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目 录一、“绝望”的儿童形象1(一)麻木的看客2(二)被吃的“小儿”2二、“希望”的儿童形象3三、结语4参考文献:4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儿童形象摘要:鲁迅的小说中塑造了众多儿童形象,其中有善良淳朴的农家少年,也有麻木冷漠的“看客”。在对鲁迅小说的研究中,对儿童形象的研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视角。纵观其小说作品,鲁迅塑造的儿童形象可以分为“绝望”的儿童和“希望”的儿童。故此本文通过对鲁迅笔下“绝望”的儿童形象和“希望”的儿童形象进行剖析和解读,深入浅出的解析作者复杂矛盾的情感,把对充满希望的儿童的“爱”,对麻木的儿童的“憎”以及对“被吃”小儿的“怜”呈现于读者的眼前。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塑造这些儿童形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唤醒成人,拯救儿童的一个初衷。关键词:鲁迅;儿童;形象;解读引言鲁迅是20世纪最伟大的文化巨人之一,他的小说十分重视细节刻画,善长从细微之处以白描的手法描写人物,并写出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以此来表现底层人民思想上的愚昧和生活上的艰苦。柳亚子曾评价鲁迅在儿童教育最伟大的人物中排第一位。鲁迅自己曾说:“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从鲁迅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到故事新编,鲁迅一直都十分关注儿童。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提到“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儿童是“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因此,儿童形象在鲁迅塑造的形象中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是众多形象的有机部分。纵观鲁迅小说作品,鲁迅笔下的众多儿童形象,从总体上而言可以分为两类:“绝望”的儿童形象与“希望”的儿童形象。鲁迅笔下的“绝望”的儿童或心灵和身体俱被污染,或是部分感染,让人爱不起来也憎不起来,可怜又可恨。大良和二良无视魏连殳对他们的好,小伙计对孔乙己的悲剧冷眼旁观,阿毛、宝儿、华小栓的生命被无情的封建社会吞噬,他们的悲剧无处不诉说着“绝望”。一、“绝望”的儿童形象鲁迅的小说中塑造了不少“绝望”的儿童形象,他们要么麻木不堪要么走向死亡,从以下表格的内容可以了解大多数“绝望”的儿童的命运。表1.1 鲁迅部分小说作品中的“绝望”的儿童形象小说名称孩子的姓名儿童性格儿童身边的人孔乙己小伙计不聪明掌柜的、孔乙己药华小栓懦弱、多病华老栓、化大妈风波六斤活泼七斤嫂子、七斤明天宝儿乖巧懂事、多病单四嫂子祝福阿毛乖巧听话祥林嫂肥皂秀儿、招儿可爱、活泼四铭、四铭太太示众胖小孩、小学生麻木看众孤独者大良、二良、三良势力、麻木祖母、魏连殳(一)麻木的看客鲁迅带着巨大的悲愤与痛苦塑造了众多麻木看客型的儿童意象,他们对周围的世界漠不关心,他们对周围的事冷眼旁观,他们对周围的人冷眉冷眼,儿童看客的行为举止比成人看客的冷酷、淡漠更加让人从心底感到害怕。鲁迅希望中的儿童是“老的让开道,催促着,奖励着,让他们走去。路上有深渊,使用那个死填平了,让他走去。少的感谢他们填平了深渊,给自己走去”,但是他却在孤独者中将这一观点撕毁给我们看。在孤独者中作者这样描写大良与二良,大良八九岁,二良才四五岁,手脸和衣服都十分脏乱,看着十分丑陋,并且他们总是互相争吵、打架,经常为了一些点心而打翻碗碟。可是就是这样一群不可爱的孩子,魏连殳却十分看重,甚至重过自己的生命。在他落寞的时候,孩子们对他躲之不及,连他的花生米都不要。但是当魏连殳当官后,大良、二良却心甘情愿的被戏弄,争相围着他磕头、学狗叫,唯恐落人之后。大良、二良的祖母面对这样的现象不但不阻止,反而津津乐道,并且在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也要大良、二良对她磕头,被她戏弄。大良、二良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贪婪与自私,他们将下跪和学狗叫视若无物,为了利益出卖人格。即使魏连殳十分看重他们并且对他们很好,可是他们非但不感谢,反而回以冷漠的嘲笑。然而不仅仅是大良、二良这样的大孩子,甚至有个很小的还不很能走路的孩子都会拿着一片芦叶对着魏连殳学会说“杀”。孤独者中孩子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无不体现出看客典型的麻木与冷漠。从孤独者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鲁迅对于孩子们在看别人时表现出来的麻木冷漠和毫不关心是憎恶和愤怒的。(二)被吃的“小儿”鲁迅在灯下漫笔里写到:“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列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他们用死亡时挣扎的姿态无声的控诉,可是他们的死亡并未引起人们的关心与反思。鲁迅塑造一系列被“吃”的小儿,其目的是痛斥封建社会,并揭露封建社会对少年儿童造成的无法忽视的伤害。