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7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8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执业药师考试药理学复习精华资料执业药师考试药理学复习精华资料 资料(1)资料(1) 第一章 绪言第一章 绪言 一、药理学性质和任务一、药理学性质和任务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连接药学和医学、基础医学和 临床医学的桥梁。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连接药学和医学、基础医学和 临床医学的桥梁。 任务:阐明药物有何作用、作用如何产生、药物在体内变化规律任务:阐明药物有何作用、作用如何产生、药物在体内变化规律 分类: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分类: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 临床前药理学、临床药理学临床前药理学、临床药理学 二、药理学发展二、药理学发展 三、学习方法三、学习方法 1、 基本理论、作用机制1、 基本理论、作用机制 2、 掌握代表性药物,熟悉同类药物2、 掌握代表性药物,熟悉同类药物 3、 临床常用新药3、 临床常用新药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一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第一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药物跨膜转运一、药物跨膜转运 (一)被动转运(一)被动转运 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的一侧扩散转运的过程。多数药物属于被动转运。分子量小、脂溶 性大、极性小、非解离型的药易通过生物膜转运,反之难跨膜转运。 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的一侧扩散转运的过程。多数药物属于被动转运。分子量小、脂溶 性大、极性小、非解离型的药易通过生物膜转运,反之难跨膜转运。 特点:不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无饱和现象,无竞争性抑制特点:不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无饱和现象,无竞争性抑制 1.简单扩散1.简单扩散 药物在体液中解离,以离子型和分子型同时存在。药物常以未解离的分子型通过细胞膜,离 子不易通过细胞膜。 药物在体液中解离,以离子型和分子型同时存在。药物常以未解离的分子型通过细胞膜,离 子不易通过细胞膜。 药物解离度取决于取决于 pKa 和介质 pH。弱酸性药物易在胃中吸收;弱碱性药物易在小肠内 吸收;完全离子化药物吸收不完全 药物解离度取决于取决于 pKa 和介质 pH。弱酸性药物易在胃中吸收;弱碱性药物易在小肠内 吸收;完全离子化药物吸收不完全 2.滤过:分子粒径小于膜孔,不带电荷2.滤过:分子粒径小于膜孔,不带电荷 (二)载体介导的转运(二)载体介导的转运 1.主动转运:是一种逆浓度(或电位)差的转运。与正常代谢物相似的药物,如 5-氟尿嘧啶、 甲基多巴等 1.主动转运:是一种逆浓度(或电位)差的转运。与正常代谢物相似的药物,如 5-氟尿嘧啶、 甲基多巴等 特点:需要载体,消耗能量,有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特点:需要载体,消耗能量,有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 2.易化扩散:如葡萄糖的吸收2.易化扩散:如葡萄糖的吸收 特点: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顺浓度梯度。特点: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顺浓度梯度。 3.膜泡运输:内吞、外排3.膜泡运输:内吞、外排 二、药物的吸收二、药物的吸收 (一)胃肠道给药(一)胃肠道给药 1.口服 : 最常用的给药途径, 安全方便, 经济。 小肠是主要吸收部位。 影响因素较多 : 溶解度、 pH、 首关消除。 1.口服 : 最常用的给药途径, 安全方便, 经济。 小肠是主要吸收部位。 影响因素较多 : 溶解度、 pH、 首关消除。 首过消除:药物进入体循环之前,首先在胃肠道或肝脏被灭活,进入体循环量减少。首过消除:药物进入体循环之前,首先在胃肠道或肝脏被灭活,进入体循环量减少。 不宜口服:刺激性大或首过消除;病人昏迷不能吞咽;不易吸收或易破坏;必须注射才 能达到疗效。 不宜口服:刺激性大或首过消除;病人昏迷不能吞咽;不易吸收或易破坏;必须注射才 能达到疗效。 2.舌下:起效快,可避免首关消除2.舌下:起效快,可避免首关消除 3.直肠:易吸收但不规则,存在首关消除的可能性3.直肠:易吸收但不规则,存在首关消除的可能性 (二)注射给药(二)注射给药 1.静脉:无吸收过程、生物利用度完全1.静脉:无吸收过程、生物利用度完全 2.肌注:吸收取决于注射部位血流、药物剂型2.肌注:吸收取决于注射部位血流、药物剂型 3.