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6页
第2页 / 共46页
第3页 / 共46页
第4页 / 共46页
第5页 / 共46页
第6页 / 共46页
第7页 / 共46页
第8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 海 无 涯 申论热点背景:人民美好生活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判断,明确指出这 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 同富裕的时代”,并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不断满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思 想。2013 年 8 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5 年 2 月 2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个 会议上指出要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让人民群众有 更多获得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三感”是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整体性展示,它深刻 反映了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怎样更好地满足人民期待作出的时代回应。 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本质 自古以来,人们对美好生活既有质朴纯真的共同向往,又因受到文化传统、社会 环境、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而对其产生不同的理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能够认识美好生活的本质,根 本上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追求和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的新时代,是满足人民日 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新时代,也是美好生活的本质得以进一步彰显的新时 代。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美好生活同样如此。实践活动一方面使人的现实生 活与动物式的自然生存区别开来,另一方面使美好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实现。 就人的生活层次而言,美好生活是在基本的生活条件满足之后,所要实现的更高 层次的、更高要求的生活状态。在当前,美好生活状态既包括更高的物质文化生 活状态,又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更高的生活状态。 对所有这些生活状态的创造和满足而言,劳动实践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说,人 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所以,由辛勤劳动所创造的美好生 活是实实在在的、现实的生活。世界上没有抽象的美好生活,也没有凭空产生的 美好生活,抽象的和凭空产生的美好生活只能出现在幻想中。 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内在构成 美好生活是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等广泛生 活领域在内的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有机体中,各个生活领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为美好生活提供充足的动力和养分。人民既是这个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又是这个 美好生活的享有者。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这个美好生活能够实现的关键,是人民 谋求并实现美好生活的主心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 由之路。这三者作为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回答了新时代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实,1,学 海 无 涯 践,是为什么人、由谁领导、走什么路的问题。 美好生活是每个人能够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生活状态,是每个人都能够摆脱各 种内在和外在的限制与束缚,获得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个人而言,新时代美好 生活就是要在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中,创造一切内在和外在条件,最终使每个人尽可能处于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状态, 这包括使每个人的才能尽可能得到发挥,每个人的需要尽可能得到满足,每个人 的人格尽可能得到完善,每个人的尊严尽可能得到尊重。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者的关系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者涵义不同但又存在紧密关系。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 诉求来说,获得有量的多少差别,幸福有质的高低差别,在感知上两者既有交合 又有不同。一方面,人民需要有更多的获得,没有物质文化等方面的获得,幸福 生活就失去了基础;另一方面,获得与幸福又不是直接对应的,获得多不等于幸 福指数高,生活是否幸福不是由获得多少的数量来决定的。安全感对获得感、幸 福感具有保证意义。没有安全作保证,获得多了也有失去的危险;失去安全保证, 生活幸福无从谈起。有了获得,追求幸福,必然对安全形成诉求。获得感、幸福 感、安全感的整体性揭示,正是基于人民向往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逻辑关系。重 要意义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并列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中华民族 向强起来飞跃的必然要求。我国日益富裕,繁荣昌盛的状况甚至可以用日新月异 来形容,这就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厚实基础。然而,辩证地看,中 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既是循序渐进的社会嬗变,又是互为条件的历史 贯通,不能机械地将三者割裂开来。民族站起来了,才可能走向富起来、强起来; 不谋求富强,就不可能真正站起来、强起来;民族不强大,国家就不能说真正富 起来。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在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 来的伟大飞跃历史进程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强起来新征程的 开启凸显了“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的时代意义。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并列提出,意味着新时代我们党勇于执政使命担当的任 务更加繁重和艰巨。 首先,满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需要已经不能单纯依赖发展生产力,必须着眼发展 理念创新、注重增长方式转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生态 文明建设。 其次,人民向往美好生活需要的结构性变化,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提出时代新要求。 改革开放一路走来,人们愈来愈认识到,解决生产力不发展的问题相对来说比较 容易,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加复杂。如果不注重加强生产关系的改革、 不推进上层建筑的完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就会制约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 感的提升。,2,3,学 海 无 涯 再者,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能不能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成 为检验全面深化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从党的执政使命担当看,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制度的优越性不只局限于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主要任务也不只是解放和 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建设、发展和解放生产力的落脚点,是让人民有更多、更 强、更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只有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更加充 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才会 更加坚定、更有基础、更可传递。 