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6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8页 / 共16页
第9页 / 共16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教学目标:全面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认识,重点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及其重要意义。教学要点: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2、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3、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教学重点: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认识历程;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等。教学课时:3课时。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一)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把他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多年思考作了一个系统的理论概括。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本质论中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深入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把握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反思的结果。1985年4月15日,邓小平在会见坦桑尼亚副总统姆维尼时指出:“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1979年11月,他在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时进一步指出:“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的改善,革命就是空的。我们反对旧社会、旧制度,就是因为它是压迫人民的,是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过去四人帮提出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也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那是荒谬的。当然我们不要资本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的谈话牢牢抓住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尽管这时他还没有使用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他清楚地告诉我们,我们搞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使国家富强,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1980年4月,他在会见赞比亚客人时指出,四人帮“宁肯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其本质就是说,社会主义就是穷的。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社会主义要优于资本主义,它的生产发展速度应该高于资本主义。在这里,邓小平使用了“本质”的概念,说明他是从本质的高度来认识社会主义问题的。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把握也是对我国改革开放经验总结的结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的重大转折。从此, 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新时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邓小平很早就指出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他认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因为改革同过去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清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变革。他明确指出: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不改革就没有前途。针对有些人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姓社姓资,干扰改革开放的情况,邓小平明确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他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标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也就是说,我们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开放措施是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根据三个有利于的标准,邓小平肯定地说:特区姓社不姓资。三资企业受到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归根到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把握还是吸取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结果。早在苏联东欧剧变之前,邓小平多次谈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和体制问题。1980年1月,邓小平在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所作的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报告中说:“苏联搞社会主义,从1917年十月革命算起,已经63年了,但是,怎么搞社会主义,它也吹不起牛皮。”1985年8月,邓小平在会见津巴布韦领导人穆加贝时也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列宁逝世以后,由于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存在着片面的理解,他很快停止实施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领导苏联人民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这种体制虽然在一定时期起过积极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它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苏联的军事工业,重工业虽然上去了,但轻工业,农业发展长期滞后。在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粮食产量始终未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斯大林建立的这种经济和政治体制被强行推广到东欧其他国家。这种僵化的社会主义体制窒息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广大人民群众对这样的社会主义完全丧失了信心。而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又没有找到改革这种体制的有效途径。这是苏东剧变最根本的原因。苏东剧变表明:不改革僵化的社会主义体制,社会主义就没有前途;同样,如果改革的方向不正确,也会断送社会主义的前途。苏东剧变以后,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特别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他强调,发展是硬道理,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内涵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通过我们党的领导及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进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1、坚持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要发挥自己的功能和优越性,就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根本和首要的位置。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增强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逐步取得优势地位。中国作为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面临着更为紧迫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任务。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2、坚持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发展生产力,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领导全党所作的最根本的拨乱反正,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转折”。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地位,这是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要求,同时,也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要求。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方针。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在不发生较大战争的情况下,都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3、坚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极为重要而紧迫的发展自己的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抓住经济建设不放,都是要使中国尽快发展起来。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我们所做的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要发展自己。归根到底,发展才是硬道理。他还明确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称为“中国的发展路线”。加快发展,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社会主义凝聚力、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需要。加快发展,也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加强我国国际地位的需要。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离不开发展;振兴中华民族,使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离不开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人们,离不开发展;解决国内各种问题,保持稳定局面,做到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离不开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离不开发展;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和平统一祖国,离不开发展。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当然,这个发展,既是以经济为中心的发展,也是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资料: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江泽民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江泽民说,邓小平同志讲“三个有利于”,我们党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都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位置。加快发展,关键是发展经济。增加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增强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离不开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在国际较量中掌握主动权,离不开发展;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离不开发展。这些年来,我们解决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都是用发展的办法。要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科技创新;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我们讲的发展,是讲求质量和效益的发展,是经济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要善于把深化改革的睿智和勇气、加快发展的方略和信心,同维护社会政治的稳定密切结合起来,各项工作都必须周密部署稳步推进。(时代潮2002年第7期)二、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一)“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命题。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邓小平同志的这一重要思想,并把它运用于执政兴国的伟大实践之中。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我国经济能不能加快发展,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针对中国在前进道路上面临的新形势,江泽民同志强调,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发展,并且提出要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世纪之交,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加快,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在加强本国以信息化为重点的经济结构的调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发展要有新思路”的重要思想。他指出,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两个根本性的转变,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新世纪之初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思路。 2002年,在“五三一”重要讲话中,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指出:贯彻好“三个代表”要求,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一重要论断,进一步把发展和执政问题联系起来,突出了发展在党的执政内容、执政过程、执政基础中的重要地位,对于进一步明确我们党执政的任务、提高执政水平、巩固执政地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中的每一个“代表”,都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归根结底是为了维护和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按“三个代表”要求执政治国,就应该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放在首要和第一的位置上,并且贯穿于执政治国的全过程。执政的目的是要解决发展的问题,执政的措施要围绕着发展来制定,执政的成效要用发展的实绩来检验。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