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9页
第2页 / 共49页
第3页 / 共49页
第4页 / 共49页
第5页 / 共49页
第6页 / 共49页
第7页 / 共49页
第8页 / 共49页
第9页 / 共49页
第1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Reference Materials on Higher Education 全国外语院校协作组第二十四届年会全国外语院校协作组第二十四届年会 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特刊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特刊 天津外国语学院高教研究室编辑天津外国语学院高教研究室编辑 二二九年十月九年十月 1 目目 录录 年会年会综览综览.1 论论文摘文摘编编.4 北京外国北京外国语语大学大学 在跨文化传播中外语类院校如何“将中国介绍给世界”.4 上海外国上海外国语语大学大学 坚持特色办学之路 积极打造创新平台,努力培养高端国际型特色 人才.11 广广东东外外语语外外贸贸大学大学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探索与实践.16 北京北京语语言大学言大学 高等外语院校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责任和作用.23 西安外国西安外国语语大学大学 “质量工程”的特色质量观实践与思考.28 四川外国四川外国语语学院学院 适应教育国际化进程,打造外语院校核心竞争力.33 天津外国天津外国语语学院学院 高等外语院校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实践与探索.43 2 年会年会综览综览 全国外语院校协作组第二十四届年会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 于 2009 年 10 月 14 日至 16 日在天津举行,承办单位为天津外 国语学院。会议举行地点为天津外国语学院逸夫楼报告厅及天 津政协俱乐部。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外国 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 交学院、西安外国语大学、四川外语学院、大连外国语学院、北 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解 放军国际关系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外国语学院 等 16 所外语院校的党委书记、校(院)长、办公室主任、教务处、 研究生处负责人以及日本名古屋外国语大学、韩国釜山外国语 大学校领导一行等 58 人出席会议。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 司长刘宝利、天津市教委副主任荆洪阳出席开幕式并作重要讲 话。天津市政协副主席曹晓红会议期间专程到会祝贺。 围绕“高等外语院校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责任与作用”这一主题, 在 10 月 15 日上午举行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北外党委书记杨学 义、日本名古屋外国语大学校长水谷修、天外校长修刚、韩国釜山外 国语大学校长柳宣圭、上外党委副书记冯庆华、北语副校长林国立先 后进行了主题发言。大家一致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 天,外语类院校作为世界上各类语言的聚集地、多元文化的交汇处, 要充分发挥其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优势,担当推广本国学术文化的历 史使命,为世界文化的交流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3 其中,水谷修校长结合日本外国语大学面临的课题,重新审视了 外语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定位,对如何实现既精通语言又具有扎实 专业知识和宽广国际视野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深入思考;柳宣圭 校长指出,语言是传达和接受文化的重要媒介,外国语大学作为文化 网络的均衡者,应持续发展多样的外语教育环境,使学校本身成为一 个小的文化交流空间,更好地为地区和国家服务。北外杨学义书记指 出, “将中国介绍给世界”是最有效的跨文化传播,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的第一件事就是将中国的文化典籍翻译成各种语言,积极地展示自 我,让世界各民族通过各自的母语来阅读、了解中国文化。上外党委 副书记冯庆华介绍了上外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把培养高端国际 型特色人才作为其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办学实力、抢占现代教育 “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北语副校长林国立认为,外语类院校承担着培 养双语人才和传承不同语种与文化、维护语言与文化多元的使命,在 汉语国际推广中有着得天独厚的特征,地位至关重要。天外修刚校长 提出,高等外语院校应通过搭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平台、营造跨文 化传播大学氛围等手段,提升高等外语院校的跨文化传播能力。论 坛主持人广外党委书记徐真华的精彩点评、总结,各位主讲人与 听众的积极互动都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强烈共鸣与高度评价,也令到 会的老师和同学们深受启发,获益匪浅。 围绕“国际化视野下高等外语院校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高 等外语院校质量工程与特色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主题,在 10 月 15 日 下午的分组讨论和年会交流两个阶段中,与会代表分别就质量立校、 特色发展、教育国际化等方面进行了热烈探讨,大家纷纷畅所欲言, 4 交流想法,达成共识。 1、外语外贸类院校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突出,在培养高 端复合型人才方面的优势明显。各兄弟院校要以积极的心态、坚 定的信心,始终坚持特色办学、国际化办学方向并以此带动办学 质量的整体提高。作为外语外贸类院校所达成的高度共识,其已 广泛指导于实践、落实于实践,取得了一批优秀成果。 2、外语外贸类院校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如 毕业生就业、男女生比例失衡、质量工程的落实、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途径等等,这些问题值得学界同仁的深入研究和反思。 3、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外语外贸类院校所遭遇的瓶颈各异,但 也存在着许多共性问题。各院校应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在制度建 设、政策保障等方面联手攻关,争取外语外贸类院校更宽广的发展空 间。 