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9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8页 / 共19页
第9页 / 共19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学习目标,1. 了解苏联发展的表现和局限。 2. 掌握和理解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 掌握和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 4. 了解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背景和结果。 5. 了解东欧剧变的原因、表现及特点。 6. 了解在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重点 苏联及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 难点 苏联解体的原因;东欧剧变的原因,重点难点,课前预习,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 苏联的发展 (1)表现 经济: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 科技:爆炸了 、氢弹。 教育和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 (2)局限:优先发展 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教材知识清单,原子弹,重工业,2. 苏联的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主要内容: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 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等等。 影响:取得了一些成效。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但改革没有突破 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2)勃列日涅夫改革 主要内容:在工业领域推行“ ”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评价: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补,效果有限;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收购,新经济体制,计划经济,(3)戈尔巴乔夫改革 主要内容和结果:承认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经济改革成效甚微;政治改革中,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 ”,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 影响:1991 年 12 月 26 日,苏联解体。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1. 建设 (1)背景:二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2)建设模式及效果:东欧各国大多采取 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苏联,多元化,市场经济,2. 改革 (1)南斯拉夫改革 改革内容:建立社会主义 制度,权力下放。 改革结果:调动了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改革也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2)东欧其他国家改革的结果:取得显著成效,但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经济陷入困境,政局动荡剧烈。 3. 剧变 (1)原因 内因: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实行政治 ,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 外因: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 ”战略的影响。,和平演变,多元化,自治,(2)表现 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变化相对平稳。 罗马尼亚发生了流血冲突。 民主德国并入 德国。 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 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 准备 (1)1956 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 (2)随后,中国进入全面的大规模的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取得了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2. 决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 改革开放: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 体制。 4. 结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市场经济,南斯拉夫,联邦,问题探究,一、,二、,三、,四、东欧各国大多采用苏联模式的原因及影响 1. 原因 (1)战后东欧各国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 (2)苏联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对东欧各国的扶助。 (3)战后国际形势复杂,资本主义世界敌视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 2. 影响 (1)短期内为东欧各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为战后重建起到促进作用。 (2)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不利于东欧各国的进一步发展,对后期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阻碍作用。,五,六、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认识 (1)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还不够成熟, 缺乏经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敌视、遏制甚至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2)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改革来逐步完善自己。社会主 义国家应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决不能拘泥于苏联模式。 (3)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仅说明苏联模式的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 的失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成就 。,易错警示 1. 苏联的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仅仅是对苏联模式的局部调整,是在苏联模式框架下的“小修小补”,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不是局部调整,而是对苏联模式的彻底否定,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 2.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联系 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苏联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加速了苏联解体。,1. 2018全国卷1959 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 7 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 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 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 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 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走向高考考场,解析:A 对,由材料“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 7 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 80”可知,该计划重视工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这说明了苏联依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 错,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建立经互会。 C 错,新经济政策强调用商品和货币关系促进经济发展,与材料内容不符。 D 错,材料仅提到了七年经济计划的内容,不能反映出这种计划的结果,所以据材料不 能判断出国家是否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 答案:A,A,2. 2013全国卷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 20 世纪 80 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 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 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 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解析:B 对,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在 1921 年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经济,突出了市场的作用。联系中国 20世纪 80 年代的改革,同样是处理市场与计划的关系。 答案:B,B,课堂练习,1.据统计,苏联的工业生产在“四五”计划期间超过战前水平的 73%,其中重工业生产增加了一倍,轻工业增加了 23%,军事工业仍然受到最多的关注,成功爆炸原子弹。这表明 () A. 苏联摆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 B. 苏联建设成就奠定反法西斯物质基础 C. 苏联利用了西方经济危机的发展契机 D. 苏联重建道路依然坚持了苏联模式 2. 1957 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 7 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 6 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 105 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 A. 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 B. 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 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 D. 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D,C,3. 20 世纪 60 年代苏联正式推行“新经济体制”,其中包括扩大企业经营 自主权,增强国家计划在编制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减少下达给企 业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扩大企业支配利润的权限。由此可以看出“新经 济体制” () A. 对苏联模式有所冲击 B. 充分发挥了市场的主导作用 C. 完善和巩固了苏联模式 D. 放弃使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4.对下面漫画中的改革,解读正确的是 () A. 缓解了政治经济危机 B. 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 C. 确立了世界军事霸权 D. 导致了苏联全面解体,A,D,5.早在 1949 年,南斯拉夫共产党就进行了工人自治的最初试验。1950 年6 月,南斯拉夫通过了工人自治法,宣布“工人集体代表社会在国家范围内进行管理”,规定各工厂通过选举建立工人委员会。1951 年推出的国民经济计划管理法彻底改变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此后,工人自治制度从工矿企业扩展到铁路运输、邮电和公共事业部门。南斯拉夫的工人自治制度 () A. 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 消除了计划经济的影响 C. 解决了国内的社会矛盾 D. 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6. 1989 年,捷克斯洛伐克发生了“丝绒革命”,剥夺了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 “丝绒革命”的含义应是 () A. 暴力革命 B. 流血冲突 C. 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了政权更迭 D. 在外力的干涉下实现了政权更迭,A,C,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