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4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5页 / 共24页
第6页 / 共24页
第7页 / 共24页
第8页 / 共24页
第9页 / 共24页
第1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教师资格证测验物理真题及答案 作者: 日期: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初中物理学科一、单项选择题(8)1、初中物理某教科书中“声音的特性” (5分)正确答案:B.音调2、物理学史在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5分)正确答案:A.赫兹通过实验发现电磁波3、“嫦娥四号”是我国探月工程计划中的一颗人造卫星 (5分)正确答案:C.卫星的绕行速度为4、空间某静电场的电势 (5分)正确答案:B.5、可以固定点电荷P为圆心作两个同心圆 (5分)正确答案:选项缺失6、题目缺失 (5分)正确答案:题目缺失7、题目缺失 (5分)正确答案:题目缺失8、题目缺失 (5分)正确答案:题目缺失二、简答题(2)暂缺三、案例分析题(2)11、(1)什么是比热容(4分)正确答案:(1)什么是比热容 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指出学生解答的错误并给出正确答案。 质量;受热均匀;使水或者煤油受热均匀;温度;煤油;煤油升高温度比水的高,表明水的比热容比煤油大。 (3)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设计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物质的比热容是怎么定义的呢? 生: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师:很好,那么我们要想比较水和煤油的比热容大小,根据,可以有几种方法呢? 生:保证质量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看谁吸收热量多,谁的比热容就大。 师:吸收热量多少怎么来判断呢? 生:看加热时间,加热时间越长,吸收热量越多。 师:没错,我们可以通过使水和煤油升高相同温度,看谁加热时间长,谁的比热容大,同样的,也可以加热相同时间来保证吸收热量相同,比较他们的温度变化,温度变化大的,比热容小。为了观察方便,我们选择第二种方式来进行。那在其中为什么要用搅拌器来缓慢搅拌呢? 生:让物质受热均匀。 师:回答的很准确,为了让液体上下受热均匀,我们可以缓慢的用搅拌器进行搅拌。同时呢,我在使用酒精灯加热烧杯时,石棉网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生:使其受热均匀。12、下面是教师在初中物理“大气压强” (1)阐述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6分) (2)对上述课堂实录中老师存在的(12分) (3)设计一个教学方案(12分)正确答案:(1)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地球周围包裹着厚厚的大气层,这些空气同样受重力的作用,同时空气又具有流动性,因此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换句话说,由于地球对空气的吸引作用,空气压在地面上,就要靠地面或地面上的其他物体来支持它,这些支持着大气的物体和地面,就要受到大气压力的作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大气压力,就是大气压强。 (2)教师角色的把握:新课改要求,教师应该由“传授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该教师不能转变自己的角色,过分依赖教材,也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这与新课标的要求是相悖的。 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师依然把教材当做圣经来对待,课程内容改革之后,教师要做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一味地让学生结合教材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方式的发展,而且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具有科学性,在授课过程中也不注意物理思想方法的合理渗透。 教学方式的选择:该教师看似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过多的使用多媒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重结论轻过程,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种纯灌输式的学习,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新课程下,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要定位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该教师未能达成教学目标,学生没有学会,也不会学,而且学的没有情趣。所以,该教师追求的教学效果非常狭隘,对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效果的定义过于简单。 教学提问:该教师对于学生的问题简单的进行否定,评价也过于单一,没有充分起到激励和甄别的功能,没有对学生的疑问做出解答,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不会的知识依然没有理解,会降低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3)教学片段如下: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液体内部处处都有压强,这是因为液体能够流动。那空气也可以流动,是不是空气中也有压强呢? 学生:可能有吧。 教师:这个大气其实是同样具有压强的。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老师这儿有一杯牛奶和一个吸管,谁能过来试一下看能不能将牛奶喝到嘴里。 学生尝试之后回答。 学生1:老师,我发现吸不上来,吸管上面有个洞。 教师:那为什么有个洞就吸不上来呢? 学生讨论并尝试解释。 教师:当我们喝牛奶时,用力一吸,使管内液面上方的空气压强减小,而外界大气压强不变,这样外界大气压强大于管内上方气体压强,于是液体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压”入嘴中;而我们将吸管上挖一个洞时,液面上方的气体压强和外界的大气压强始终相等,不存在“压强差”,所以液体不会被压入嘴中。