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 孩童之道文本解读一、整体感知 孩童之道是一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那么一种亲昵,那么一种亲热,塑造了一个迷人的儿童世界。 本诗选自新月集,这是泰戈尔一部著名的儿童散文诗集,诗集问世之后,泰戈尔也因此被誉为“儿童诗人”。 全诗共五节,为我们着力描绘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他本拥有着一切美好的东西,但人世间总还有更吸引他的力量在召唤着他,那就是母爱。这个儿童想尽一切办法获得母爱,一个聪明、乖巧的孩子就如同我们自己。读着这首诗,使人犹如置身于阳光明媚的春天里,那碧天的眼波柔和温馨,清风的笑语圆润清甜,翩翩紫燕剪出婀娜的柳条,暖暖细雨吻湿含羞的花冠。孩子天真的内心表达了对母爱的依恋与渴望,母子情深,令人动容。 诗人首先展开丰富的想象,赋予孩子“可飞上天去”的神力,但他不舍得离开,哪怕只有一刻钟,因为母爱的力量实在太伟大了,“他爱把他的头倚在妈妈的胸前”,这里有让他舒服的温度,有世上最迷人的笑容,这份依恋,足以成为他留下的理由。 接着,诗人又把孩子的童真表现得淋漓尽致。“孩子知道各式各样的聪明话”,他可以对枕头提出质疑“你怎么这么胖”;他还可以说“妈妈的手臂像月亮,天天摇着我睡觉”这种聪明话只能出自孩子之口,所以“世间的人很少懂得这些话的意义”。可他偏偏不要在母亲面前炫耀,和母亲共同陶醉于咿呀学语的快乐中,这才是人世间最温馨、最撼人心魄的画面。 “孩子有成堆的黄金与珠子”,可是这些东西与母爱比起来,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所以他宁可做一个“乞丐”,来“乞求妈妈的爱的财富”,因为只有这些才能让他满足。陶醉于被呵护、被关爱的襁褓中,要远比躺在冰冷的金山上幸福得多。 诗的第四节更把母爱的力量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这个孩子宁可放弃最为宝贵的“自由”,也要投入妈妈的怀抱,因为那种“甜美远胜过自由”。也许在与妈妈的生活中,总会从妈妈口中说出许多的“不可以”,但正是因为这些“不可以”的存在,才让我们如此真实地感受到被人疼爱的幸福感觉。 哭泣是孩子表达情感最直接的方式,在诗的结尾,作者又展开想象,解读了孩子放弃“乐土”而发出“小小的哭声”的原因。正是“怜与爱”的“带子”牢牢地牵住了母子之心,让她们结下了一生的情缘,他就是要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妈妈的怜爱和搂抱的甜美。 诗中如此反复强调孩子的“原本”,乍看是“荒诞”的,但经过作者与“爱妈妈”一结合,反而给人以真实感,显得入情入理,以示孩子对妈妈的深沉的爱心。对孩子来说,妈妈的心是他藏身的金屋,妈妈的笑脸是那圆圆的满月,妈妈的臂弯是温暖的摇篮。 本诗中,诗人致力讴歌的是人类生活中最为宝贵的东西童真和母爱。他以天才之笔塑造了一个神形兼备、熠熠闪光的天使般的儿童艺术形象。这是诗人对世界儿童文学的一大奉献!这个孩童的形象之所以如此感人,主要得力于两个方面:一是诗人充满哲理的艺术思想,一是他非凡的想象力。这两个方面,也体现在整部新月集中,使这部著名儿童诗集,在思想和艺术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二、问题探究1.如何理解本诗中的虚幻色彩? 读过本诗,我们心中都会有一个共同感觉,就是觉得诗中那个抒情小主人公,似乎有些扑朔迷离。他与其说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倒不如说是生活在云端里,大海边。是大海与他游戏,为他唱迷人的歌曲;是新月和秋云在梦中送给他最初的微笑。他是人,也是“神”。弥漫于诗中这朦胧的神秘的色彩,对于刻画孩子的形象很有好处。使得他从形态、性格、语言行动、嬉乐,直至生活环境,都更像人们心目中的“天使”,更富有诗意和情趣,因而也就更为人们所喜爱。这种艺术效果,是其他诗人所难以达到的。泰戈尔之所以把孩子写得这样似“神”非神,“神”人合一,并非故弄玄虚,而是与他当时所奉行的一种艺术思想(把艺术的最终目的视为揭示神或“梵”的世界)有密切关系。它让作者将人的世界和神的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也赋予这个孩子比“人”更为可爱的形象。2.本诗为何将童真与母爱糅合在一起? 母爱,既体现诗人思想哲理又有助于表现孩子的童真。在诗里,诗人不是将童真看成为独立的因素,而是让它与母爱紧紧联系在一起,加以讴歌、赞美,把二者看成为相辅相成的东西。