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6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5页 / 共26页
第6页 / 共26页
第7页 / 共26页
第8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第九讲:西方现代社会与文化冲突 第九讲:西方现代社会与文化冲突 1 科学革命与西方社会经济的发展:1 科学革命与西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一个重大变革发生在物理学领域。从 19 世纪 80 年代起,西方以物理学为首的科学研究取 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进展。1895 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 x 射线,贝克雷尔发现了铀的放射性, 居里夫妇发现了镭。1898 年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在原来一直认为是实心体的原子结构中发 现了第一个可分的成分电子。接着,1911 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原子 内部大部分是空的,它含有一个体积很小,质量很大,带正电的原子核,而带负电的电子就像行 星围绕太阳旋转一样,沿着轨道绕这个原子核运行。卢瑟福建构的这一原子模型被人们称作是 “自德谟克利特以来在物质观念方而最伟大的变化” 。1912 年,索迪又在研究铀和钍的放射性衰变 时发现了使古代炼金术士梦想得以实现的现实依据,即一种元素可能存在化学性质相同,原子 量略有不同的同位素。因此,在自然衰变或人为作用下,一种物质会变成另一种物质。这一发现 成为后来核裂变理论的基础。 而1900年马克斯普朗克(Planck)通过热辐射研究提出的量子能原理, 1905 年爱因斯坦创立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则彻底改变了人们对能量和时空的认识。能量 和质量不再像 19 世纪守恒定律中所假设的那样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相反,它只是同一概念的 两个方面;而宇宙中也不存在绝对的时间和空间,任何运动都是相对的,时间流逝的快慢取决于 运动中物体的速度。 西门子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发电机 与物理学这些革命性的发现相并行的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西方工业技术的高速发展。自从 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建立了卓有成效极富扩张性的生产制度之后,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 推翻封建专制,为自由主义经济扫清政治障碍之后,西方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几乎所有 今天人们赖以生活的东西都是那个时代发明并投入使用的。1825 年,英国开通第一条商业运营铁 路,到 1869 年美国建成横贯大陆的铁路,俄国 1901 年建成西伯利亚铁路,西方各国铁路公里数 达到一百万以上。1859 年美国开始在宾夕法尼亚州大规模开采石油。1876 年贝尔在费城的世界广 场展示电话机。1878 年爱迪生发明白炽灯泡。1901 年横跨大西洋的无线电通讯获得成功。1903 年 莱特兄弟经过改良,驾驶飞机做了历时 59 秒距离 260 公尺的飞行,16 年后伦敦与巴黎之间开辟民 2 航航线。1908 年合成树脂,即塑料投人生产,取代石头、木材、金属,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主 要的工业原料。同年 10 月,亨利福特的“T”型汽车进入市场。 新能源、新材料的使用,新机械、新技术的发明,这些最终直接影响了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 以往那种以小规模个人经营为主,劳动产品就地分配的生产形式消失了,取而代之以现代方式的 大量生产大量分配。人们借助便利的通讯设施、快捷的交通运输建立起了统一的市场。最显著 的标志之一就是大型零售业的出现百货公司、超级市场、连锁商店从 1880 年起, “食品 杂货商” 、 “肉贩” ,就不再单是指一个小零售商而是指那些有上百家分店的全国性商号。而为了 让更多的消费者,包括那些收入不多的人也有购买商品的能力,分期付款的销售方式开始出现。 