参考对策: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实现的条件与途径 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既包括改造外部世界的实践,又包括改造内部世界的实践, 这两种实践共同构成了美好生活的各种必备条件。改造外部世界的实践就是要创 造出必要的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社会条件、文化条件、生态条件等外在因素。 改造内部世界的实践就是要创造出人内在的思想修养、道德境界、智慧德性、感 受能力等内在因素。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人民美好生活的追求提 供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使作为个体的人能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创 造、实现并感受美好生活。 在制约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各种要素当中,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是个体的人过 上美好生活的基础性条件。美好生活作为个人的需要,是在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一 定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经过改革开放 40 年的发展,党领导全国人民稳定解决 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既是过 去为改善人民物质文化需要所取得的历史成就,又是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 生活需要能够产生的现实基础。个体的人要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 动创造更丰富的物质生活。离开了辛勤劳动,个人的美好生活只能成为空想。 一个人能够过上什么样的生活,既与他具有的物质生活条件有关,又与他内在的 精神生活条件有关。精神生活条件是个体的人要过上美好生活所必须具备的道 德、修养、人格、境界、感受能力等内在精神素养的总和。美好的精神生活本身 就是新时代美好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道德是精神生活最重要的内容,它与美好 生活的实现密不可分。对幸福、美好生活与道德关系的深层次哲学研究告诉我们, 美好生活的实现是一个离不开道德水准提升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因此要 建构美好生活,也必须加强人的素质锤炼,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精彩标题示例 奋斗不懈谋幸福 精彩开头示例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的人生最幸福。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 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负新时代春天之约,为人民不懈 奋斗、同人民一起奋斗,举国上下呈现出奋斗不懈谋幸福的生动局面。 精彩结尾示例,4,学 海 无 涯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 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惟有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坚强定力、把握“长风破 浪会有时”的战略主动、发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决胜魄力,方能汇聚起齐心 共筑中国梦的磅礴伟力,续写 13 亿多中国人民伟大奋斗的历史新篇章。 原标题: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内涵与实现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世鹏 高 新民 原标题: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新时代需要 来源: 人民论坛网 作者:齐卫平 原标题:奋斗不懈谋幸福 来源: 新华网 作者:朱友华 申论热点背景:建现代养老金体系 2018 年 4 月 12 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银行 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会联合发布通知,决定自 2018 年 5 月 1 日起,在上 海市、福建省(含厦门市)和苏州工业园区实施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 “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到 2020 年,多支 柱、全覆盖、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 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有利于政府和市场 作用充分发挥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备,支持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的社会环 境更加友好,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基础更加牢固。 申论热点解析:建现代养老金体系 我国基本养老金在广覆盖、保基本的目标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多支柱多层 次养老金体系也在构建和发展当中。但养老金体系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 题,需要构建现代养老金体系,使我国尽快从养老金大国发展为养老金强国。 养老金体系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 养老基金财务状况区域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北京和上海等特大城市,人口净 流入省区,养老基金结余丰厚。 不同群体养老金待遇不平衡。虽然我国已经实行了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养老保险 并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轨,但城乡居民、城镇企业职工、机关事业单位人员 分别实行不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各自的缴费水平不同,各自的基本养老金待 遇存在较大差别。 养老金缴费负担和待遇水平不平衡。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单位 缴费和个人缴费占工资总额的 28%。但是,退休人员养老金替代率持续走低,养,5,学 海 无 涯 老金待遇配套的健康护理等增值待遇有限。 多支柱养老金发展不平衡。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发展速度快、覆盖面广、收支 规模大,“一险独大”。但是第二支柱养老金中,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发展迟缓, 不足以满足职业人员多元化的养老金需求,难以为养老金体系发挥重要补充作 用。第三支柱养老金中,个人延税型商业养老保险和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长期 处于政策酝酿之中。 养老金体系发展不充分的主要表现 基本养老金体系尚未实现全覆盖。我国在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方面取得了 巨大成就,制度覆盖人口数量达到 9 亿多人,但是尚有一定数量的自由就业人口、 流动人口、灵活就业人口没有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整体养老金待遇水平有待提高。需要结合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断提高国民 养老金待遇。 养老金缺口的制度性弥补不足。我国目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存在较大的滚存结 余,但是这种结余的背后,存在潜在的空账。国家一方面建立了全国社保基金, 积累了一定的国家养老储备基金,另一方面出台了划转部分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 股权充实社保基金的政策,增强中央和地方弥补养老金缺口的能力。 养老金体系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体制上,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统筹 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体制。社会统筹部分实行现收现付的筹资体制,在人口老龄 化背景下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