皮下:吸收缓慢恒定3.皮下:吸收缓慢恒定 资料(2)资料(2) 第五章 抗菌药物概论第五章 抗菌药物概论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 1.抗菌谱:每种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范围称为抗菌谱。作用于单一菌种或局限于一属细 菌,其抗菌谱窄,如异烟肼只对抗酸分支杆菌有效。抗菌范围广泛称之为广谱抗菌药,如四环素 和氯霉素,它们不仅对革兰阳性细菌和革兰阴性细菌有抗菌作用,且对衣原体、肺炎支原体、立 克次体及某些原虫等也有抑制作用。 1.抗菌谱:每种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范围称为抗菌谱。作用于单一菌种或局限于一属细 菌,其抗菌谱窄,如异烟肼只对抗酸分支杆菌有效。抗菌范围广泛称之为广谱抗菌药,如四环素 和氯霉素,它们不仅对革兰阳性细菌和革兰阴性细菌有抗菌作用,且对衣原体、肺炎支原体、立 克次体及某些原虫等也有抑制作用。 2.抗菌活性:是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称 之为最低抑菌浓度(MIC);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称之为最低杀菌浓度(MBC)。 2.抗菌活性:是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称 之为最低抑菌浓度(MIC);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称之为最低杀菌浓度(MBC)。 3.抑菌药:是指仅有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如四环素等。3.抑菌药:是指仅有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如四环素等。 4.杀菌药:不仅能抑制而且能杀灭病原菌的药物,如青霉素类、氨基甙类等。4.杀菌药:不仅能抑制而且能杀灭病原菌的药物,如青霉素类、氨基甙类等。 5.抗菌后效应(PAE): 抗菌药物与细菌接触一段时间,药物浓度下降至低于最小抑菌浓度或药 物全部排出后,仍然对细菌生长繁殖继续有抑制作用,此现象称为抗菌后效应。PAE 时间反映药 物对作用靶位的亲和力和占据程度的大小。 5.抗菌后效应(PAE): 抗菌药物与细菌接触一段时间,药物浓度下降至低于最小抑菌浓度或药 物全部排出后,仍然对细菌生长繁殖继续有抑制作用,此现象称为抗菌后效应。PAE 时间反映药 物对作用靶位的亲和力和占据程度的大小。 第二节 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第二节 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 1.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1.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细菌细胞膜外是一层坚韧的细胞壁,能抗御菌体内强大的渗透压,保护和维持细菌正常形态 的功能。 细菌细胞膜外是一层坚韧的细胞壁,能抗御菌体内强大的渗透压,保护和维持细菌正常形态 的功能。 磷霉素、万古霉素、杆菌肽、青霉素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能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的不同阶段, 导致细菌细胞壁缺损,起到抑菌或杀菌作用。如青霉素等的作用靶位是胞浆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 白(PBPs),表现为抑制转肽酶的转肽作用,从而阻碍了交叉联接。 磷霉素、万古霉素、杆菌肽、青霉素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能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的不同阶段, 导致细菌细胞壁缺损,起到抑菌或杀菌作用。如青霉素等的作用靶位是胞浆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 白(PBPs),表现为抑制转肽酶的转肽作用,从而阻碍了交叉联接。 2.影响胞浆膜的通透性2.影响胞浆膜的通透性 多粘菌素能选择性地与细菌胞浆膜中的磷酯结合; 制霉菌素和两性霉素等能与真菌胞浆膜中 麦角固醇类物质结合 多粘菌素能选择性地与细菌胞浆膜中的磷酯结合; 制霉菌素和两性霉素等能与真菌胞浆膜中 麦角固醇类物质结合 。 它们均能使胞浆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菌体内的蛋白质、糖和盐类等外漏,从而使细菌死亡。 它们均能使胞浆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菌体内的蛋白质、糖和盐类等外漏,从而使细菌死亡。 3.抑制蛋白质合成3.抑制蛋白质合成 细菌为原核细胞,哺乳动物是真核细胞,抗菌药物对细菌的核蛋白体有高度的选择性毒性, 但它们的作用点有所不同。 细菌为原核细胞,哺乳动物是真核细胞,抗菌药物对细菌的核蛋白体有高度的选择性毒性, 但它们的作用点有所不同。 