自此,纵容物质欲望,鼓励今天“买吧” 、明天“扔吧”的大众消费经济诞生了。 社会生产的增长也促进了对教育的需求,识字不再是少数人的事。1870 年,英国通过“福斯 特教育法案” ,开始普及基础教育。到 1914 年,整个欧洲都已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制。不仅如此, 教育的内容和目的也开始发生变化。很久以来,以英国“公学” 、法国中学为代表的西方教育,一 直是以学习希腊文、拉丁文和哲学、历史、地理为主,就连最讲究实际的普鲁士,古典文科高中 的学生也比理科高中和职业高中多三倍。众所周知,近代科学在西方是的业余科学家,而不是专 业科学家创立的,这些人多半都是所谓爱好“自然科学”的牧师,或者有着同样爱好的有钱、有 地位的人。18 世纪,虽然出于战争需要、法国和德国曾创办了几所军事工程、土木工程以及矿业 专科院校, 但是整个 19 世纪, 科学尤其是应用科学, 在大学里的发展一直十分缓慢, 直到 l899 年, 这些技术类院校才提高到大学的地位。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原因在于教育一直是非功利性的。 由于受教育需要花钱,而非赚钱,因此它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身份和地位的标志。学校除了训练学 术方面的人才外,主要是为年轻的绅土们日后进人他那个阶层的社交圈做淮备。 但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促使教台向实用主义转型。1862 年, 美回通过了“莫利尔法案” ,此项法案规定:联邦政府每位国会议员可分得 3 万英亩的公用土地 或等值期票,用以在各自所在的州资助建立一所主要从事农业和工业实用技术教育的学院。接着, 1904 年受益于“赠地基金”的威斯康辛大学校长 C.范海斯提出了“威斯康辛思想” 即所谓学校 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人;教育要面向产业,直接为社会和经济服务。 由此,就业训练成了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和职能。人们不再是为了获取知识,培养风度仪表,而 是抱着获得某种谋生手段的希望进入学校的大门。而且,相关的理论研究也增加了人们的这种信 念。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在著名的“人力资本”研究中很有说服力地证明:一个人的受 教育程度和他的工资收入水平成正比。受教育的程度越高,掌握的知识技能越多,劳动生产效率 就越高,相应的收入也就越多。 商业经济的扩张,不仅改变了包括教育在内的西方国家自身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使夺取和开 发殖民地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 曾把 19 世纪最后一个阶段 18751914 称为 “帝 国的年代” 。这 40 年欧洲本土处于一个相对平静期,几乎所有的战争都是为了殖民征伐和殖民统 治而进行的。到了 1900 年,除了美洲,因为“门罗主义”宣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从而确认只 有美国有权在西半球对任何地方进行干预欧洲国家已经控制了全球 45 的土地。其中,英国号 称“日不落帝国” ,占据了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阿拉伯南部以及非洲的大部分;法国在西非 和东南亚建立了殖民统治;俄国在亚洲北部稳步扩张;而美国不仅把边境向西伸展至太平详,还 夺取了处于衰落中的西班牙的海外领土菲律宾、古巴、波多黎各。就连历史上的东方大国 中国也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外来侵略。虽然由于西方各国对彼此野心的疑忌,中国保持了 领土的完整和名义上的独立,但却被划割成一块块“势力范围” 。香港成为英国的直接管辖区,澳 门归属葡萄牙, 俄国占领了不冻港旅顺, 日本强迫中国放弃了对朝鲜的宗主权并割让台湾。 对于 20 世纪初的欧洲人来说,世界就如同一个庞大的原料市场,为其新兴的工业文明提供了取之不尽的 生产资料和生活必需品:马来西亚等同于锡和橡胶,南非是钻石、金矿,智利是铜,巴西是咖啡, 印度是香料、茶叶,乌拉圭是肉类,古巴则是糖和雪茄。 3 西方各国在世界范围内所进行的这种殖民侵略,不仅表现为对殖民地国家原材料和廉价劳动 力的掠夺,使其最终丧失经济的自主独立,沦为“国际分工”的一个环节,而且还表现在文化侵 略上。