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8页
第2页 / 共58页
第3页 / 共58页
第4页 / 共58页
第5页 / 共58页
第6页 / 共58页
第7页 / 共58页
第8页 / 共58页
第9页 / 共58页
第10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涪陵新城区集绣大道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1 工程概况1.1 项目区位涪陵区位于重庆市以东,北纬29213001之间、东经1065610743之间。地处重庆市中部,东邻丰都县,南接南川市、武隆县,西连巴南区,北靠长寿区、垫江县。全境东西宽74.5公里,南北长70.8公里,幅员面积2941.46平方公里。涪陵西部新城区是涪陵“双百”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主战场,按照现代、生态、宜居的标准,实施城市道路、水电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公共绿地和城市景观,先行布局建设保障房、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城市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到2016年形成35平方公里、35万人口的城市规模,年工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到2020年建成65平方公里约60万人口的现代化城市,工业产值达到1500亿元,经济总量占涪陵全区的4050%。鉴于渝利铁路已于2013年年底顺利通车,涪陵新城区北客运站及其配套工程也正陆续投入使用当中。为带动李渡高铁站前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周边地块使用;同时,加强李渡北部片区东西向联系,向西延伸至妙音路北延线,向西服务至金银场物流园区,涪陵新城区北部片区发展被提上日程。规划区位于涪陵新城区北部,南部大部分以长涪高速为界,占地约31.6平方公里。本次设计的集绣大道位于涪陵新城区北部片区,基本贯穿整个规划区东西走向,为规划区内一条重要的横向主干道。1.2 工程规模根据规划,本次设计集绣大道西起银滩路西侧打清沟,向东延伸,下穿马鞍互通连接线后,与规划中的太白大道北延线平交,然后下穿规划的景观通廊后,继续向东延伸,与规划中的倪峰路、太乙大道二期平交,最终止于与规划的实验支路。道路全长约3.3km,以太乙大道二期为界分为西、东两段,道路红线宽度分别为40m和32m,双向六车道,城市主干路,设计速度为50km/h,沿线重要结构物为下穿景观通廊地下通道一座,长度167米,宽度28m。2 设计依据及采用标准规范2.1 设计依据(1)项目工程设计合同(2)规划及红线资料重庆市涪陵区城乡总体规划(2015-2035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8.09)重庆市涪陵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2017.11)重庆市涪陵区李渡新城北部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3)建设单位提供的项目所在区域1:500地形图及管线测量资料(重庆市勘测院,2019.04)(4)涪陵新城区集绣大道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9.06)(5)涪陵新城区集绣大道道路工程方案设计(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9.06)(6)相交道路设计资料:H1路方案设计;纵一路纵五路方案设计;涪陵新城区高铁片区轴线公园景观设计施工图(7)周边相关地块施工图设计成果(8)现状水系、规划水系资料(9)重庆市涪陵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涪陵新城区集绣大道道路工程立项的批复(涪发改委发2201919号)(10)重庆市涪陵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涪陵新城区集绣大道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涪发改委发2201962号)(11)涪陵新城区集绣大道道路工程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重庆市涪陵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选字第市500102201900508号)(12)涪陵新城区集绣大道道路工程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重庆市涪陵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选字第市500102201900519号)(13)方案批复重庆市涪陵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涪陵新城区集绣大道道路工程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意见的函(2019.08)(14)涪陵区新城区集绣大道(K0+000K3+317.255)道路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补充勘察)(重庆江北地质工程勘察院,2019.06)(15)涪陵新城区集绣大道道路工程高边坡方案设计安全专项论证专家意见(2019.09)(16)关于集绣大道边坡调整的函(建设单位,2019.10)(17)其他相关资料2.2 采用标准规范(1)国家标准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 50162-1992)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GB 51286-2018)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2009)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50688-2011)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 50805-2012)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2)交通部规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003-86)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 