阿毛是一个懂事、乖巧的孩子,可是就这样一个乖巧的孩子在无声无息中被狼吃掉了。祥林嫂交代他坐在家门槛上剥豆,可是一直没有出声的阿毛被发现静静地躺在草窠里,已经毫无生气,甚至可以看到五脏已经被狼吃了,但是他手里还紧紧地握着那个用来装豆子的小篮。阿毛始终牢记母亲的嘱托,至死都牢牢抓住篮子。虽然从表面上看来,阿毛是被狼吃掉的,但是儿童的生命在那样的环境中是毫无保障的,其死因归根到底还是社会环境的无知冷漠。阿毛在无声无息中死掉了,他的死亡并未引起一丝波澜,人们只有在闲聊时才会想起他,却没有反思阿毛死亡的原因。阿毛生活在生命毫无保障的封建社会,在那样的环境中他就像一只小蚂蚁,生命随时可能受到威胁,不论是谁只需轻轻一踩,他便会失去生命。二、“希望”的儿童形象鲁迅不仅仅塑造了一批麻木的看客和被吃的悲剧,同时也塑造了一批理想型的人物形象,这些理想性的人物形象有着不可忽视的人性优点。在那些理想型的人物形象中,理想型的儿童形象比理想型的成人形象更加丰满、生动、自然,鲁迅也在孩子们身上寄予了比成人更多的希望。闰土、双喜等人具有儿童应有的善良、天真、勤劳、质朴,从他们的身上可以让人看到中国的希望。从以下表格的内容可以了解鲁迅笔下大多数“希望”的儿童形象的性格和命运。表2-1 鲁迅部分小说作品中的“绝望”的儿童形象小说名称孩子的姓名儿童性格儿童身边的人命运故乡少年闰土聪明、勇敢、健康父亲麻木了社戏双喜、阿发聪明、善良六一公公未知兔和猫 孩子们活泼三太太未知幸福的家庭 二岁的女儿天真可爱主妇未知从表格中可以得知这些充满希望的儿童身上有着单纯、善良、勤劳、乐观等品质,从他们身上鲁迅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可以感受到作者是带着轻松与呵护的心情来刻画这些充满希望的儿童形象的。少年闰土是个勤劳勇敢、淳朴善良的小英雄形象。他带着小毡帽,脸蛋紫红,脖子上还带着一个银项圈。闰土是个害羞的孩子,却很容易和小孩子亲近,当周围没有其他人的时候,就和“我”说话,不到半日的时间,“我”便和闰土成了好朋友。他的生活贴近大自然,贴近人本身。闰土心里还有很多好玩、新奇的事情,有很多新鲜的生活和体验带给读者,夏夜看瓜,海边拾贝,冬季抓鸟闰土的心底是善良的,他将过路人口渴摘瓜吃,看做是平常的事情。从少年闰土的身上可以看到儿童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并且闰土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是一个深入人心的小英雄形象。作者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勤劳活泼的农村少年形象,在闰土的身上体现出乡村儿童的自然与天真,这样的儿童让很多现实中的少年儿童也十分钦佩和向往。鲁迅曾和许寿裳一起讨论“中国民族最缺乏的是什么?”最后他们达成一致“我们民族最缺乏的东西是诚和爱”。8社戏中的双喜、阿发的身上正向我们展示了这种“中国民族最缺乏”的“诚和爱”。平桥村是一个靠近小河的偏僻的小村庄,村民们大都不识字,但他们都待人真诚、善良、无私。在平桥村,一家的客,几乎是全村人共同的客人。正因为周围的环境与人都是善良无私的,才养育出了善良淳朴的双喜和阿发等孩子。双喜机灵诚恳,说话语言活泼又条理清楚,且极富说服力,他向“我”的母亲打包票,干脆利落劝服了大人们让“我”和他们一起去看戏。在回程中,大家一致决定偷豆子吃,阿发让偷自己家的豆子,因为他家的豆子更大一点,这样一个善良、无私、质朴的儿童形象让人印象深刻。在作者笔下看社戏是一次自由、欢快、和谐、美好的活动,这是一次刺激经历,平桥村是一个美好的世界。平桥村的孩子没有被外面的世界所污染,他们没有冷酷无情,他们从不自私自利,他们是幸福生活着的真正的儿童。社戏成功的展示了“儿童”与“乡村”的天然融合无间,其中充满了温情,这绝不仅仅是单纯的对故乡的怀念,更是对孩子们的天真活泼、纯洁自然的赞美。三、结语鲁迅从批判国民性的角度出发叙述了儿童在封建社会的各种不幸与痛苦,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但他并未停留在“呐喊”上,而是深入思考谁去“救救孩子”,怎样“救救孩子”。要想拯救孩子,必须先让“父亲”取得做人的资格。在“父亲”觉醒的基础上,还应该平等的对待孩子,理解孩子,最终让他们成长为独立的人。只要我们还要做父亲,只要我们还要启蒙,我们每一个人就不得不首先思考,自己是否有资格启蒙?这就是鲁迅小说中的孩子留给我们的思考。参考文献:1鲁迅看图识字.鲁迅全集M: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72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M: 第4卷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263鲁迅.随感录四十九.鲁迅全集M: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55.4鲁迅.孔乙己.鲁迅全集M: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855鲁迅.灯下漫笔.鲁迅全集M: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296邵燕祥.说“看客心理”. 人间说人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342.7鲁迅明天.鲁迅全集M: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78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