须建立严格的隔离制度和科学的预防制度并实施有效的治疗。C丑石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散文精品中的一篇,全文不过千余字,然而它的内涵却是沉甸甸的,耐人寻味。D艺术欣赏中的审美体验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经点破,那含蓄的美常常会遭到破坏的危险。解析:A主宾不一致,主语“作者”,第二谓语为“而是”,宾语是“妇女”。B.语序不当,应改为“建立科学的预防制度和严格的隔离制度”。D.“的危险”缺少呼应的谓语,“那含蓄的美常常会遭到破坏的危险”,应改为“那含蓄的美常常会遭到破坏”。答案:C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在我们看来,小说总得有比较细致的艺术描写,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但在唐以前,神话、寓言不用说了,既便是历史散文,也往往只有人物性格的一刹那的闪光,只有故事情节的某些片断富有文学意味,因而只能说是孕育着小说的因素,不能把它们径直地称为小说。同样,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说,除了极少数有稍许细致的艺术描写之外,大都是简单粗略的“残丛小语”。即便其人物性格有一刹那的闪光,即便其故事情节的某些片断富有文艺性,也只能算小说的雏形或嚆矢,也很能径直地称为小说。我们顶多可以把其中极少数故事称为“小说”,顶多只能说魏晋南北朝出现有极少数“精陈梗概”的小说,不能把这些故事全部都叫做“小说”。正如我们不能把神话、寓言、历史散文与小说混为一谈一样,我们也不能把“故事”和“小说”混为一谈。笼统地把那些志人、志怪作品称为“故事”是可以的,但笼统地把那些志人、志怪故事称为“小说”恐怕是不大确当的。严格说来,中国小说的正式形成是唐代。唐以前只能算小说的萌芽阶段。唐代的传奇才是名副其实的小说。在故事情节上,它由过去那样的随笔、杂记式的记录或简短零星的“残丛小语”,变成了篇幅较长的细致描绘、委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相当完整的艺术结构。在人物刻画上,它由过去那样的不注意人物性格或只有性格的一刹那闪光,变成了比较注意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性格、心灵的描写。在作品内容上,它也由记叙怪异扩大到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一句话,唐代的传奇,具有完备的短篇小说形式,无愧于“小说”称号。明代胡应麟说:“变异之谈,盛于六朝,在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设幼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所谓“作意好奇”,就是有意识地进行虚构和创造,不拘泥于事实的记录。鲁迅说:“小说到了唐时,却起了一个大变迁。六朝时之志怪与志人底文章,都很简短,而且当作记事实;及到唐时,则为意识地作小说,这在小说史上,可算是一大进步。”唐人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小说终于正式形成了,标志着我国小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终于由萌芽成长为大树,标志着前人著作中孕育的小说因素终于形成了“小说”这样一个新型的文学体裁。6作者说“笼统地把那些志人、志怪故事称为小说恐怕是不大确当的”,作者之所以这样说的原因是()A因为这些志怪、志人故事只能称作小说的雏形或嚆矢。(注:嚆矢,喻事物的开端或先声)B因为不能把“故事”和“小说”混为一谈。C因为这些志怪和志人的故事还缺乏比较细致的艺术描写,还没有比较完善的故事情节,所写的人物也缺乏鲜明的性格。D因为这些志怪和志人的故事,大都是粗略的“残丛小语”,只有部分人物的性格有一刹那的闪光;从故事情节来看,除某些片段外,总体上还缺乏文艺性。解析:其原因有两个要点,D项准确地表述了这两个要点,A、B两项说得笼统。C项说得不准确,如“这些志怪和志人的故事还缺乏比较细致的艺术描写”,不如“从故事情节来看,除某些片段外,总体上还缺乏文艺性”表述得准确。答案:D7按作者的观点进行推断,下列全是真正意义的小说的一项是()A柳毅传书三国演义夸父追日子夜B柳毅传书红楼梦阿Q正传老残游记C西游记 周处李自成百合花D儒林外史守株待兔老残游记家解析:A项的夸父追日是神话;C项的周处是志人故事;D项的守株待兔是寓言。按作者的观点,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说。答案:B8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作者说“唐代的传奇,具有完备的短篇小说形式”,这“完备”的形式,作者是从“故事情节”“人物刻画”和“环境烘托”三方面来说明的。