20-2017)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17)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12)(3)建设部规范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版)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 194-2013)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2008)(4)地方规范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 重庆市市政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2017年版)重庆市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T-078-2016)2.3 对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本次设计满足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镇建设部分(2013年版)等相关规范标准要求,不存在突破规范强制性条文情况。2.4 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本设计文件(包括设计说明书及图纸)中的高程系未注明处均为1956年黄海高程系,坐标系均为重庆市独立坐标系。3 初步设计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1、补充设计阶段危大工程专项的相关内容。回复:同意专家意见,增加危大工程设计内容,详见第十四章。2、补充区域地块土石方平衡、竖向标高控制等相关内容,以支撑道路纵坡的合理性。回复:同意专家意见,补充土石方调配和竖向标高控制等内容,详见5.5、5.13。3、K1+540-K1+840段按双向八车道设计缺乏必要的论证和说明。回复:同意专家意见,补充K1+540-K1+840段按双向八车道设计相关说明,详见5.7。4、优化沿线路口进出口车道匹配,减少占地;终点渠化设计应调整。回复:同意专家意见,已优化相关内容,详见说明3.3.7。 5、与其他项目有关的道路名称、渠化设计、人行道结构等应统一,如:集前路、平绣路等。回复:同意专家意见,已统一路名、路面结构等。6、补充比选方案内容。回复:同意专家意见,补充比选方案内容,详见5.3。7、补充施工期间临时支护等内容。回复:同意专家意见,已补充相关内容,详见第十三章。8、设计说明文字表述与现状不一致处应修改,如:进度等。回复:同意专家意见,已修改说明文字表述与现状不一致处。9、补充与马鞍互通连接线的关系、施工时序等内容。回复:同意专家意见,补充与马鞍互通连接线的关系、施工时序等内容,详见5.4。10、补充管廊与道路关系、施工时序等内容。回复:同意专家意见,补充管廊与道路关系、施工时序等内容,详见5.4。11、建议地通道两侧设人行通道连通道路和公园。回复:根据业主意见,连通道路与公园一并实施,本次设计预留地通道两侧设人行通道连通道路和公园建设条件。4 高边坡、深基坑支护方案设计安全论证专家意见及执行情况(1)复核局部土岩界面较陡处边坡的稳定性。回复:按审查意见复核土岩界面较陡处边坡参数,完善边坡的破坏模式及稳定性分析及计算(详见高边坡计算书)。(2)增加方案比选。回复:按审查意见补充方案比选(详见涪陵新城区集绣大道道路工程高边坡支护方案设计说明6.2节)。(3)完善边坡设计说明内容及图面表达、截排水设计、坡顶安全防护措施等内容。回复:按审查意见补充相关内容(详见涪陵新城区集绣大道道路工程高边坡支护方案设计说明第7节)。(4)完善边坡施工顺序、方法和工艺等要求;强调执行“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原则,加强边坡监测及信息反馈。回复:按审查意见补充相关内容,设计说明重申“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原则,细化各段边坡的监测及信息反馈(详见涪陵新城区集绣大道道路工程高边坡支护方案设计说明第10节)。5 工程地质及建设条件5.1 自然地理5.1.1 地理位置本次拟建工程地处涪陵新城区,连接长涪高速,交通条件较为便利。5.1.2 气象拟建工程场地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具冬暖、夏热、秋长的气候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8.17,极端最高气温42.2(1977年8月26日),极端最低气温-1.5(1977年1月29日);多年无霜期314.9天,雾日平均3040天;多年平均降雨量1104mm,主要集中于每年410月,多呈大雨或暴雨,占全年总降雨量的6570%左右。区内多年平均最大日降雨量93.9mm,最大日降雨量178.3mm(1971年6月1日),年平均降雨日为168天。春冬多雾,雾日最长达148天。因大气污染,时有酸雨、酸雾发生。常年风速较小,年平均风速1.1m/s,最大风速28.4m/s,以偏西北风为主。场地气候全年可施工作业。5.1.3 水文道路区区域水系隶属长江水系,道路区南侧约5.0km即为长江。区内的山区河流主要为K0+230m的一季节性河流(涡圈河),总体由东北向西南流向,河道蜿蜒曲折,沟床宽7.010.0m,纵坡度小(多小于8%),勘察期间沟内近于断流,据调查,该河沟内最大洪峰流量约10m3/s(最高水位约296.5m),道路跨越河道处(K0+213.5)拟修建43.5m的永久性排水箱涵连接河道,道路设计标高308.85,在河沟排流畅通(建议先修建排水箱涵,再回填路基)情况下,水位拟建道路无影响。道路K0+605.6K0+708.4段跨越一水塘,其水域面积约6420m2,最大水深约3.5m,最高水位约310.0m,勘察时水位标高308.50m。未来道路(场区)进行整体平场时,水塘将被全部回填,道路将采用填方路堤。其地表水对道路无影响。道路末端(K3+317.26)东南侧约100m处为大地坝水库,面积约90亩,勘察期间水位约370.4m,最高蓄水位约374.5m(远低于道路设计标高382.03m)。其余地段周边未见地表水体通过,仅在局部低洼水田改建的人工鱼池内有少量地表积水。5.2 地形地貌拟建道路区属四川盆地东部宽谷缓坡之剥蚀丘陵地貌。区内地貌形态主要受构造及岩性的控制,沿构造裂隙在风化剥蚀作用下,形成宽缓的树枝状的沟谷、孤立的残丘及陡崖等地貌景观。道路沿线最高点位于K3+254附近,标高411.64m;最低点位于K0+213.7位置的一季节性河沟附近,标高295.52m,相对高差为116.12m。场地西侧(K0+000K0+820段)基本保持原始地貌,地形坡角一般1025;中部(K0+820K3+045段)处于平场阶段,存在多处212m的临时边坡,地形坡角一般515,边坡坡角一般3060;场地东侧(K3+045K3+317.26段)总体保持原始地貌,地形坡角一般1530。场区沟谷切割深度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