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7页
第2页 / 共67页
第3页 / 共67页
第4页 / 共67页
第5页 / 共67页
第6页 / 共67页
第7页 / 共67页
第8页 / 共67页
第9页 / 共67页
第10页 / 共67页
亲,该文档总共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常 用 中 药,解 表 药,1,概述,含义:凡以发散表邪、治疗表证为主的药物,称解表药,又叫发表药。 性能特点:多味辛,入肺、膀胱经,发汗,使表邪由汗出而解,即内经所谓:“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分类:分为发散风寒药及发散风热药两类(又称辛温解表药与辛凉解表药)。,2,概述,作用及适应证: (1)发散表邪,用于表证(恶寒发热、头身疼 痛、无汗或有汗,脉浮)。 (2)止咳平喘,用于咳喘。 (3)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 (4)透疹,用于麻疹透发不畅及风疹瘙痒。 (5)祛风湿,用于风湿痹证。,3,概述,使用注意: (1)中病即止,不可过汗,以免发汗太过,伤 阳耗气,损及津液。 (2)禁用于多汗证、热伤津液者。 (3)慎用于久患疮痈、淋证及出血的病人。 (4)不宜久煎,4,概述,现代药理: 解表药一般具有不同程度的发汗、解热、镇痛、抑菌、抗病毒及祛痰、镇咳、平喘、利尿等作用。部分药物还有降压及改善心脑血液循环的作用。,5,(一)发散风寒药,【药性特点】性味辛温,发汗作用较强。 【作用及适应证】发散风寒,用于外感风寒所致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苔薄白,脉浮紧等症。,6,(一)发散风寒药,麻黄 桂枝 荆芥 防风 白芷 细辛,7,麻 黄 本经,来源为麻黄科植物中麻 黄、草麻黄、木贼麻黄 的干燥草质茎。,8,麻 黄,9,麻 黄,10,麻 黄 本经,【药性】 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功效】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11,麻 黄 本经,1.发汗解表: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每与桂枝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散寒解表之力,如麻黄汤。,12,麻 黄 本经,2.宣肺平喘:治疗风寒外束之喘咳。 寒饮内停之喘咳,配伍细辛、干姜、半夏等,如小青龙汤。 热邪壅肺之咳喘,配伍石膏、杏仁、甘草等,即麻杏甘石汤。 3.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兼表证。配伍生姜、石膏、甘草,如越婢汤。,13,【用法用量】煎服,310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使用注意】表虚自汗、阴虚盗汗者、肾不纳气之虚喘者、高血压患者忌用。,麻 黄 本经,14,桂 枝 名医别录,来源为樟科植物 肉桂的干燥嫩枝,15,桂 枝 名医别录,16,桂 枝 名医别录,【药性】 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肌 温通经脉 助阳化气,17,桂 枝 名医别录,1.发汗解肌:用治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表虚有汗。本品发汗力缓,无论表虚有汗(桂枝汤)还是表实无汗(麻黄汤)皆可应用。所以古人谓“无汗能发,有汗能止。” (与麻黄鉴别),18,桂 枝 名医别录,2.温通经脉:用于 风寒湿痹证,配附子、甘草,如桂枝附子汤。 心阳虚之心悸、脉结代,配炙甘草,党参,如炙甘草汤。 经寒血滞之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少腹痛等,配伍当归、川芎,如温经汤。 胸痹,配伍瓜蒌、薤白,如瓜蒌薤白桂枝汤。 中焦虚寒之腹痛,配白芍,饴糖,如小建中汤。,19,桂 枝 名医别录,3.助阳化气:用于心脾阳虚,阳气不行,水湿内停所致痰饮、水肿。配伍茯苓、泽泻等,如五苓散。,20,【用法用量】 煎服,310g。 