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名词解释:1、董仲舒 :西汉儒学代表,今文经学大师。广州(今河北景县)人。曾任博士,江都王相、中大夫。专治春秋公羊传 。武帝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武帝采纳,从此开始确立儒家为官方正统思想。将儒家学说与阴阳五行说结合,提倡“天人感应说,认为天是有意识、有感情的人格神,皇帝是天在人间的代理人。皇帝的行为可以与天感通,天通过 “祥端” 与“灾异”表达对皇帝作为的赞许或警告。主张维护封建大一统,限制豪强兼并。提出“三统” “三正” 的历史观,认为封建纲常永恒不变,历史发展仅仅是服色、历法等形式上的改变,并宣扬“凡物皆有和偶”等观点,为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主从关系作论证。著作有春秋繁露 、 举贤良对策等。2、党锢之祸:东汉后期,清议盛行,对时政有很大影响。由于宦官专权垄断了仕途,严重侵夺了士人的上进之路, 大批太学生和儒生们上进无门,就与官僚士大夫结合,在朝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士大夫反对宦官专权的社会政治力量.他们以清流自命,视宦官人物为浊流,对宦官进行猛烈地抨击,其手段是上奏书,揭露宦官罪恶,或利用职权直接惩治贪桩枉法的宦官及其党羽.他们激扬名声,互相题拂, 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后汉书党锢列传),兴起 清议之风.当时的太学成为京师清议的中心.太学生们推崇李膺,陈蕃,王畅等人为其领袖和楷模.桓帝时延熹九年(166),逮捕了李膺等 200 余人,后虽赦免回归田里 ,但却禁锢终身, 此为第一次党锢事件.灵帝时,又起用了李膺等一些被禁锢的名士, 建宁二年(169 )由于他们谋除宦官集团之事泄露,宦官集团再次以部党罪名逮捕了李膺等百余人,使这些人皆死于狱中,宦官集团又对他们五服以内的亲属免官禁锢,此为第二次党锢 事件.3、 郡县制由春秋战国到秦代逐渐形成的地方政权组织,春秋时秦、晋、楚等国初在边地设县,后逐渐在内地推行。春秋末年以后,各国开始在边地设郡,面积较县为大。战国时在边郡分设县逐渐形成县统于郡的内级制。秦统一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后增加到四十多郡。下设县、郡、县官均为中央政府任免,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权组织的一部分。4、五族共和:是孙中山先生团结中华各民族的政治纲领之一。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5、 春秋 及三传 :鲁国编年史,起自公元前 722 年,讫于公元前 479 年即孔子卒年。 左传 、公羊传 、 谷梁传6、乾嘉学派:清代乾隆、嘉庆年间(1736 1820)讲究训诂考据的经学派系。导源于清初顾炎武,他主张根据经书和历史立论,以达到“明道救世”的目的。到乾嘉时,学者继承古文经学的训诂方法而加以条理发明,用于古籍整理和语言文字研究,形成所谓“朴学”(注重名物训诂考证的古文经学派)。这派学者从校订经书扩大到史籍和诸子,从解释经义扩大到考究历史、地理、天文历法、音律、典章制度;对古籍和史料的整理,有较大贡献。7、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界自由争论的风气。言“百家”者,泛指其多,非实有其数。庄子天下 及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 均对“ 百家”进行分类,汉班固据刘歆七略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各派争论政治、思想领域的各种问题,如天道观、认识观、人性论、名实关系、伦理礼法以及各种政治主张。又互相影响,百家学说中的命题包含着后代许多学说的萌芽形态,成为后代思想家的思想数据和理论形式,并被加以改造和发展。8、 天朝田亩制度1853 年,洪秀全在天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1)主要内容:在生产资料上,主张平分土地;在分配制度上,主张绝对平均的圣库制度;在社会关系上,主张人人平等;最终的目标是要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2)产生根源第一,社会根源:鸦片战争后人民身受双重压迫,清朝长期以来土地高度集中,广大人民无地、少地,负担沉重;第二,历史根源:“等贵贱,均贫富”一直是历代农民起义的奋斗目标;第三,阶级根源: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其纲领只能反映他们迫切的现实愿望,以及追求平等、平均和小私有制基础上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3)评价认识第一,强烈的革命性:首先,它继承和发展了历代农民的斗争思想,明确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形成系统的革命纲领,是农民阶级所能提出的最完整的反封建纲领,成为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其次,它从各方面冲击了封建礼教和纲纪(纲领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第二,空想性:首先,平分土地在当时社会无法实现,只是小生产者的一种迫切愿望。