他这样做,不仅为表现孩子的童心童真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背景,而且还写出了童真赖以存在的感情基础。在生活中我们会看到,没有母爱的孩子,是不大可能幸福的;而没有幸福的童年,则是暗淡无光的。他的天真烂漫,他的无忧无虑,都将随之失去。他的童心将是一颗被扭曲的,它有可能过早地被“成熟”所替代。相反,只有在“母爱”的抚育之下,“童真之花”才会越开越艳丽。泰戈尔正是深明这个哲理,才将“母爱”和“童真”共同予以赞颂。这样做的结果,既使本诗别具思想特色,也使孩子身上更富有感情色彩,更血肉丰满。3.想象在诗歌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本诗里的孩子的形象之所以如此可爱迷人,还与诗人的丰富联想和想象分不开。它从更高的层次上表现了孩子金子般的童心。孩子们大都好奇、富于幻想。在这好奇和幻想的翅膀上,常常承载着孩子们的思想、性格、爱憎,以及向往和追求。因而诗人在诗作中,还让他们联想或者大胆幻想。从而进一步丰满了孩子的形象。试想,诗篇中若没有这稚气而又美丽的联想,“孩童”将大为逊色。思考与讨论 一、泰戈尔用“只要孩子愿意,他此刻便可飞上天去”这样的诗句,表达了他对儿童心灵的最高赞美:孩子是可爱的天使,他来自美丽的天国。“他所以不离开我们”,是不愿离开妈妈。参照这样的理解,体会下列诗句的意义和美感。1.孩子知道各式各样的聪明话,虽然世间的人很少懂得这些话的意义。2.孩子有成堆的黄金与珠子,但他到这个世界上来,却像一个乞丐。3.孩子在纤小的新月的世界里,是一切束缚都没有的。4.孩子永不知道如何哭泣。他所住的是完全的乐土。 本题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加深学生对本诗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可以有多种解读方式,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千万不要过分拘泥,限制了学生的思路。参考答案: 1.泰戈尔用“孩子知道各式各样的聪明话,虽然世间的人很少懂得这些话的意义”这样的诗句,表达了他对童真的赞美:只有孩子才是最“聪明的”,他们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说出充满智慧的话语,这来源于一切至真、至纯的东西。 2.泰戈尔用“孩子有成堆的黄金与珠子,但他到这个世界上来,却像一个乞丐”这样的诗句,表达了他对母爱的由衷赞美:在母爱面前,金银珠宝都显得暗淡无光,“所以假装着完全无助的样子”,来“乞求妈妈的爱的财富”,是母爱战胜了一切力量。 3.泰戈尔用“孩子在纤小的新月的世界里,是一切束缚都没有的”表达了他对儿童无拘无束性格的喜爱:我们仿佛看见“在纤小的新月的世界里”,有一群快乐的孩子,在无忧无虑地嬉戏、玩闹,他们更像是一群能给人间带来无穷快乐的精灵。 4.泰戈尔用“孩子永不知道如何哭泣。他所住的是完全的乐土”表达了孩童世界中的永恒主题快乐。只有快乐才能让每一个孩子幸福成长,愿快乐永驻心间! 二、孩童之道蕴含丰富,人们对其主旨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它表达了对母爱的崇高礼赞,有人认为它抒发了孩童对母亲的深挚爱恋,有人认为它表现了对人世间真善美的热烈追求,有人认为是对孩童纯真世界的淋漓表现。除了上面的说法,你是否还有其他的理解?讨论一下,谈谈你的看法。 本题的设计意图是:要把学生引导到怎样解读本诗,进而怎样解读诗人泰戈尔这样一个层面上来。可以说,作为第一环节的诵读完成了学生初识泰戈尔及诗作的基本准备,学生们可能由此获得了一个感觉上的印象和对本诗形象上的一点感受,或许也会产生对本诗主旨的朦胧的思考。那么,通过本题的讨论,就会引发学生由印象、感受及朦胧的思考出发,进一步地去体味全诗。使学生在欣赏的前提下,尝试着解读作品、解读作家,从而不断提高诗歌欣赏能力。对问题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开放的。参考答案: 本诗就其主旨来说,这四种理解都正确,就其中任何一点解读都可以充分说明。 那么诗歌除了以上四种解读外,也告诉我们一种孩童的处世之道。为了获得妈妈的爱,孩童所表现出来的是真实,是善良,是美好。这正是童真的表现。三、泰戈尔认为诗歌要靠欣赏来了解。根据你对幼儿的观察和理解,品读诗人笔 下的“孩童之道”,细细捕捉自己的阅读体验,并试着把这种体验说出来。 本题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诵读,使学生感知、品味、初识泰戈尔的诗。