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0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8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艺术与经济的关系 【摘 要】经济影响艺术,这是不辩的事实。经济的迅猛变革推动了艺术的快速 发展,经济对艺术的制约作用进一步强化,艺术与经济的交融渗透进一步深入, 艺术经济的影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 有力地促进了国家文化教育实力和综合国力 的提升。正确把握艺术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对于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具有十分积 极的意义。 【关键词】艺术与经济 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的演进 照以往惯用的理论和习惯的看法,最易于人类的经济活动与艺术活动截然 分离。因为艺术活动是以满足人类的审美需要为目的的;而经济活动则将满足人 类的实用需要为出发点。就是说,艺术所从事的是满足于人类精神需要的“精神 生产”;而经济活动则是为满足于人类物质需要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不少 现行的教科书就是借马克思主义的 “生产实践” 理论做出了看似明了的上述划分。 的确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都十分鲜明地指出;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 “经济基础”决定了包括人类诸意识形态在内的“上层建筑”,尽管我们也知道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何者为第一性、占主导地位仍勿庸置疑。也 因此,艺术,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虽有其显著的特殊性,却归根结底 离不开经济基础的决定和制约。 以下我们将对艺术与经济的关系运用思维的方式进行试解。 艺术是属于上层建筑,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也在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 矛盾中。 经济基础是指与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的总和,上层建筑则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 术、哲学等观点,即思想或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以及与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 律等制度和设施的复杂系统,即政治上层建筑。毫无疑问,艺术属于意识形态上 层建筑。 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中,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因此,社会 精神现象好政治现象及其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不言而喻, 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也是社会经济发展。 文学艺术是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 组成部分,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它归根到 底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和制约的。 经济基础对文学艺术的决定和制约作 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经济基础决定和制约着文学艺术的内容。文学艺术作品所揭示的各 种社会关系,表达的各种观点、倾向、思想情感、审美趣味,再现的社会生活的 各个方面,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无不决定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文学艺术作 品中,有一些同社会经济基础的联系比较的明显,有许多则同社会经济基础的联 系不够明显或很不明显。而且,一般地说,文学艺术同经济基础之间的联系往往 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普列汉诺夫曾指出:“决不是上层建筑的一切部分 都是直接地从经济基础中成长起来的:艺术同经济基础只是间接地发生关系的。 因此,在讨论艺术时必须考虑到中间环级。”(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 第 2 卷第 322 页)通常认为,文学艺术同社会经济基础之间的中间环节有政治、 社会心理和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等因素。但是,不论文学艺术作品的内容同社会经 济基础之间的联系明显与否, 也不论它们同经济基础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还是间 接的,它们所表现的观点,抒发的思想情感和反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深深 地植根于一定的现实生活之中, 并且归根到底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和制 约。 其二, 文学艺术的演进, 归根到底也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和制约的。 例如, 没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就不会有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我 国两汉文化和魏晋南北朝文学艺术的繁荣, 则是同取代了奴隶制度的封建制度的 巩固分不开的。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表明,决定文学艺术演进的最终原因,不 应到政治因素或诸如哲学、道德、宗教等其他社会意识形式中去寻找,而应到社 会经济基础及其变化中去寻找。正如恩格斯所说,“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 济发展为基础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506 页) 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学艺术, 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 作用,或称反作用。进步的文学艺术,对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前进的落后的经 济基础起一定的动摇和瓦解作用, 同时又能促进某种对生产力和社会发展起推动 作用的先进的经济基础的产生和巩固;落后的乃至腐朽、反动的文学艺术,则对 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前进的落后的经济基础起维护的作用, 同时又阻碍某种对 生产力和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先进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 当然,经济发展决定艺术的发展也不是绝对的。在社会发展历史的某些阶 段, 艺术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 有时艺术发展得快些, 有时慢些, 有时甚至与经济呈相反的方向发展。这种现象,正是马克思所指出的经济与艺术 或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这种不平衡性的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历史发展不同时代作纵向比较, 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如现代的经济发展水平肯定高于古希腊的经济 水平,但现代的艺术水平不一定高于古希腊艺术的水平。