西方各国在藉着高性能的炸药、机枪和蒸汽运输实施它有系统的征伐兼并时,还抱着一种 道德上的优越感,要把西方统治的文明传播到整个世界。拿中国来说,18 世纪欧洲诚然会认为中 国是一个奇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但任何一个聪明人都不会把中国看成是在哪方面都不如欧 洲文明的“落后国家” 。但现在不管是中国、印度、阿拉伯这些业已进人复杂的都市化社会的国 家,还是太平洋群岛上仍处于石器时代的土著部落,对西方人来说,这之间的差别已经无足轻重, 他们都是需要教化的民族,都得任由载着商品、士兵以及各种思想的西方船舶摆布。英国诗人及 儿童文学家吉卜林曾写了一首诗献给美国,主题就是所谓“白种人的负担” 。 但是,一方面西方的经济文明,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征服自然和其他民族的能力,在技术革 命带来的财富和权力中,人们的欲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和扩张。现在人们非但能够声明信仰 进步,而且能够以统计数据来衡量进步。1851 年,英国伦敦首次举办万国博览会,历时 5 个多月, 吸引了大约 600 万人。此后短短 20 年里,巴黎、维也纳、费城、哥本哈根、布鲁塞尔欧洲 各国接连不断地举办了将近 15 次世界级博览会。建设超高层、超大型建筑的迫切要求迅速扩展开 来,伦敦的水晶宫、巴黎的埃菲尔铁塔、芝加哥的摩天大楼(图(图)、埃及的大水坝 正如法国学者罗兰巴特所说,这些由钢铁、水泥、玻璃构成的庞然大物,与其说有多少重 要的实际用途,不如说是具有一种表达人类幻想的神话象征意义。1912 年,号称“不沉之舟”的 豪华巨轮 “泰坦尼克” 号, 首航遭遇冰山沉没。 在纪念诗歌 合二而一 里, 托马斯哈代写道 ; “亦 孤独的大海上,人类的虚荣深不可测” 正当不断扩大的中产阶级为工业文明的辉煌成果而骄傲时另一方面一些更敏锐,更自主 的西方人却感到了怀疑和幻灭。1918 年,德国哲学家、历史学家施本格勒出了一本书,题名西 方的没落 。书中施本格勒提出,一个社会的文明就像世界万物一样,具有固定的生命周期 : 青年、 壮年、衰老以及死亡。而两方已经度过了“文化”的创造阶段进人了反省和物质享受阶段,表 现在艺术上就是原有风格的丧失;表现在精神上是怀疑主义和无神论流行;表现在道德上是对金 钱的崇拜:因此,在不久的将来,一百年或两百年后,西方必将元可挽回地没落。文明的发展最 终是否会如施本格勒所说,还有待验证,但施本格勒之所以产生这种想法和结论,却并不是完全 没有来由的。 2 西方列强的冲突与第一次世界大战:2 西方列强的冲突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1890 到 1907 年期间、 由于在全球争夺贸易机会和领土, 欧洲国家相互间变得愈来愈猜疑起来。 这种国际关系普遍不安全状况导致了使伸斯麦缔造的结盟体系崩溃并对德国形成威胁的外交改组 的产生。德国仍然得到奥地利的支持但失去了俄国和意大利的友谊而英国放弃了其孤立与俄 国和法国订立了协约。这种均势的变化产生了极其重要的结果、它促使德国人相信,他们受到了 敌人的四面包围、因而他们必须竭尽一切力量维持奥匈的忠诚。这场外交革命的第一个更要成果 是俄国、法国和英国三国协约的形成。 德国的威廉二世对俄国在巴尔干的野心疑虑重重。1890 年啤斯麦去职后拒不与其续签再保险 条约。两国关系的逐渐冷淡导致俄国主动与法国发展政治关系。1894 年两国签订的秘密军事条约 规定如果一方遭受德国,或者在德国支持下的奥地利或意大利的进攻、另一方将予以援助。俄 法两国结盟以后法国与英国又签订协约。在十九世纪最后二十年中,英国人与法国人在殖民地和 贸易问题上,例如在苏丹,经常陷入争吵之中。然而,到 1904 年,由于担心德国、法国消除与英 国的分歧,在该年签订了协约。这不是一个正式的联盟,而是项友好协议,包括苦干问题。形 成三国协约的最后一步是 1907 年英俄达成相互谅解。这也不是一个正式的联盟,但是两国在亚洲 能够协调它们的野心则暗示了万一发生战争时他们成为盟友的愿望。 4 这样。到 l907 年欧洲列强分别加入了两大敌对的集团,即包括德国、意大利和奥匈的三国 同盟与包括英国、法国和俄国的三国协约。然而,新的两大集团内部不无矛盾。意大利和奥地利 虽然结成了联盟,但在亚得里亚海沿岸地区的领土安排上矛盾尖锐、尤其在的里雅斯特、奥地利 人控制着该城市,而意大利人则宣称它是意大利未收复的领土。意大利人还觊觎着非洲部分地区。 1890 年代,在“复兴运动”的英雄弗朗西斯科克里斯皮担任首相期间,他们企图在埃塞俄比亚 建立保护国,但 1898 年在阿杜瓦惨遭灾难性失败,这时意大利人又打起北非的的黎波里的主意、 他们相信,如果他们支持其对手法国对摩洛哥的要求、比对付土耳其的反对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