【使用注意】 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桂 枝 名医别录,21,麻黄与桂枝功效应用异同点,麻黄辛微苦温 肺膀胱 桂枝 辛甘温 心肺膀胱,发汗解表,外感风寒表证,发汗力强,善“遍彻皮毛”,开腠发汗以散寒邪,为表实证要药;,发汗力缓,善“透达营卫”,解肌发汗以散风邪,为表虚证要药;,利水消肿,治疗水肿兼有表证。,兼宣肺平喘,治肺气壅遏之咳喘实证;,兼温经通阳,治疗血寒瘀滞之痛经、经闭;,心阳不振之胸痹、心悸;脾阳不振之痰饮;膀胱蓄水证等。,22,荆 芥 本经,来源 为唇形科一年生 草本植物荆芥的干燥地 上部分。,23,荆 芥 本经,【药性】 辛,微温。归肺、肝经。 【功效】祛风解表 透疹消疮 止血,24,荆 芥 本经,1.祛风解表:治疗外感表证。本品药性平和,微温,故无论风寒、风热或寒热不明显者,均可广泛使用。 风寒表证,配防风、羌活,如荆防败毒散。 风热表证,金银花、连翘等,如银翘散。,25,荆 芥 本经,2.透疹消疮: 麻疹不透、风疹瘙痒,常配伍薄荷,蝉蜕,牛蒡子等。 疮疡初起兼表证,常配伍金银花、连翘、防风等。 3.炒炭止血:各种出血证。常配伍其他止血药同用。,26,【用量用法】煎服,310克,不宜久煎。止血宜炒炭用,其余生用。,荆 芥 本经,27,防 风 本经,来源 为伞形科植 物防风 干燥根。药 材习称“关防风”,28,防 风 本经,29,防 风 本经,【药性】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功效】祛风解表, 胜湿止痛, 祛风止痉。,30,防 风 本经,1.祛风解表:前人称之为“风药中之润剂”。 外感表证。风寒表证,常配荆芥、羌活、前胡等,如荆防败毒散。 风疹瘙痒,多配伍荆芥、白蒺藜等。 本品微温不燥,甘缓不峻,药性平和。故外 感风寒、风湿、风热表证均可配伍使用。,31,防 风 本经,2.胜湿止痛:用于风湿痹痛。配当归、羌活、桂枝等,如蠲痹汤。 3.祛风止痉:用于破伤风角弓反张、牙关禁闭、抽搐痉挛证。常与天南星、天麻、白附子等同用,如玉真散。,32,【用量用法】煎服,310克。 【使用注意】血虚发痉及阴虚火旺者忌用。,防 风 本经,33,【相似药物比较】,荆芥 辛 温 肺、 肝 防风 辛甘微温 膀胱肝脾,透散力较强,兼透疹消疮,治疗麻疹初起,疹出不透、疮疡初起兼有表证者;,祛风解表,外感表证 风寒、风热均可,祛风之力较强,为“风药中润剂”, 善治外感表证兼关节游走疼痛者;,胜湿止痛,治疗风湿痹痛;,炒炭又能止血,治疗吐衄下血。,止痉,治疗破伤风证。,34,白 芷 本经,来源 为伞形科多年生 草本植物白芷或杭白芷 的干燥根。,35,白 芷 本经,36,白 芷 本经,【药性】 辛,温。归肺、胃经。 【功效】解表散寒 通窍止痛 燥湿止带 消肿排脓,37,白 芷 本经,1.解表散寒:用于外感风寒表证,头痛、鼻塞。常配伍防风、羌活等。 2.通窍止痛:用于阳明经头痛、眉棱骨痛、牙痛、鼻渊、风寒痹证。 本品为治疗阳明经头痛、眉棱骨痛、牙痛之要药。 3.燥湿止带:治带下过多,以寒湿带下为主。 4.消肿排脓:治痈疮肿毒。治乳痈常配伍瓜蒌、贝母、蒲公英等。,38,【用法用量】 煎服,310g。,白 芷 本经,39,细 辛 本经,来源 为马兜铃科植物 北细辛、汉城细 辛或华细辛的干 燥全草。,40,细 辛 本经,【药性】 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 【功效】祛风散寒 通窍止痛 温肺化饮。,41,细 辛 本经,1.祛风散寒:治风寒表证,阳虚外感。风寒感冒,配伍防风、羌活等,如九味羌活汤。阳虚外感,与附子、麻黄同用,如麻黄附子细辛汤。 2.通窍止痛:治鼻渊、头痛、齿痛,风湿痹证。尤治少阴头痛。如风寒之头痛,可与川芎、白芷、羌活等配伍,如川芎茶调散。 3.温肺化饮:用于寒饮伏肺之喘咳痰多。配伍麻黄、干姜、五味子等,如小青龙汤。,42,【用量用法】煎服,25克。散剂每次服0.51g。外用适量,可研末吹鼻或外敷。 【使用注意】阴虚阳亢头痛、肺燥伤阴之咳忌用。反藜芦。注意用量。“细辛不过钱,过钱赛人言”。,细 辛 本经,43,(二)发散风热药,【药性特点】多辛苦而偏寒凉,发汗作用较辛温解表药缓和。 【作用及适应证】发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发热、微恶风寒、咽干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等及麻疹不透、咽喉肿痛和风热咳嗽等。,44,(二)发散风热药,薄荷 桑叶 菊花 柴胡,45,薄 荷新修本草,来源 为唇形科 植物薄荷 的干燥地 上部分。,46,薄 荷新修本草,【性能】辛,凉。归肺、肝经。 