二是对同一时代不同地 区、不同国家作横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例如,19 世纪的 俄国,经济上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各国,但艺术领域却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局 面。三是对艺术内部不同的艺术种类作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有不平衡性。也 就是说,在同样的经济基础上,有的艺术种类发展了,有的却根本得不到发展。 所以,那种认为“经济繁荣,艺术一定繁荣;经济衰退,艺术也就衰落”的看法 是缺乏根据的。但是,这不能否定经济对艺术发展的决定作用。 总的来说,艺术的发生发展进步是建立在经济的发展的基础上的,经济基础 是一切艺术的基础,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是以经济,即物质基础为基础 的。首先,艺术创造所需要的工具的不断改进对艺术的进步具有及其重要的推进 作用;其次,艺术家的思想的产生,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发展的层次上的,而社 会的进步离不开经济的进步;最后,艺术的内容也要以社会的物质生产为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95 : 506. 2刘净植,孙恒.务工者要唱自己的歌J.新华文摘,2007,(23). 3赵晓楠.对三种新型民歌演唱形式及其背景的初步探讨以贵州省小 黄寨侗歌为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1). 4章建刚,张晓明.知识经济时代的艺术投资和现象J.文艺研究,2004, (2). 5陈犀木, 万传洁.中国当代电影的工业和美学19782008J.电影艺 术,2008,(5). 6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663. 7刘云山.更加自觉, 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N.人民 时报,2007-10-29. 8 (俄)普列汉诺夫(,.)著;汝信等译. 普列汉诺夫哲 学著作选集N. 三联书店,1959-1974. 辨析艺术与经济的关系辨析艺术与经济的关系 照以往惯用的理论和习惯的看法, 最易于人类的经济活动与艺术活动截然分 离。因为艺术活动是以满足人类的审美需要为目的的;而经济活动则将满足人类 的实用需要为出发点。就是说,艺术所从事的是满足于人类精神需要的“精神生 产”;而经济活动则是为满足于人类物质需要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不少现 行的教科书就是借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实践”理论做出了看似明了的上述划分。 的确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都十分鲜明地指出;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 “经济基础”决定了包括人类诸意识形态在内的“上层建筑”,尽管我们也知道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何者为第一性、占主导地位仍勿庸置疑。也 因此,艺术,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虽有其显著的特殊性,却归根结底 离不开经济基础的决定和制约。 如此, 经济与艺术的关系似又有了个明确的说法。 然而, 我们也还常常看到,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引述出来的另外两个看法, 似有意无意地触及了艺术与经济 关联的更为复杂的状况 : 其一,经济与艺术的关系不是直接的,不是“直通车”, 而是间接的, 其间的中介环节还不止一个。 如经济活动通常要通过一种社会精神、 时代感情乃至政治、法律、伦理、宗教、哲学作用于艺术,而不是经济结构、物 质生产活动本身。同样,艺术对经济的反作用也十分的间接,它不可能直接转化 成生产力或生产关系,也是通过一种“时代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经济基 础;其二,艺术生产与经济生产的“不平衡关系”,这个观点十分著名,也影响 很大,尤成为主张“艺术独立性”的鼓吹者的重要理论依据。具体来说,艺术作 为人类的一种特殊意识形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物质生产发展水平不一定是 同步的,物质生产水平高、经济繁荣,不一定能带来艺术的繁荣和高水平。马克 思就曾以繁荣的古希腊艺术为例,说明艺术与社会经济发展并非是成正比的,古 希腊开创了文化史上第一个艺术繁盛期,并构成整个欧洲文化的一个“高不可及 的范本”, 但随后的物质生产的发展进步, 却未能使古希腊艺术获得进一步繁盛, 如其艺术代表形式“神话”、“史诗”便停滞了。这样的例子在人类历史发展过 程中并不鲜见,比如,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动荡,经济衰败,灾荒连年, 战争不断, 是中国政治上最黑暗、 混乱的时代, “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 极解放, 最富于智慧、 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参见宗白华美学散步);我们还可以以中国盛唐时代为例,虽有李白、杜 甫这样伟大的诗人出现,纵观整体,却未必就构成了中国文艺的高峰时期,至少 无法与其所处时代的经济水平成正比。18 世纪末 19 世纪的德国,物质生产是落 后的,却产生了歌德、席勒等一批杰出的艺术家、思想家。19 世纪的俄罗斯, 是其文学艺术的空前高峰期,但此时俄罗斯的经济却相当落后,甚至还残存有农 奴制。这些描述经济与艺术发展不平衡的经典例证是值得深思的。虽然它一直成 为鼓吹艺术自身独立的一派意见的籍口, 但也受到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的人士的 进一步界定,认为这种“不平衡关系”只能佐证艺术与经济关系的间接性,却不 能成为否定经济基础、 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对艺术活动根本制约和决定的作用的理 由。 值得注意的是, 艺术与经济的这种非直接关联, 以及笼罩在经济基础与上层 建筑理论背景下的关系,既不能简单理解成艺术与经济就是一种疏远的关系,甚 至理解为没什么关系,也不能武断为是种“决定论”式的因果关系,不然怎样看 待“反作用”?仅仅是种物理学意义上的“反弹”吗?深刻地认识艺术与经济的 关系,我们尤须充分把握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辨证方法和唯物史观。的确,马克 思在导言中曾指出:“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 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正比例的, 因此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 有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正比例的。”(马恩选集第二卷第 112 页) 但这一看法绝非是关于经济与艺术关系的结论性观点,勿宁说,更是意在指出艺 术与经济二者关联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这才是我们需要再次阐释经济与艺术关系 的根本理由。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经济与艺术关系的见解,给予我们重要启示的 根本点是“艺术生产”概念的提出。将“艺术”与“生产”联接起来,这的确是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创举。籍此,艺术与经济的关系获取了最重要的思想理论 基础。 无疑, 马克思是通过经济学理论研究进入到生产领域的。 进而马克思通过生 产、劳动概念的透析,对“人的本质”、“人的特性”作出了空前未有的揭示, 即他的“实践观”思想理论的确立。此刻,生产、劳动已不再是个普通的经济学 概念,而上升为一个哲学术语,并被赋予了人类生命智慧的光辉。以往的哲学思 想,或空洞抽象地理解“精神”,或孤立机械地看待“物质”,唯有马克思主义, 用辩证唯物史观的先进思想,以一个全新的世界观重新注视和理解人和世界。在 实践的意义里,生产、劳动不再是狭隘的体力活动,不再是低层次的生存手段, 也不再是仅限于实用功利性的经济行为, 它更彰显出人的高度, 它成为人的特性, 人的本质,人的根本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