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9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3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 含答案 )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山寺夜起 (清)江浸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 “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该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请结合诗句分 析。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_的写作手法。诗人“ 夜起 ” 的缘由有二:怜惜眼前景,身为 “ _ ”(用文中词句填写)。 【答案】(1)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 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 【解析】 【分析】 句意是:那烟的颜色像云那样白,溪水潺潺流到了这荒野里的寺庙 前。 运用比喻,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表面看起 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气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 美。而且,洁白的水气飘渺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这 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 言。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作者住 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 住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以月色铺设情 境,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显示出轻巧和淡静。 故答案为: 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 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 【点评】 考生要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注意对重点诗句的赏析, 在赏析时一定要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考生在平时要熟知诗歌的每个要点,以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2阅读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 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 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阅读画线句,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借助月亮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 (2)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句所表达的情感,与下列哪两个选项的诗句相通? () A.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B.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C.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D.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3)古诗词中有许多写“ 月” 的诗句,请你再写出一句带有“ 月” 字的古诗词。(诗句中允许 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答案】(1)在这一句中,描写月儿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作者用 “ 转” 和“ 低” 来写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经很深了,而作者依然无法入眠。作者借月亮表达 了自己怀念亲人的深情。 (2)A,D (3)答案示例:月上柳梢头/别时茫茫江浸月/秦时明月汉时关 【解析】 【分析】(1)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 面,低低的洒在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转 ” 和“ 低” 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 无眠 ” 是泛指那些和 自己相同的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 多么遗憾的事啊! (2) AD 与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句所表达的情感相通。“ 天涯若比邻”“天涯共此 时” 与“ 千里共婵娟 ” 一样,都是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B 抒发的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闲适 之情。 C写长江奔流的名句壮阔之中见沉郁,雄浑之外显悲凉。 (3)多读书,多背诗,特别是多记忆带有“ 月” 字的古诗词,这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学 生表述合理即可。如“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等。 故答案为:在这一句中,描写月儿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作者用 “ 转” 和“ 低” 来写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经很深了,而作者依然无法入眠。作者借月亮表达 了自己怀念亲人的深情; AD; 月上柳梢头 /别时茫茫江浸月/秦时明月汉时关 【点评】 解答诗词赏析题,我们要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把握情感的方法有:看诗人定 诗风,看诗歌所属的类别,看诗歌标题或关键系,看写作背景。具体要做到:通读全诗, 把握大意,理解情感; 本题考查诗词积累,这首词最后两句表现了词人的美好祝愿愿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 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结合诗句内容即可做出解答; 本题考查诗词积累。答题时注意注意筛选与月亮这一意象有关的诗句,不要写错别字。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请合理想象,描绘“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这一情景。 【答案】 (1)思乡之情。 (2)遥望对岸,晴日里的原野上,汉阳城的树木枝繁叶茂,清楚可见。那鹦鹉洲上的草长 得极为茂盛,郁郁葱葱,就像铺上一层绿茸茸的毯子。 