其次,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无法实现,也无法调动其积极性;再次,社会关系上的人人平等,随着太平天国政治逐步的封建化和等级制度的建立,也成为泡影。此外,加上当时的战争环境,这个制度根本无法实施。第三,落后性:此纲领是把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未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它主张小私有制,废除商品经济,不符合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结论:太平天国军事上的胜利缺乏政治、经济和思想的牢固基础,不可能提出彻底改造封建社会的纲领,更不能阻止政权的封建化,革命的高潮隐含着危机。9、萨尔浒战役 :萨尔浒之败,十万明军全军覆没,明朝丢失东北三省和内蒙东部,满清崛起,成为明朝最大的威胁。此战明军四路大军表现都可为英勇,10、靖康之变:中国宋代钦宗靖康年间金灭北宋的事件 。靖康元年(1126)正月,金军南下,渡过黄河,直抵北宋东京开封城。宋钦宗派使者赴金营求和。金军提出:宋须交金 500 万两、银 5000 万两、牛马骡各 1 万头匹、驼 1000 头、杂色缎 100 万匹、绢帛 100 万匹;割让太原、中山(今河北定州) 、河间三镇(称三镇 ,即包括其所属州县) ;尊金帝为伯父;以宋亲王、宰相作人质,送金军北渡黄河,才许议和。金军攻城,宋守军多次击退金军。但宋钦宗仍继续与金议和,答应了金赔款和割地的要求。金撤军北归。同年八月,金军再次南侵。闰十一月初,东京城破。宋钦宗亲赴金营,献上降表。从十二月起,金军大肆搜刮宋廷的府库及官、民户的金银钱帛。次年四月,金军俘徽、钦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戚北撤。宋朝皇室的宝玺、舆服、法物、礼器、浑天仪等也被掠去。北宋灭亡。11、商鞅变法:商鞅即卫国公孙鞅,姓公孙氏,名鞅,也称卫鞅。少好刑名之学,公元前 359 年,卫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续修穆公之业,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先以帝道说之,孝公时时瞌睡;次以王道说之,然而犹未中旨;最后以霸道说之,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强国主张,孝公大悦,任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公元前 356 年,商鞅进行第一次变法,内容包括:(一)颁发法律,制定连坐法,轻罪用重刑;(二)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四)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到了公元前 350 年,商鞅又进行第二次变法,进一步从经济和政治上进行改革,内容包括:(一)废除贵族的井田制, 开阡陌封疆 , (二)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三)迁都咸阳,修建宫殿;(四)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五)开始按户按人口徵收军赋;(六)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两次变法,使得秦国大治。 12、孔子: (前 551前 479)春秋晚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名丘,字仲尼,儒家创始人。先世为宋国贵族,曾祖孔防叔避祸迁鲁。父叔梁纥为武士。少“贫且贱”,及长,曾任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牲畜的乘田。深好学问,相传曾问礼于老子,学琴于师襄。鲁定公九年(前 501) ,五十一岁时任中都宰。十年,鲁、齐夹谷之会时相定公。旋任大司寇。十二年,因政治主张与执政的“三桓”不合,遂离开鲁国,自此周游卫、陈、曹、宋、郑、蔡等国,终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 ,六十八岁时回到鲁国。四十岁前后即聚徒讲学,相传弟子三千,著名者达七十人。曾整理研究诗 、 书 、 周易等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宣传“仁” 的学说, “仁”包括忠、孝、宽、惠等内容,认为“ 仁”即“爱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毋施于人” 。