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1页
第2页 / 共91页
第3页 / 共91页
第4页 / 共91页
第5页 / 共91页
第6页 / 共91页
第7页 / 共91页
第8页 / 共91页
第9页 / 共91页
第10页 / 共91页
亲,该文档总共9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09年8月最新修订,挪威三文鱼培训手册,第四部分:挪威三文鱼与日本料理(挪威三文鱼寿司及刺身烹调指导),寿司:Sushi 寿司师傅:Shokunin 回转寿司店:Convey Belt Sushi 刺身(生鱼片):Sashimi 绿芥末(山葵泥):Washabi 千筋菜(水菜):Pot Herb Mustard,常用词汇,重要,寿司的起源、发展和分类,“寿司”起源于中国古代,唐朝传入日本,并发扬光大 鮨(q) 、鮓(zh)源自中国,寿司在日文中被称为“鮨”。这个字出自于中国第一部辞典、先秦的尔雅.释器篇。当时“鮨”的意思是指“绞碎的鱼肉”或者“鱼羹”。 寿司在日文中也被称为“鮓”。这个字出自于另一本古代辞典、东汉末年刘熙所著的释名.卷二.释饮食第十三篇,意思是“用酒糟和盐等腌制鱼肉,将其发酵后剁碎,煮熟后进食”。 中国古时的人们发现,将酒糟和盐放进干净的鱼膛内,积在坛中封口,埋入地下,便可长期保存,取出食用时,食物还会由于发酵而产生一种微酸的鲜味,类似于现代“泡菜”的做法,这就是寿司的原型。 到了唐朝(618年 907年) ,汉字传到日本,鮨、鮓的制作方法也传到日本。在927年完成的日本平安时代(794年 1185年)法典延喜式中,就己有记载。当时称为“驯寿司”,指的是:在鱼肉上抹上酒糟和盐,用重物压紧,使之自然发酵,当产生酸味后,即可食用,味道甚佳。后来又在鱼肉间加入米饭,因为米饭可以促进发酵。这与中国古代的记载几乎完全一样。 但这种腌鱼的方式费时费力,后来日本人将其发展成用醋泡鱼肉的快速制作“寿司”的方式。 现在,“寿司”是指在拌过米酒醋的米饭上面或里面,放上新鲜或腌制生鱼片制成的日式食品。,重要,“粥鮨”(山形县):这是该县酒田地方的家乡风味,以干青鱼籽和咸大马哈鱼籽为中心加上山菜,然后再加上大量的米饭和酒进行发酵。最后成粥状,所以不能用拿着吃,只能用羹匙来吃,这是一种很特别的寿司。 “下鮨”(和歌山县):一般用青花鱼(鲱鱼),有时也用香鱼等河鱼。就现在来看,是一种很特殊的做法,不用醋只把盐和米饭放在一起进行自然发酵,可以说这就是鮨的原型。 “鮒鮨”(滋贺县):在米饭上撒盐,用手捏到发粘为止,然后将用盐腌过的鱼,用柿叶等包起来,上面压上很重的石块,发酵半个月左右。 “酒鮨”(鹿儿岛县):在用少量水煮出的米饭上加上酒,然后把鱼贝类、笋、胡萝卜、牛蒡和山菜等放在米饭上叠成五层,上面再用很重的石块压住。,古代日本传统寿司(鮨)的制作方法,补充资料,近代日本寿司的起源和演变,“寿司”的日语发音是“sushi”,来自日本古语表示酸味的形容词“酸(sushi)”。Sushi这个词的普遍使用似乎是在进入十九世纪之后 。“寿司”这两个字是sushi这个词在翻译成汉语时的拟声词,本身不表示任何含义。 