【功效】 疏散风热 清利头目 利咽喉 透疹毒 疏肝行气,47,薄 荷新修本草,【功效应用】 1.疏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头痛、发热、微恶寒者。常配伍荆芥、连翘、银花等,如银翘散。 2.清利头目:用于风热上攻所致的头痛、目赤诸证。常与菊花、荆芥、桑叶等同用。,48,薄 荷新修本草,3.利咽喉:用于风热壅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常与桔梗、僵蚕、荆芥等配伍,如六味汤。 4.透疹毒:用于麻疹初期,疹发不畅及风疹瘙痒。常与蝉蜕、荆芥、牛蒡子、连翘等同用,如加减葛根汤。 5.疏肝行气:治肝气郁滞,胸闷,胁肋胀痛证。可与白芍、柴胡等同用,如逍遥散等。,49,【用法用量】 煎服,36g;宜后下。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 【使用注意】 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薄 荷 新修本草,50,桑 叶本经,来源为桑科植物桑 的干燥叶。,51,桑 叶本经,【性能】甘、苦,寒。归肺、肝经。 【功效】 疏散风热, 清肺润燥, 清肝明目。,52,桑 叶本经,1.疏散风热:治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兼有咳嗽者。配伍菊花、连翘、杏仁等。 2.清肺润燥:治肺热燥咳。多与杏仁、贝母、麦冬等配伍,如桑杏汤。 3.平肝明目:用于肝经实热或风热所致的目赤、涩痛、多泪等证。,53,桑 叶本经,【用法用量】煎服,59g;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54,菊 花 本经,55,菊 花 本经,来源为菊科 植物菊的干燥 头状花序。,56,菊 花 本经,【性能】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57,菊 花 本经,1.疏散风热:治风热感冒及温病初起,发热、头昏痛等。常与薄荷、荆芥等配伍,如桑菊饮。 2.平肝明目: 用于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攻所致的目赤肿痛。常与桑叶、蝉蜕、夏枯草等配伍。 用于肝风头痛或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等常配伍石决明、白芍、钩藤等。,58,菊 花 本经,3.清热解毒:用于疔疮肿毒,常与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等配伍。,59,菊花,【用法用量】 煎服,59g。疏散风热宜用黄菊花, 平肝明目宜用白菊花。,60,【相似药物比较】,桑叶 甘苦寒 肺肝 菊花 辛甘苦微寒 肺肝,疏散风热力强,治外感风热,咳嗽身热者 ;,疏散风热 清肝,养肝明目,1.外感风热,温病初起 ; 2.目赤昏花。,长于清肝、养肝、平肝,明目力强,兼清肺润燥,治疗肺热燥咳;,兼清热解毒,治疗疔疮肿毒。,又能平抑肝阳,凉血止血。,治外感风热,头痛头晕、 目赤者 ;,61,柴 胡 本经,62,柴 胡 本经,来源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根。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北柴胡”和“南柴胡”。,63,柴 胡 本经,【性能】 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功效】 解表退热 疏肝解郁 升举阳气,64,柴 胡 本经,1.解表退热:用于伤寒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等证。治疗少阳证的要药。常与黄芩、半夏等配伍,如小柴胡汤。 2.疏肝解郁:用于肝气郁结,胁肋胀痛,或头痛,月经不调,痛经等。常与白芍、当归等同用,如加味逍遥散。,65,柴 胡 本经,3.升举阳气:治疗气虚下陷所致的脱肛、子宫脱垂及短气、倦怠等证。常与升麻、人参、黄芪、白术等配伍,如补中益气汤。,66,柴 胡 本经,【用法用量】煎服,310g。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疏肝解郁宜醋炙,升阳可生用或酒炙,其用量均宜稍轻。,67,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