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互妥协和亲善。贯彻 “仁” 时,要以“礼”为依据,故说“ 克己复礼为仁 ”。对鬼神采取既不否定也不重视, “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在政治和经济上,要求当政者实行教化和宽惠政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同时要求人民对上也要顺从和易使,反对犯上作乱,提出君、臣、父、子各守名分的主张。在教育上提出“有教无类”的口号。在教学态度上,有“学而不厌,诲而不倦” 的精神,持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的态度,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和“ 不耻下问”的思想。在教学方法上,提出“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的学习途径;采用“ 因材施教” 和启发式的方法。但鄙视 “学稼” 、 “学圃”,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认为有“生而知之” 的人。自汉以后,孔子的学说被改造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其本人也被尊为圣人,对后世影响极大。13、 黄册:中国明代专门收贮全国赋役档案的中央档案库。建于明代初年,位于南京后湖(今玄武湖)中的群岛上。明洪武十四年(1381)推行黄册制度,规定各地每 10 年编造一次赋役册籍,共 4套,其中 3 套用青色封面(称青册) ,由布政司、府(州) 、县各存 1 套;1 套用黄色封面(称黄册)上交中央户部。万历三十年(1602) ,后湖册库达 667 间,收贮黄册 153 万余册,至明代末年黄册多达 179 万余册,同时藏有全国丈量土地绘制的鱼鳞图册。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档案库。该库初由户部侍郎代管,明都北迁后,由南京户科给事中一员和户部广西清吏司主事一员专管。库房管理制度严密,用人达百余名。明中叶以后,由于王朝政治的腐败和黄册制度日趋废弛,后湖黄册库也每况愈下。1644 年明朝灭亡,后湖黄册库随之消失,库存黄册也损毁殆尽。明正德年间南京户科给事中赵维贤辑有后湖志一书,记述了该库事迹。14、焚书坑儒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统治思想文化而制造的两起重大事件。秦始皇三十四年(前 213) 。博士淳于越奏请按照殷周之制分封子弟功臣,丞相李斯驳斥其议,以“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霍乱黔首”为由,提出禁止私学和焚书的建议,得到秦始皇认可。所焚之书包括秦统一前的列国史记和民间所藏诗 、 书 、百家语。秦国史记、博士官收藏的图书和民间医学、卜筮、种树等技术之书则不在焚烧之列。令下三十日不烧者黥为城旦。同时宣布,有敢偶语诗 、 书者弃市,以古分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焚书次年,又发生坑儒事件,其起因是方士侯生、卢生无法为秦始皇寻觅仙草,以秦始皇贪于权势、专用刑罚为由,相约逃亡。秦始皇闻讯,下令穷究。受到株连的儒生四百多人皆被活埋于咸阳。秦始皇长子扶苏谏劝,亦被遣至上郡监军。 “坑儒”激起广大儒生不满和反抗。陈胜、吴广起义时,孔子的后裔孔鲋即抱礼器投奔义军。焚书坑儒体现了秦政的暴虐,严重摧残了思想文化的发展。15、南京条约: 中国清政府与英国政府签订的结束鸦片战争的条约。又称江宁条约 。1842年 8 月 29 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 ,由清钦差大臣耆英与英国政府全权公使 H.璞鼎查在南京签订。条约共 13 款。主要内容为:1 中国割让香港。2 向英国赔款 2100 万银元。3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国可派驻领事,通称五口通商。废除“公行”制度,英商可以与中国商人自由进行贸易。中国抽收进出口货的税率由中英共同议定。1843 年 7 月 22 日,在香港公布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 。10 月 8 日, 耆英与璞鼎查在虎门签订中英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 ,又称虎门条约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被作为其中的一部分) 。在该条约中,英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和片面的最惠国待遇等特权,同时还制订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