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1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5页 / 共31页
第6页 / 共31页
第7页 / 共31页
第8页 / 共31页
第9页 / 共31页
第1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An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World 世界经济史 第二版 高德步 王 珏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章 导论,第一章 导论,目录,第一章 导论 第一篇 古代世界经济 第二篇 中古世界经济 第三篇 资本主义的兴起 第四篇 工业革命和工业化 第五篇 自由市场经济的终结 第六篇 战后世界经济,第一章 导论,第一章 导论,经济史的研究对象 经济史与经济学方法论的关系 经济史研究中的假设方法和理论工具 经济史学的范式及创新 世界经济史的时空结构,重点问题,第一章 导论,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经济史学的对象、任务与方法 第二节 世界经济史的时空结构与逻辑演进,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经济史学的对象、任务与方法,一、经济史的研究对象 经济史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过程。它一方面要求我们对人类的经济活动历程进行客观翔实的描述,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对经济的发展做出时序性、规律性的阐释。 经济史学是按照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或者是专门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历史上某一时段的状态,并从中探索经济的规律性的科学。经济史学的最大特点,是将时间概念引入经济分析。它是动态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经济史学的对象、任务与方法,二、经济史与经济学的实证方法 经济史与经济学的关系 经济史是经济学的一部分。但经济史与经济学并非相互包含或融为一体,而是相互提供方法论。所以说,经济史又是与经济学相互独立并平行的两个分支学科。经济史与经济学说史不同,经济学说史是经济学本身的发展历史,可以说它是经济学的流,而经济史是经济学的源。 经济学的方法主要是实证方法,即用经验和事实说话。而直接用经验和事实说话,正是经济史的根本特点和根本优势:一方面,经济史可以为经济学的假设和命题提供更可靠的经验实证;另一方面,可以为经济理论提供更符合经验事实的假定。,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经济史学的对象、任务与方法,经济史作为经济学的实证工具,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经济史所提供的经验或事实是大量的。经济史造成了当前的事实,它也包括当前的事实。这就大大扩展了经济学的实证范围。 经济史所提供的经验事实比经济学家所感知的现实经济世界要可靠得多。 经济学家可以利用经济史提供的经验世界,对经济学的假设和命题进行“试错”式研究。 经济史世界最适于经济学溯因法研究。,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经济史学的对象、任务与方法,经济史的任务 经济史的任务,不仅要为经济学理论提供更多的证实性材料,而且要为经济学理论提供更新更好的假设。而经济学利用这种源于经验和事实的新的假设,重新进行推理性研究。 正如美国经济史学家诺思指出的:经济史的“研究目的不仅要解释经济的过去,而且也要对经济理论有所贡献,提供一个分析架构使我们能了解经济变化” 。 经济学与经济史的结合,主动求诸经济史检验和修正其理论假设,是经济学改革的重要方面。,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经济史学的对象、任务与方法,三、证实方法与证伪方法 证实和证伪,都是经济学发展的形式。经济学要不断发展,就必须始终保持一个开放体系,这种开放也包括对经济史的开放,就是说要不断接受经济史经验与事实的证实与证伪。 经济史以其大量的历史资料优势,为经济理论提供证伪性检验,从而推动经济学的革命。 在19世纪的经济学领域,实证主义方法占据主导地位,到了20世纪,证伪主义被引进经济学,从而证伪主义开始主导经济学发展,导致经济学领域的一系列创新和革命。,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经济史学的对象、任务与方法,垄断竞争理论和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都是通过对新古典经济学中长期被认为不可动摇的定理进行证伪而实现的。 新制度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也通过证伪方法实现了创新和发展。,举例,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经济史学的对象、任务与方法,证实方法与证伪方法 的关系 经济史中的证实方法与证伪方法并不是矛盾的。从科学哲学角度讲,不论是证实还是证伪,本质上都是实证主义方法,都是为理论假说提供实证材料,其作用都是推进理论上的进展和创新。所以,对两种实证方法要辩证地理解和运用。 20世纪70年代,发展经济学发生过的关于进口替代模式与出口替代模式的争论。 经济史的证实与证伪,结果都是经济理论误区和盲区的消除,都是对经济学发展的贡献。,举例,结论,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经济史学的对象、任务与方法,四、经济史研究中的假设方法和理论工具 前提假设是科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经济史学也不例外。作为经济史学,前提假设一方面来源于历史学家和经济史学家的哲学见解,另一方面直接来源于经济学理论。 ATTENTION! 从经济学提供的前提假设出发研究经济史,绝不是要从这种假设反推出一个符合经济理论的经济史。 “反事实假设”方法,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经济史学的对象、任务与方法,经济史研究中的理论工具:经济学 经济学理论对于经济史研究的作用在于: 它决定用什么观点考察经济的历史,用什么方法理解和阐释经济的历史。 为经济史研究提供一个理论模型。经济史可用的经济学理论模型有: 历史主义模型、创新模型、新古典和制度分析模型、起飞模型。 经济史使用经济学提供的分析工具。 经济学为经济史学提供的分析方法有宏观分析方法和微观分析方法、作为中观的区域和部门分析方法、均衡分析方法和非均衡分析方法、边际分析方法以及计量经济学方法等。,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经济史学的对象、任务与方法,五、经济史学的范式及其创新 经济史学作为经济学和历史学的边缘学科,其范式介于两者之间,既有经济学范式的特点,又带有史学范式的特点。 经济史学与史学 经济史属于经济学而不属于史学,它与史学的共同点仅仅在于考察对象在一定程度上重叠,叙述方法上有一定的时序性,以及用史料说话的特点,但在研究者的信念、观点和方法上,特别是采用的理论模型上,基本上都是经济学的。,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经济史学的对象、任务与方法,经济史作为经济学的一部分,其范式应该与经济学范式更接近。