【解析】 【分析】( 1)黄鹤楼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在诗歌的最后一句“ 日暮乡关何 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中流露出来,从这句可以看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翻译为: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 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在做题时,可以结合翻译,加入一些形容词,使用一些修辞 手法。 故答案为:(1) 思乡之情。(2)遥望对岸,晴日里的原野上,汉阳城的树木枝繁叶 茂,清楚可见。那鹦鹉洲上的草长得极为茂盛,郁郁葱葱,就像铺上一层绿茸茸的毯子。 【点评】( 1)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抓住关键词,乡关,指的是故乡,据此 分析即可。 (2)本题考查对古诗意境的赏析与理解。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即可在脑海中 呈现一幅美丽的景象,再结合诗句写下来即可。 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赠苏绾书记 杜审言 知君书记本翩翩,为许从戎赴朔边? 红粉 楼中应计日,燕支山 下莫经年! 【注】 书记:指官府或军幕中主管文书工作的人员。诗句中的“ 书记 ” 指文学、书籍、文 章等。 红粉:这里指诗人好友苏绾的妻子。 燕支山:在今甘肃省山丹东南,泛指友 人将要赴任之地。 (1)一二句写出了苏绾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意? (2)诗中 “ 应计日 ” 和“ 莫经年 ”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下面诗中的“ 闺中只独看” 与“ 红粉楼中应计日” 的写法有什么相似之处?请作简要分 析。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 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 月夜:本诗是诗人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 鄜( f )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人在鄜州的羌村。 【答案】 (1)特点:文采出众,才华横溢。 用意:突出了苏绾的才干,交代了“ 赴朔边 ” 的原因;也蕴含了诗人对好友的离情别意。 (2)诗人设想离别之后苏馆的妻子会在家计算他的归期,劝说好友莫要长久不归,表达了 诗人对友人的眷恋和期待他早归的情感。 (3)两者都是诗人的想象,借他人的行为和感受来表现自己的情思,含蓄婉转。杜甫诗中 想象妻子孤独望月,为他的处境而焦心的情景,实际上抒发了他自己的望月思家之情;杜 审言设想苏绾的妻子计日盼归的情景,来抒写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解析】 【分析】( 1)本诗一二两句的意思为:我知道你才思敏捷,文书写得非常漂亮, 却为什么要赴北疆边地去参军呢?由此可以看出这两句写明了苏绾的才能,这也交代了 “ 赴朔边 ” 的原因。第二句的问句体现了作者对好友的不舍。 (2)结合诗意分析,“ 应计日 ” 的意思为:计算着分离的日子, “莫经年 ” 的意思为:不要长 年滞留。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家中妻子将一天一天计算着分离的日子,燕支山下你千万不 要长年滞留哪。这是诗人设想苏绾走后苏绾的妻子对他的思念之情,实则婉转抒情,道出 惜别之意。据此作答即可。 (3)结合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进行分析,赠苏绾书记委婉而又风趣地劝说友人切勿 留恋边庭,应尽早归家团聚,表面上说妻子不忍分离,实则含蓄地表达诗人自己盼友人早 归。月夜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含蓄的写出了自己内心 的焦灼和对妻儿及家乡的思念之情。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特点:文采出众,才华横溢。用意:突出了苏绾的才干,交代了“ 赴朔边 ” 的 原因;也蕴含了诗人对好友的离情别意。 诗人设想离别之后苏馆的妻子会在家计算他的归期,劝说好友莫要长久不归,表达了诗 人对友人的眷恋和期待他早归的情感。 两者都是诗人的想象,借他人的行为和感受来表现自己的情思,含蓄婉转。杜甫诗中想 象妻子孤独望月,为他的处境而焦心的情景,实际上抒发了他自己的望月思家之情;杜审 言设想苏绾的妻子计日盼归的情景,来抒写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分析写作意图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和写作意图,首 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 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 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 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本题考查探究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文章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联想想象、寄情于景、 虚实结合、动静相衬、渲染烘托等。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方法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和 主旨,然后再仔细分析诗歌诗歌内容和主旨之间的关系即可明确诗歌所用的表现手法。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首五言律诗主要写的是王维出使边塞途中的所见所感。 B. 全诗通过 “ 归雁 ”“大漠 ”“孤烟 ”“长河 ”“落日 ”“候骑 ” 等自然景物,向我们展示了边塞的神壮 丽。 C. 颈联运用对偶手法,被王国维赞为“ 千古奇观 ” ,其中 “ 圆”“直” 两字极富神韵。 D. 这首诗意境雄浑,与王维晚年写竹里馆那种清幽意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2)有人说 “ 归雁天 ”“归雁是作者自比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 (1)B (2)同意。理由:一是作者身处“ 胡天 ” ,二是作者出使边塞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京城,情境 上如同 “ 归雁 ” ,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解析】 【分析】 B:能体现边塞神奇壮丽的是:“ 大漠 ”“孤烟 ”“长河 ”“落日 ” 等自然景 物。故选B。 由“ 归雁 ” 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 风飘卷,故称“ 征蓬 ” 。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 对照的写法。“ 征蓬 ” 喻诗人,是正比,而“ 归雁 ” 喻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 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故答案为: B; 同意。理由:一是作者身处“ 胡天 ” ,二是作者出使边塞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京城,情境上 如同 “ 归雁 ” ,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点评】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 法,再和诗词相关诗词句内容和手法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