经过历届年会的推动,全国外国外贸类院校将以敢闯敢试的锐 气,开拓进取的勇气,更好地承担起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任, 更好地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促进文化交融、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 会发展的光荣使命,推动全国外语外贸类院校走上更新的发展之路! 5 论论文摘文摘编编 北京外国北京外国语语大学大学 在跨文化传播中外语类院校如何“将中国介绍给世界” 早在 1962 年,著名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M.McLuhan)就在理解 媒介:论人的延伸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一书中首次提 出“地球村” (Global Village)的概念,以形容当今世界随着广播、电视及其他 电子媒介出现后带来的时空距离的紧缩。面对一个交往距离越来越近的世界, 如何正确地对待异质文化并将本国/本族文化有效地传播出去,已经成为跨文化 研究的重要课题。可以说,随着国际化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跨文化已涉 及到人类交流的所有领域。在积极推进跨文化研究和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外 语类院校必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一节第一节 跨文化传播与人才培养跨文化传播与人才培养 关于文化的定义一直众说纷纭,不同学科的专家都从自己的研究视域出发 对文化进行了界定。人类学家认为文化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人类知识和行 为的总体;文化学者则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艺术、政治、经济、教育、修养、 文学、语言思维的总和。目前,人们普遍公认的对文化的定义仍是英国 19 世纪 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Tylor)于 1871 年提出的:“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 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 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1可见,从广义来看, 文化包含了人类的一切活动,而跨文化交际/传播(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自然而然地涉及到人类交流的所有领域。 不可否认,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际交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因为交际 者即使能够准确地识别对方的语言符码,也未必就能顺利地进入对方的文化交 流体系中;更何况,进入交际活动中的个人常常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本族文化 的种种影响。这样一来,任何一个交际者必然会不断地在两种文化、两种规范、 两种习惯之间摇摆,并不可避免地面对文化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与文化冲突。 6 那么,跨文化交际者是否可能建立一套独立于各文化之外的规则系统或价值标 准,以使交际双方都摆脱无所适从的状态而获得共识呢?事实证明,交际者既 找不到这样一套独立、超然、统一的文化规则与体系可遵循,也没必要放弃自 己的文化立场以依附对方的文化。在这方面,日本传播学者吉川宗雄(Muneo Jy Yoshikawa)的研究观点很值得借鉴。他在研究中指出,不同的文化交际会 产生四种模式,他将其分别定名为民族/群体中心式(又译自我意识形态式)、 控制式、辩证式和对话式。他认为,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来讲,民族/群体中心式、 控制式和辩证式都是应当设法避免的。因为民族/群体中心式的文化传播必然导 致对他文化核心价值的漠视,控制式的文化传播必然导致对异己的他文化进行 操纵、控制和扭曲,而辩证式的文化传播虽然看似能够将不同文化汇融于一, 实则却是一种无法操作和实践的空头理论;惟有对话式的文化传播与交流能够 使不同文化在交际平台上获得真正平等的展示机会。在对话式的传播活动中, 各种文化之间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任何一方文化都未受到忽视和排斥,双方甚 至多方之间可以在平等对话中保持各自的立场,同时又能够表达对对方文化的 尊重、欣赏、理解与肯定,这样一来,“交流的重心不在任何一方,而是存在 于对话式交往的动态的流动之中”2,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避免文化中心主义 造成的文化偏执与文化对抗。 可以说,对话式是一种理想的且可践行的文化交际与传播模式,跨文化交 际必须建立在文化平等和开放对话的基础上才可能使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达到相 互尊重和平等互助的结果,这需要一批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开放型人才积极 有效的实践,以更好地化解并消除文化冲突。 1993 年,美国学者塞缪尔 亨廷顿提出著名的“文明冲突论” ,其核心 观点表明,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种族冲突会普遍存在,具 有不同文化的国家间最可能出现的就是相互疏远和冷淡,也可能是高度敌对 的关系。令人惊异的是, 8 年之后,2001 年的 911 事件准确地印证了亨廷顿 的文明冲突论观点;是国际间因文明差异带来的对峙,各类异质文化之间互 不相容的现象,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提醒我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培 养跨文化人才,才能通过有效的对话消除文化障碍、化解文化冲突。 社会语言学家古德诺夫( Goodenough)认为文化是“由人们为了使自己 的活动方式被社会的其他成员所接受,所必须知晓和相信的一切组成。作为 人们不得不学习的一种有别于生物遗传的东西,文化必须由学习终端产品 7 知识就这一术语最宽泛的意义来说 组成”3。对于跨文化人才 来说,要具备跨文化的交际 /传播能力和新型的知识结构必须通过跨学科的 教学方式才能最终形成,也就是说,跨文化人才的培养并非只是单纯的外语 学习,同时也应涉及对人类学、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民俗学、历史、 哲学和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的学习与研究。此外,跨文化人才在对本民族的文 化传统有较为深入的认知之时,还应具备国际视野,对国外汉学界的中国文 化研究状况有足够的了解,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既 “知己知彼” ,又“知彼所 知己” 。正如德国著名跨文化日尔曼学者维尔拉赫(Alois Wierlacher)教授所 言:“我们重视inter一词原本所包含的之间和相互这两层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