能与细菌核蛋白体 50S 亚基结合,使蛋白质合成呈可逆性抑制的有氯霉素、林可霉素和大 环内酯类抗生素。 能与细菌核蛋白体 50S 亚基结合,使蛋白质合成呈可逆性抑制的有氯霉素、林可霉素和大 环内酯类抗生素。 四环素能阻止氨基酰 tRNA 向 30S 亚基的 A 位结合,从而抑制蛋白质合成。四环素能阻止氨基酰 tRNA 向 30S 亚基的 A 位结合,从而抑制蛋白质合成。 能与 30S 亚基结合的杀菌药有氨基甙类抗生素(链霉素等)。它们的作用是多环节的。影响 蛋白质合成的全过程,因而具有杀菌作用。 能与 30S 亚基结合的杀菌药有氨基甙类抗生素(链霉素等)。它们的作用是多环节的。影响 蛋白质合成的全过程,因而具有杀菌作用。 4.抑制核酸代谢 : 喹诺酮类药物能抑制DNA的合成, 利福平能抑制以DNA为模板的RNA多聚酶。4.抑制核酸代谢 : 喹诺酮类药物能抑制DNA的合成, 利福平能抑制以DNA为模板的RNA多聚酶。 资料(3)资料(3) 第十章 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第十章 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 第一节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第一节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一、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共性一、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共性 【体内过程】口服吸收良好,生物利用度高。体内分布广,可进入骨、关节、前列腺等。大 多数以原形由肾脏排泄。 【体内过程】口服吸收良好,生物利用度高。体内分布广,可进入骨、关节、前列腺等。大 多数以原形由肾脏排泄。 【抗菌作用】为杀菌剂,具有较长的 PAE【抗菌作用】为杀菌剂,具有较长的 PAE 第一代抗菌谱窄,口服吸收差,副作用多,现已不用。第一代抗菌谱窄,口服吸收差,副作用多,现已不用。 第二代对 G-杆菌,如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等作用较强,主要用于治疗 上述杆菌所致的尿路和肠道感染。 第三代氟喹诺酮类。此类药物具有高效、抗菌谱广、口服吸收 好、 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对多种需氧 G-菌有良好抗菌活性;对 G+需氧菌作用增强;对厌氧菌、 军团菌、衣原体也有良好作用。 第二代对 G-杆菌,如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等作用较强,主要用于治疗 上述杆菌所致的尿路和肠道感染。 第三代氟喹诺酮类。此类药物具有高效、抗菌谱广、口服吸收 好、 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对多种需氧 G-菌有良好抗菌活性;对 G+需氧菌作用增强;对厌氧菌、 军团菌、衣原体也有良好作用。 第四代氟喹诺酮类。对绿脓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耐药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明显增强。尚具有 抗厌氧菌活性。 第四代氟喹诺酮类。对绿脓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耐药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明显增强。尚具有 抗厌氧菌活性。 喹诺酮类通过抑制 DNA 回旋酶及拓朴异构酶 IV 作用,干扰 DNA 超螺旋结构的结旋,阻碍 DNA 合成而导致细菌死亡。 喹诺酮类通过抑制 DNA 回旋酶及拓朴异构酶 IV 作用,干扰 DNA 超螺旋结构的结旋,阻碍 DNA 合成而导致细菌死亡。 哺乳动物的细胞内不含 DNA 回旋酶,不影响人体细胞生长。哺乳动物的细胞内不含 DNA 回旋酶,不影响人体细胞生长。 【临床应用】主要应用第三代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主要应用第三代氟喹诺酮类药物 1.泌尿生殖道系统感染1.泌尿生殖道系统感染 2.肠道感染:细菌性肠炎、菌痢、伤寒2.肠道感染:细菌性肠炎、菌痢、伤寒 3.呼吸道感染:对下呼吸道感染效果好3.呼吸道感染:对下呼吸道感染效果好 4.骨骼系统感染:急慢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治疗的首选4.骨骼系统感染:急慢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治疗的首选 5.皮肤软组织感染5.皮肤软组织感染 【不良反应】【不良反应】 1.对幼年动物可引起软骨组织损害,故不宜用于妊娠期妇女和骨骼系统未发育完全的小儿。1.对幼年动物可引起软骨组织损害,故不宜用于妊娠期妇女和骨骼系统未发育完全的小儿。 2.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不宜用于有中枢神经系统病史者,尤其是有癫痫病史的患 者。 2.可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