近代日本寿司的历史并不久远,起源于日本江户时代的延宝年间(1673年至1680年)。当时京都的医生松本善甫发现把各种海鲜用醋泡上一夜,然后和煮熟的米饭攥在一起吃,味道非常鲜美,可以说是一种“速成腌鱼”。 之后经过了150年,住在江户城的一位名叫华屋与兵卫的人于文政六年(1823年)简化了寿司的做法,把米饭和用醋泡过的海鲜攥在一起,把它命名为“与兵卫寿司”,公开出售,这就是现在的“攥寿司”(也叫“握寿司”)的原型。 现在,在东京及近郊不少地方仍可以看到挂着“华屋与兵卫”字号的日式餐馆连锁店,其名称即来源于此。 也就是说,现在日餐中最具代表性的食物-“攥寿司”的历史并不长,只有不到200年历史。,补充资料,寿司制作方法的演变,古代寿司的制作,是把鱼放在咸米饭中腌制,使其产生乳酸;数月后,米饭被丢弃,发酵后的鱼就可以食用。 寿司被引进到日本后,最早是把生鲤鱼和米饭交替一层层叠放在一个木桶中压紧,发酵数周、数月、甚至数年,然后食用。 十六世纪时,演变为仍然使用米饭和盐帮助鱼肉发酵,但米饭是在“半发酵”状态下与鱼一起被食用的。 十七世纪时,米酒醋被加入到寿司米饭中,以减少发酵的时间,这就是现代寿司的起源。,补充资料,制作“寿司”食材原料的演变,在”攥司寿“出现时,当时只有白色鱼肉的鱼作食材,主要有鲷鱼、鲆鱼等。 使用红色鱼肉的金枪鱼作寿司,始于江户幕府时代晚期的安政年间(1854-1859年)。 用金枪鱼的鱼腹肉(大脂,Toro)寿司,始于大正年间(1912-1926年)。 进入昭和年间(1926-1989年)后,海胆酱、各种鱼籽、以及越来越多的海鱼,都成为制作寿司的常用材料。 挪威三文鱼大量进入日本市场,主要是昭和晚期和平成(1989年至今)早期的事情,目前已经成为日本市场上最重要的制作寿司和刺身的食材原料。 可见,日本寿司本身就是一个制作方法不断创新、食材原料不断丰富的发展过程。,重要,鱼生类: 三文鱼(鲑鱼)、鲔鱼(金枪鱼、吞拿鱼)、鰹鱼、鰤鱼(黄尾鱼)、鲷鱼、鲭鱼、青花鱼(鲱鱼)等。 海鲜类: 乌贼(墨鱼)、八爪鱼、虾类、鳗鱼、各种鱼籽、海胆、北极贝等。 果菜类: 腌萝卜、腌梅子、纳豆、鳄梨(牛油果)、黄瓜(青瓜)、炸豆腐。 红肉类: 牛肉、马肉、火腿等。 其他: 煎鸡蛋(奄列)、生鹌鹑蛋等。,寿司常用食材原料分类,补充资料,重要,常见寿司的种类和制作方法(一),握寿司(nigiri-sushi):又称攥寿司,日本江户时代兴起。制作者用手把米饭握成一口块,涂上一层山葵(日本芥末),最后铺上配料。视配料种类之不同,有时会用一块海苔把两者缚在一起。在日本,若不加说明的话,“寿司”一词多是指握寿司。 烤寿司(aburi-sushi):是握寿司的一种,将生鱼片先在火上烤好之后,再放到寿司米饭上。 押寿司(oshi-sushi):又称箱寿司、木条寿司或一夜寿司,主要流行于日本关西,是用长型小木箱(押箱)辅助制作寿司。制作者先把配料铺在押箱的最底层,再放上米饭,然后用力把箱的盖子压下去。作成的寿司会变成四方形,最后切成一口块。 稻荷寿司(inari-sushi):用寿司皮盛着米饭和其他原料。常见寿司皮有油炸豆腐皮、煎鸡蛋、高丽菜(椰菜)等。 散寿司(chirashi-sushi):将米饭、辅料和海苔拌在一起食用。 