指导学生将诗歌内容与自己的人生经历结合起来,可以向学生说明:由于是外国诗歌,在翻译成中文时,在诗歌的语言、韵律等方面不可能保持诗的“原汁原味”;另一方面,本文为散文诗,其语言、韵律要求自然是比较宽泛的。学生们在吟咏时,应主要从体会诗的形象和整体感觉入手。参考答案: 这是一个快乐的孩子,他从无烦恼,即使哭泣,也是因为“细故”;这是一个幸福的孩子,因为他拥有人世间最宝贵的财富母爱;这是一个善良的孩子,因为他为了让妈妈快乐,放弃了“自由”、金钱;这是一个纯真的孩子,因为他“知道各式各样的聪明话”;这是一个懂得做孩子的孩子,因为他深谙孩童之道。教学建议 一、本诗形象清晰,儿童的纯真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诗段整齐,又有复唱。全诗从形象、韵律、结构等方面均表现出泰戈尔诗作的特色,对学生感知泰戈尔诗的风格有一定帮助。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把这首诗入选第一册教材。又鉴于泰戈尔广博、庞杂的世界观(杂糅东西方的宗教和民主、博爱)以及艺术手法的高妙,尤其是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使诗歌表现出丰富的内涵、充沛的情感。在诗人笔下那形象而极富美感的诗句里蓄含着诗人对人生、人世的深邃而独到的泰戈尔式的理解及泰戈尔式的人道主义。如果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话,那么解读泰戈尔的诗歌作品亦然。所以不必限制学生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二、指导学生阅读本诗,可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读原诗;二是课外阅读泰戈尔新月集中的其他作品,或是浏览与泰戈尔相关的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有关的书目。在学生们课外阅读、欣赏课文、并了解了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后,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谈一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要说明的是,在对这首诗的理解上,切忌求同,要给学生们一个充分理解、欣赏的空间。关键要立足于给学生们提供一个欣赏外国诗歌的氛围,一个学生自己进行“二度创作”的机会。 三、从本册书的安排上看,由于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内心深处还保留着孩童时代的纯真和美好,所以选取了许多可以在他们成长历程中给予精神滋养的文学作品。本诗中传达出来的那种真善美与丰子恺先生的给我的孩子们中所表达的内容有相似之处,可以将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尽量“延长”学生的童年时光,如果他们能够带着儿童时代的真善美踏上未来的人生旅途,那定会一路行走,一路欢歌。 四、本诗想象丰富,正符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模仿泰戈尔的作品,也进行诗歌创作,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空间,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相关资料一、关于泰戈尔1.生平 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印度孟加拉语诗人、作家、社会活动家。他出生于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城的一个望族之家,主要靠家教和自学成才。他按照父兄的意愿于18781880年去英国学习法律,但他对法律并不感兴趣,因而他专心研究英国及西方文学和音乐。他从童年时代起就热衷于诗歌创作。1875年2月25日在甘露市场报上发表他写的小诗献给印度教徒庙会。1912年他的短诗集吉檀迦利英译本在英国出版,次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他一生创作了50多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一百来篇短篇小说,20多个剧本,近千首歌曲。他的诗歌清新明快,富有哲理,开创了一代孟加拉诗歌的新风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