即经济史学研究,一方面要依靠史实说话,另一方面如何整理史料、如何用史实说话,却依靠经济学提供的观点和方法。经济史学要用经济学的理念、观点和方法,以及理论模型来分析和阐释历史。所以,经济史学范式革命的任务,首要的就是脱离史学范式,采用经济学的理念、观点和方法,以及经济理论模型,实现经济史与经济学的有机结合。 中国的经济史学来讲,基本上还是以史学范式为主导,目前的经济史学家大多还没有习惯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经济史学的对象、任务与方法,经济史的范式革命取决于经济学的范式革命,但同时又不完全依赖于经济学的范式革命,相反,经济史的范式革命有助于经济学的范式革命。 新古典经济学存在的问题: 脱离实际经济生活,走入一个尽善尽美的逻辑世界,甚至走进一个数学模型构成的公式化世界而不能自拔。 经济史的范式革命可能成为经济学范式革命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为经济学范式革命做出贡献。,举例,结论,第一章 导论,第二节 世界经济史的时空结构与逻辑演进,一、世界经济史的主题和时空范围 1.世界经济史的主题 世界经济史的主题,就是研究各个国家不同时代的生产和交换关系。具体说包括两个方面: 历时性。指的是按时序描述和阐释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 和制度演进。它决定世界经济史的时间范围。 共时性。包括世界所有国家和民族经济增长的实绩、经济交往,以及各民族经济在历史上的冲突与融合。它决定世界经济史的空间范围。,第一章 导论,第二节 世界经济史的时空结构与逻辑演进,历时性意义上: 共时性意义上: 世界经济史的主题研究不同时代各民族的经济交往、冲突与融合以及共同发展的历史。,第一章 导论,第二节 世界经济史的时空结构与逻辑演进,世界市场的出现 时间:16世纪以后出现世界市场。 意义:世界市场的出现,把历时意义上的“历史”和共时意义上的“世界”统一起来,从而开创了世界经济史的新纪元。事实上,只有当人类历时地创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市场经济,世界经济史才成为真正的世界经济史,才有共时性状态。因此,世界经济史要在历时性与共时性统一基础上,发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演进规律和结构变迁规律。,第一章 导论,第二节 世界经济史的时空结构与逻辑演进,2.世界经济史的时空范围 首先,作为世界经济史,一方面要摒弃各个国家和民族的“自我中心论”,另一方面要摒弃长期以来统治世界历史的“西欧中心论”。 其次,世界经济史并不仅仅包括世界市场形成以来的历史,而应包括自人类起源到当代的历史。 最后,世界经济史还需要包括经济全球化的历史。,第一章 导论,第二节 世界经济史的时空结构与逻辑演进,二、世界经济史的时间结构 世界经济史研究,从农业革命开始,并将1500年作为一个重要的界限: 1500以前为农业社会或传统社会。 1500年以后为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 1500年以前的世界经济史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第一章 导论,第二节 世界经济史的时空结构与逻辑演进,1500年以后的人类社会历史是现代化的历史,因而现代化成为世界经济史的主线。它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 16世纪到19世纪 对于西欧国家来说,这是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过渡的历史过程,也是人类生存基础由农业向工业转移的过程,亦即工业化或现代化的过程。 特点:世界市场的建立和工业革命的展开。 2. 20世纪 在这个阶段,主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现代化过程从而进入现代社会,世界经济史也进入现代阶段。 特点: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和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以及新的历史阶段的到来。,第一章 导论,第二节 世界经济史的时空结构与逻辑演进,20世纪末,世界经济史出现一系列新的迹象。 一方面,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国际经济竞争加剧,因此,人们开始对16世纪以来的现代化和20世纪的现代经济进行反思。 另一方面,新科技革命特别是数字技术的革命,导致新经济的产生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因此,世界经济进入“后工业社会”或“后现代转型”阶段。,第一章 导论,第二节 世界经济史的时空结构与逻辑演进,三、世界经济史的空间结构 世界经济史的空间结构,是从共时性角度来考察世界经济史。这种研究即可以对世界不同区域和民族的经济发展及其特点进行比较,又可以考察各地区不同经济形态的相互影响和演变。 从共时性角度考察,第一章 导论,第二节 世界经济史的时空结构与逻辑演进,从地缘结构上考察 日本、印度、拜占庭和俄罗斯等,都属于边缘经济形态。,第一章 导论,第二节 世界经济史的时空结构与逻辑演进,四、世界经济史的逻辑演进 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世界经济史研究的起点。 在16世纪以前,世界经济史始终都存在着以不同民族为代表的不同生产方式的竞争。而在竞争中不同生产方式走向趋同,而在趋同以后,在内外竞争下,又进一步融合与创新,产生新的生产方式。 16世纪以后,世界经济面临新的变革。西欧以及后来的北美,通过变革或革命,实现了从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采取市场经济模式,并通过工业化和现代化,实现了农业革命以来的又一次经济革命。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都在资本的统治之下了,世界各地的生产方式又一次出现趋同和统一趋势 。,第一章 导论,第二节 世界经济史的时空结构与逻辑演进,20世纪资本主义统一世界的格局发生了变化。 出现了社会主义革命。这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又一次革命性变异,是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据统治地位以后,世界经济出现的又一次创新和分化。 另一方面,非西方国家和地区也相继走上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特别是亚洲,出现了一系列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逐渐缩短了与西方的差距。20世纪世界经济的这种分化和变异,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第一章 导论,小结,世界经济史是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因而才有世界经济史的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 就世界经济史的时间结构来讲,是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逐步发展和演变的历史。 就世界经济史的空间结构来讲,是不同区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