江户前散寿司(Edomae chirashi-sushi):常见于关东地区,配料不用海苔包裹,而是直接洒在盛在碗里的米饭上。 五目散寿司(Gomoku chirashi-sushi):常见于关西地区,配料拌进盛在碗里的米饭上。,卷寿司(maki-sushi):在小竹帘上面铺一层海苔(紫菜),再铺一层米饭,中间放上配料,卷起来成一长卷,然后切成小段。 太卷(futo-maki):是直径比较粗的一种卷寿司,通常有数种配料。 细卷(hoso-maki):顾名思义,就是比较幼细的,通常只含一种配料。 手卷(te-maki):把寿司卷成圆锥体状(类似冰淇淋甜筒),比较难用筷子挟,所以通常用手吃。 里卷(ura-maki):反过来用海苔裹着最中心的配料,再裹米饭。最外面洒一层或有芝麻、鱼籽、蟹籽等。 军舰卷(gunkan-maki):米饭团外侧包上紫菜,上面放上海胆酱或三文鱼籽或其他辅料等。从侧面看,样子像军舰。,常见寿司的种类和制作方法(二),重要,寿司米饭的配比 寿司的配比指的是煮寿司饭时米和水的比例,调制寿司醋时盐、糖、醋的比例,以及调制寿司饭时醋和饭的比例。 1、米和水的比例 寿司米淘洗净,沥干水,盛入电饭锅中,按米和水11的比例掺入清水,煮熟成寿司饭。注意,如果一次煮的寿司饭较多(5份以上),就应适当减少水的用量,例如6碗米只需加5碗水即可。另外,若想增加饭的黏性,亦可在米中加入少量的糯米。 2、盐、糖、醋的比例 寿司醋是寿司的基本调味料,它是用盐、糖、醋按1510的比例调制而成的。调制时将盐、糖、醋和匀,放入锅中加热,晾凉后即可使用。注意,加热时不可令其沸腾,以免降低醋的酸味。 3、醋和饭的比例 调制寿司饭时,通常是将1碗寿司醋加入到10碗寿司饭中,搅拌均匀即成。注意,寿司饭需保持40左右的温度,搅拌时最好使用木勺和木制的盛具,且要用木勺对加了醋的寿司饭进行“排剁”,以将其搅匀。,重要,刺身的起源、发展和分类,“刺身”起源于中国先秦的“鱼脍(鲙)” 唐朝达到顶峰并传入日本,发扬光大为“刺身”,先秦时“脍”指切细的肉,“生肉为脍” 中国最早吃鱼脍的记载可追溯至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周师於彭衙迎击猃狁,凯旋而归。大将尹吉甫私宴张仲及其他友人,“饮御诸友,炰鳖脍鲤”,“脍鲤”就是生鲤鱼片,是当时最高档时尚的生鱼片。 “脍炙人口”典故出自孟子.尽心下,脍即是指鱼脍。“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出自孔子论语.乡党。 据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所载,吴军攻破楚郢都后,吴王阖闾设鱼脍席慰劳伍子胥。 秦汉时,牛、羊等家畜和野兽的脍渐少见,脍通常都是鱼脍,又衍生出一个“鱠”字专指生鱼片。“脍”和“鲙”经常混用,但不可与表示用火加工食物的“烩”字混淆。 东汉时,广陵太守陈登很爱吃生鱼脍,因过量食用而得肠道传染病及寄生虫病,后经名医华佗医治才康复。但他康复后仍然继续吃生鱼片,终因为贪吃生鱼片而死。 三国魏曹植也喜欢吃鱼生,他的名都篇里有:“脍鲤臇胎虾,炮鳖炙熊蹯”,指鲤鱼脍蘸著小虾酱吃。 