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年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4-15题。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林则徐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注】此诗为林则徐虎门销烟后,被清政府流放充军新疆,在西安与妻子离别时所作。“断送老头皮”意思为断送了老头的性命。尾联典故来源:宋真宗时,访天下隐者,杞人杨朴奉召廷对,自言临行时其妻送诗一首云:“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真宗不禁大笑,放他还山。苏轼在湖州因作诗被下诏狱,妻子送他出门,皆哭。苏轼回头对妻子说起这个典故,妻子不觉失笑,苏轼于是离开。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表面上是说自己力量微薄担当重任早感疲惫,衰弱的体质和平庸的才干不堪大用,实际上与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相似,都是正话反说。 B颔联对仗工整、灵活。既用“以”字的实词义(“做”或“从事”)表达思想内容,又借它的虚词义来与“之”字构成对仗,文字功力深厚。 C“君恩厚”和“戍卒宜”,表达了林则徐对君王的感激与顺从。自己犯罪却只是被贬,这是君主的恩赐,他觉得自己正好去当一个戍卒。 D林则徐被贬边疆,临出发之前,却给老伴开玩笑地讲古人的故事,让她吟诵旧诗来送送自己,这是戏言,苦涩之中显出诙谐和豁达。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6分)【分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提供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是针对全篇设题,然后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诗中景以及直接流露情感的词语来分析情感。【解答】(14)C“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字面上解释是: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我还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戍卒适宜。表面上看似乎心平气和、逆来顺受,其实心底却埋藏着巨痛,细细咀嚼,似有万丈波澜。林则徐抗英有功却被贬伊犁,空有报国之志却得不到重用,心中自有一股不平之气。这句诗谦恭中含有愤激与不平,而不是感激与顺从。(15)诗歌注释交代了创作的背景,即“此诗为林则徐虎门销烟后,被清政府流放充军新疆,在西安与妻子离别时所作”,可见此时属于诗人想要报国却遭贬谪,处于失意之中,结合首联来看,诗人说“我以微薄的力量为国担当重任,早已感到疲惫。如果继续下去,再而衰,三而竭,无论自己衰弱的体质还是平庸的才干必定无法支持”,这里是正话反说、反言见意,诗人想要报国却无门路,流露出失意和愤懑之情;颔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意思是“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颈联“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从字面上看似乎心平气和、逆来顺受,其实心底却埋藏着巨痛,“谪居”,意为罢官回乡或流放边远地区,诗人说“到边疆做一个多干体力活、少动脑子的戍卒,对我正好是养拙之道”,“刚”,即“刚好”、“正好”,再结合尾联“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来看,一个“戏”字展现出直面际遇的豁达与乐观。答案:(14)C(15)报国无门的失意与愤激。林则徐抗英有功却被贬伊犁,空有报国之志却得不到重用,诗中不乏失意与愤激之情。直面际遇的豁达与乐观。抗英有功,却被贬伊犁,但不因此而消沉,反而宽慰妻子,并随时准备为了国家的利益牺牲自己。刚正不阿的品德和忠诚爱国的情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句,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译文: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一再担当重任,以我衰老之躯,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撑了。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我还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成卒适宜。我开着玩笑,同老妻谈起东坡志林所记宋真宗召对杨朴和苏东坡赴诏狱的故事,说你不妨吟诵一下“这回断送老头皮”那首诗来为我送行。【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霁夜孔平仲寂历帘栊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注】霁:雨后或雪后转晴。孔平仲:宋代诗人,诗歌以“流丽清整,通畅明快”见长。寂历:寂静冷清。帘栊:窗帘和窗牖。14.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是一项(3分) A.古人有悲秋之传统,但也有反其意而用之的,李白之称“秋兴逸”,这首诗在意境塑造和情感传达上也有“秋兴逸”的意味。B. 诗篇以秋兴为主题,但不作空泛议论,诗人匠心独运,将过去现在,室内室外的诸种景物融为一体。尤其注意捕捉具体景物,以表现诗人的感受。C. 最先触发作者诗情的,是闯入梦境的墙上响铃。然而诗人先写从帘栊透入室内的月色。即先写醒后所见,次句再写梦醒,这是一种倒叙。D. 作者描写选取了秋月、秋声、秋叶和秋萤等典型意象表现“秋兴”。整首诗景物安排由明朗转向幽暗,明暗的起伏变化成为本诗的诗脉。15.有学者认为这首诗的核心在于一个“清”字,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清”的?(6分)【分析】(14)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15)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鉴赏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所用的表达技巧和表达的思想情感。【解答】(14)D“景物安排由明朗转向幽暗”错误,景物安排应该是由幽暗转向明朗。(15)“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作者以清晨秋叶的坠落声,戍墙上的铃声之清泠,与昨夜狂风暴雨对比映衬,展现出一种夜雨初霁的清静,突出人们内心的无限祥和之感。“淡月笼云”是视觉描写,“凉意”是触觉描写,“秋声随堕叶”是听觉描写,通过不同感官,展现出清静之感。“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展现出一种自然清静之感,以清泠的墙铃声、落叶声反衬夜雨之后,秋夜的清冷、寂静。答案:(14)D(15)对比,作者以清晨秋叶的坠落声,戍墙上的铃声之清泠,与昨夜狂风暴雨对比映衬,突出一夜暴风雨之后,夜雨初霁的清静。调动多种感官,视觉角度,写“淡月笼云”,触觉角度,写“凉意”,听觉角度写“秋声随堕叶”,营造出一种清净、清新之感。想象,诗歌尾联作者想象经过暴雨洗过的庐山,必然是一片青翠,给人清爽之感。译文:深夜从睡梦中醒来,只见月色透过窗帘,一片寂静。回想起来,梦中似乎隐隐也听到城墙角楼上传来的风铃叮当声。忽然想起睡前曾有急风骤雨,虽然眼前这淡月笼云的景象还是一样,但那急风骤雨现在已不知飘向何处了。只留下早就开始零落的秋叶,听着秋叶落地的声音,看着萤火虫在凉意渐浓的夜空中划出流动的轨迹。明天早上准备从南边窗户远望,那庐山巍峨的雄姿,一定被夜雨洗涤得一片青翠,更具一番秋日清爽的诱人魅力。【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长安秋望赵 嘏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诗中“凄清”二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B颈联写俯察之景。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C末联则抒写胸怀。上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D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全诗意境雄浑而壮丽,风格沉郁而豪放。15颔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联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杜牧如此激赏此联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14D(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寻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15视听结合,动静结合:颔联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笛声那样悠扬哀婉,既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也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颔联情景交融,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注释】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遇刘备之前喜吟梁甫吟,常自比管仲、乐毅。14.下面对这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登楼见花因“万方多难”而心生悲慨,以乐景衬哀情,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 B.颔联描写锦江春色辅以天地之势,形容玉垒浮云赋予古今之慨,寓情于景,境界宏阔。 C颈联议论国事时局,抒写了诗人对朝廷永固的坚定信念和对入侵者义正辞严的斥责。 D尾联借典抒情,“可怜”等字词语含讥刺,“聊”字流露了诗人独自登楼的无聊寂寞。15同是“登高望远,即景抒怀”之作,请简要分析本诗与登高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6分)14.D(“聊”意为姑且、暂且,流露了诗人渴望遇到明君施展才华的感情。)15.相同:漂泊流离的苦楚。对时局国事的担忧。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境遇紧密融合在一起的深沉慨叹。不同:登高直抒老病孤愁的哀伤凄苦;登楼则表达了对朝廷永固的希冀与信念,对入侵者的警告和斥责,同时借诸葛亮梁甫吟的典故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无奈。(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