B鲁迅说“小说到了唐时,却起了一个大变迁”,关于这个“变迁”,鲁迅和胡应麟都论及了,这个“变迁”应是指有意识地写小说。C文中的“假小说以寄笔端”是说他们借小说这种形式来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寄寓于文字之中。D我国小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由萌芽而成长为大树的标志就是唐代的传奇。解析:A项的表述与原文不符。应是“故事情节”“人物刻画”和“作品内容”三个方面。注意第二段的几个关键词语:“在故事情节上”,“在人物刻画上”,“在作品内容上”。答案:A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康熙五十一年三月,余在刑部狱。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而十四司正副郎好事者及书吏、狱官、禁卒,皆利系者之多,少有连,必多方钩致。苟入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置老监,俾困苦不可忍,然后导以取保,出居于外,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中家以上,皆竭资取保;其次,求脱械居监外板屋,费亦数十金;惟极贫无依,则械系不稍宽,为标准以警其余。或同系,情罪重者,反出在外,而轻者、无罪者罹其毒。积忧愤,寝食违节,及病,又无医药,故往往至死。”余同系朱翁、余生及在狱同官僧某,遘疫死,皆不应重罚。又某氏以不孝讼其子,左右邻械系入老监,号呼达旦。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部中老胥,家藏伪章,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其上闻及移关诸部,犹未敢然。功令:大盗未杀人及他犯同谋多人者,止主谋一二人立决;余经秋审皆减等发配。狱词上,中有立决者,行刑人先俟于门外。命下,遂缚以出,不羁晷刻。有某姓兄弟以把持公仓,法应立决。狱具矣,胥某谓曰:“予我千金,吾生若。”叩其术,曰:“是无难,别具本章,狱词无易,取案末独身无亲戚者二人易汝名,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其同事者曰:“是可欺死者,不能欺主谳者,倘复请之,吾辈无生理矣。”胥某笑曰:“复请之,吾辈无生理,而主谳者亦各罢去。彼不能以二人之命易其官,则吾辈终无死道也。”竟行之,案末二人立决。主者口呿(q)舌挢(jio),终不敢诘。余在狱,犹见某姓,狱中人群指曰:“是以某某易其首者。”(取材于方苞狱中杂记)【注】洪洞:洪洞县,在山西。同官:同官县,在陕西。主谳(yn):审判定案。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皆利系者之多利:获利B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 剂:(财产的)等差C遂缚以出,不羁晷刻 羁:捆绑D情罪重者,反出在外 情:案情解析:C羁:停留。答案:C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D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A.取独/结构助词“的”;B.引进动作处所“到”/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被”;C.代词,“那”“那些”/副词,表示反诘语气“难道”。答案:D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写胥吏贪赃枉法的一组是()少有连,必多方钩致械系不稍宽,为标准以警其余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其上闻及移关诸部,犹未敢然 中有立决者,行刑人先俟于门外取案末独身无亲戚者二人易汝名A BC D解析:写胥吏在“上闻及移关诸部”的文件上不敢动任何手脚;写“功令”(政府的法令)上的正常规定。这两项,不符合题干要求。其他四项,或单独刻画、或勾勒群像,或写其言、或写其行,均为胥吏贪赃枉法的具体内容。答案:A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掌管刑狱的官员枉法作恶的现象,不仅普遍于下级官吏,还涉及许多“部”级官员。可见在“康熙盛世”时,吏治腐败的问题已很严重。B封建家长以“不孝”的罪名对子女提起诉讼,左右邻居也帮着把“忤逆”之人捆入牢房。为这样的事都能坐牢受罪,作者为此感慨不已。 C胥吏之所以胆敢篡改判决书的内容,就是因为他摸准了上级的心理:主审官宁可让案子错下去,也不愿因为事后追究错案的责任而丢官。D作者在狱中了解到许多黑幕,对于那些从他人口中听来的事实,作者也向同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