南北朝时,出现“金齏玉脍”,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鱼脍,此名称出现在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书中。在“八和齏”一节里详细地介绍了“金齏”的做法。“八和齏”是一种调味品,是用蒜、姜、橘、白梅、熟粟黄、粳米饭、盐、酱八种料制成的,用来蘸鱼脍。 隋朝时,隋炀帝到江都,吴郡松江献鲈鱼,炀帝说:”所谓金齏玉脍,东南佳味也。“,可见隋炀帝也很喜欢吃鱼脍。 唐朝是食用生鱼片的高峰期,有不少诗词反映鱼脍的流行程度。王维在洛阳女儿行诗中写道“侍女金盘脍鲤鱼”;白居易的轻肥诗中写道“脍切天池鳞”,松江亭携乐观渔宴宿中写道:“朝盘鲙红鲤”。可见唐至五代时,生鱼片不但是宫廷中常见的食品,也是平民的日常菜肴,甚至出游时也会就地取材。生鱼片亦是于唐代随中日交流传至日本。 宋辽金元宋朝时食用鱼脍依然很普遍,文献中有名可吃的鱼脍达三十八种,如“鱼鳔二色脍”、“红丝水晶脍”、“鲜虾蹄子脍”、“鲫鱼脍”、“沙鱼脍”、“水母脍”、“三珍脍”等。苏轼与陆游都喜欢吃生鱼片,他们现存的与鱼脍有关的诗词就分别有十三首和三十七首之多。苏轼的将之湖州戏赠莘老中写道是“吴儿脍缕薄欲飞”,就是指湖州的生鱼片。陆游秋郊有怀四首中写道“缕飞绿鲫脍,花簇赬鲤鮓”,醉中怀江湖旧游偶作短歌中写道“野鱼可脍菰可烹”。 明清以后,鱼脍逐渐衰落。但在江南和岭南地区仍比较盛行。清李调元南越笔记中写道:“粤俗嗜鱼生,以鲈以(鱼奥),以鰽白以黄鱼,以青鲚以雪龄以鲩为上。鲩又以白鲩为上。以初出水泼剌者,去其皮剑,洗其血腥,细脍之以为生,红肌白理,轻可吹起,薄如蝉翼,两两相比,沃以老醪,和以椒芷,入口冰融,至甘旨矣。而鲥与嘉鱼尤美。”,反映鱼生以残馀的型态继续流行於江南和岭南地区。,“鱼脍”在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脍炙人口”,自唐朝传入日本,补充资料,顺德鱼生:顺德的传统小食 顺德鱼生一般以淡水鱼为主,品质好的顺德鱼生以约750克的“壮鱼”为食材,买回来后先放在山泉水饿养几天,以消耗体内脂肪,令鱼肉实甘爽。杀鱼时在鱼下颌处和尾部各割一刀,然后放回水中让鱼在游动放血,了无淤血的鱼片便洁白如雪,晶莹剔透,放血的程序若把握不好,鱼肉带红色水分也多。片好之后要再放进冷冻一会,鱼生才会爽滑和有甜味。 进食时蘸以蒜片、姜丝、葱丝、洋葱丝、椒丝、酱油、花生碎、芝麻、指天椒、香芋丝、炸粉丝,再加上油、盐、糖混合成的调料。鱼皮则可凉拌。 潮汕鱼生:多以养於沙塘中的草鱼为食材,重三斤左右最为适宜。早上把买回来的鱼放在清水里养着,到下午才去鱼鳞、开膛,掏出内脏后将一层鱼皮削去,然后沿脊骨取下左右两边肉,切除肋骨和鱼腹。擦乾血污,把鱼放在比较通风的地方,让鱼被风吹至富有弹性。晚上就可以切片食用。 佐料分咸甜两种:咸的是豆酱拌小磨香油;甜的则是三渗酱、梅膏酱,另备有一碟生切萝卜丝或杨桃片。可谓色、香、味、型俱佳。通常在吃鱼生会喝鱼头汤和吃鱼片稀粥。 佛山九江鱼生:以拌(粤语称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