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1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5页 / 共31页
第6页 / 共31页
第7页 / 共31页
第8页 / 共31页
第9页 / 共31页
第1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10课短文二篇,知识归纳,.,1,2,晓雾将歇 (歇: 消散。)夕日欲颓 (颓: 坠落。) 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 于是。) 沉鳞竞跃(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盖竹柏影也 (盖:大概是。),知识归纳,【重点词语解释】,.,.,.,.,.,.,.,.,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闲人:无事可做的人,这里指清闲的人。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知识归纳,.,.,.,.,.,知识归纳,【结构梳理】,答谢中书书,平视: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俯视:清澈见底,仰视:高峰入云,具体描绘:,总领全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静,晓雾歇,猿鸟鸣,夕阳颓,鳞竞跃,动,感概自然美景,沉醉山水 愉悦心情,知识归纳,知识归纳,【主题与艺术】,1答谢中书书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全文以独特的艺术感受、饱含着感情的语言,创造了优美的意境。以精心布排的总领、具叙、总括的结构体现出缜密的特点。语言凝练丰富。,知识归纳,【主题与艺术】,2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所见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全文文辞简洁,内蕴丰远。情景交融,景中含情。描绘景物抓住其特点。,知识归纳,【课内文言文精读】,答谢中书书 一、字词理解、句子翻译。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并翻译全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 )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坠落,指水中潜游的鱼,.,.,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交相辉映,四季,消散,争相,自从,.,.,2文言词语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自三峡七百里中 / 自康乐以来 B实是欲界之仙都 / 山川之美 C夕日欲颓 / 实是欲界之仙都 D夕日欲颓 / 颓然乎其间者,B,知识归纳,.,.,.,.,.,.,.,.,.,.,(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晓雾将歇 / 因往晓之 B沉鳞竞跃 / 锦鳞游泳 C四时俱备 / 四时之景不同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复前行,A,知识归纳,.,.,.,.,.,.,.,.,.,.,3重点句子翻译题。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_,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_,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知识归纳,(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知识归纳,(3)“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_,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知识归纳,(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二、内容理解。 1内容理解填空(简答)题。 (1)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_,_。,高峰入云,(2)文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的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_,_。,自康乐以来,知识归纳,清流见底,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综合分析选择题。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描绘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沉醉山水的思想感情。 B“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作者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傲之态。 C“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两句表达作者沉醉山水的喜悦,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之情。,B,知识归纳,D“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知识归纳,知识归纳,【课内文言文精读】,记承天寺夜游 一、字词理解、句子翻译。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并翻译全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 )起行。念( )无与为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于是,就,到,.,.,想要,高兴的样子,考虑,想到,一起,共同,形容水的澄澈,.,.,知识归纳,( ),盖( )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交错纵横,大概是,只是,.,2文言词语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但当涉猎 B念无与乐者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C寻张怀民 / 未果,寻病终 D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遂迷,不复得路,A,知识归纳,.,.,.,.,.,.,.,.,.,.,(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盖竹柏影也 / 盖以诱敌 B欣然起行 / 其人舍然大喜 C念无与为乐者 / 吴广喜,念鬼 D念无与为乐者 /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D,知识归纳,.,.,.,.,.,.,.,.,3重点句子翻译题。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月光照在院中,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知识归纳,(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知识归纳,二、内容理解。 1内容理解填空(简答)题。 (1)本文以寥寥数笔勾勒出人、情、景合一的意境。先写因 “_”勾起作者夜游的兴致,再以写实笔法描绘了“_”的澄澈的月光,最后用“_”抒发了对世人汲汲于名利而无人赏月的惋惜。(用原文语句填空),月色入户,知识归纳,庭下如积水空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文中“_?_?”两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心胸开阔,淡泊名利的感情,也告诉我们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在哪里都能在美好大自然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用原文语句填空),何夜无月,知识归纳,何处无竹柏,(3)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_,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知识归纳,(4)文章最后的议论抒情“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 _,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知识归纳,(5)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_,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2综合分析选择题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文章第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C文章第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D,知识归纳,课外赏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4题。 太宗出征 贞观十九年,太宗征高丽,次定州,有兵士到者,帝御州城北门楼抚慰之。有从卒一人病,不能进,诏至床前,问其所苦,仍敕州县医疗之,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及大军回次柳城,诏集前后战亡人骸骨,设太牢致祭,亲临,哭之尽哀,军人无不洒泣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