大家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2:吸盘、拔火罐等。 教师:那同学们观看多媒体上的这个动画,也就是课本上的实验,同时思考铁皮罐有怎样的变化? 学生讨论后小组派代表回答。 学生3:不盖盖子的时候不会发生变化,盖上盖子可能会变瘪。 教师播放动画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原因。 教师:那谁能试着说一下原因呢? 学生:因为大气压强的存在。 教师:大家回答的很准确。其实,如果盖上盖子,水蒸气无法对外扩散致使罐内压强大于外界大气压强。当用冷水浇罐子时,罐内热气遇冷重新液化为水,那么由于密封外界大气进不去,即此时外界压强大于里面压强。这样罐子就会被外界大气压“挤”瘪。而如果打开盖子,浇冷水的时候,因为外界空气可以进入罐内,铁皮罐就不会被“挤”瘪了。大家理解了吗? 学生:理解了。四、教学设计题(2)13、(1)简述光的折射规律(4分) (2)设计一个教学片段,作出光的折射规律示意图正确答案:(1)简述光的折射规律。 答: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同在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随入射角的减小而减小;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不变。 (2)设计一个教学片段,作出光的折射规律示意图,并解释图9的光现象。 教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关于铅笔的魔术,大家注意观察一下这只铅笔发生了什么现象(教师演示“水折断铅笔”实验) 学生:发现铅笔在水中被折断了。 教师:那铅笔是真的被水折断了吗,大家在看看刚才这只铅笔。(教师把铅笔从水中拿出来) 学生:铅笔没有被折断。 教师:那为什么铅笔在水中会出现“折断”现象,而在空气中却没有变化呢? 学生:(陷入沉默) 教师:其实这是因为光在水和空气中传播时发生了一种光现象。为了观察这种光现象我们可以用激光笔发出光线通过水中,大家观察一下光会在水中显示什么现象。为了使现象更加明显,我们在水中加上一些牛奶或肥皂水。(教师演示用激光笔发出光线射入水中的实验) 学生1: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了空气中。 学生2:还有一部分光在水中发生了偏折 教师:大家观察的非常仔细,基本上发现了它的规律,为了能更加清晰地分析这个现象,大家试着在草稿纸上画出这个光路。 学生:(开始画出光路图)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光路图:教师:根据上一节我们学习的光反射的示意图,大家试着总结一下光折射的规律。 学生: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同在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随入射角的减小而减小。 教师:很不错,这就是光的折射规律。那大家能利用这个规律给刚才老师表演的“水折断铅笔”的小魔术揭一下谜底吗? 学生:当把铅笔放入水中后,铅笔分为了两端,一段在空气中,我们能直接看到,而另一段在水中,当水中铅笔反射的光出来时会先通过水,再通过空气传到我们的眼睛中,所以这部分光线会发生折射,我们看到的水中的铅笔仅仅是铅笔的虚像,所以从整体上看就感觉铅笔被折断了。 老师:大家解释的非常好,看来已经明白了光的折射规律。14、题目缺失正确答案:(1)题目缺失 (2)电荷在导体棒的定向移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认识物体的导电性能是不同的,建立起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电荷的定向移动的实验中,学生能够区分导体和绝缘体的以及初步了解导体导电和绝缘体不导电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向学生进行用电安全的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生能够鉴别导体和绝缘体。 【难点】 了解导体导电和绝缘体不导电的微观解释。 三、教学用具 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橡胶棒;金属棒等。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电工在安装设备的时候,如果导线不够长,往往需要接一段。而电工在接导线的时候时会把导线外面的皮扒掉,接好导线芯之后在缠上黑胶布。 师:电工为什么要扒掉导线外面的皮呢? 生:因为直接接在一起并不起作用,只有导线里面的铜线连在一起才有效。 师:为什么接好导线之后还要缠上黑胶布呢? 生:因为这样能防止漏电伤人。 为什么铜线接到一起才能导电,为什么缠上的黑胶布就能防止电伤人呢?这就是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导体和绝缘体。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情境引入新课,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思考进入新课,更有利于新课教学。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演示实验电荷在金属棒中的定向移动 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可以看到A的金属箔是张开的,B的金属箔是闭合的。 (1)如下图所示,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观察A和B的金属箔张开有什么不同?生:用橡胶棒相连,A、B的张角没有变化。 【设计意图】用绝缘体连接,发现A、B的张角没有变化,则电荷不会在绝缘体中流动。 (2)如下图所示,再次使A带电,B不带电,用带有绝缘柄的金属棒将A和B连接在一起,观察A和B的张角有什么变化?和橡胶棒的现象一样吗?生:用金属棒相连两个验电器,现象与橡胶棒的不同,此时A的验电器的张角变小了,B的金属箔由闭合变为张开。 师:这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同桌两人为一组进行讨论,时间为3分钟 生:这说明了验电器B也带电了,由于有一部分电荷通过金属棒从A移动到了B,电荷发生了移动。 教师总结:上面实验说明了,电荷在金属中可以定向移动,在橡胶棒中没哟发生移动。 【设计意图】两个实验实现对比,现象更加直观。 (二)导体和绝缘体 上面实验也说明了金属能够导电,有的物体容易导电,这样的物体叫做导体。 师:还能举出其他导体的例子吗? 生:人体、大地、石墨、食盐水溶液等。 相反有的物体不容易导电,这样的物体叫做绝缘体,例如:橡胶棒。 师:还能举出其他绝缘体的例子吗? 生:玻璃、塑料、纸张等。 【设计意图】将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教师多媒体出示金属导电的模拟图,学生观察,教师引导指出:在金属中,有部分电子可以脱离电子核的束缚,在金属内部自由的移动,这样的电子是自由电子,金属导电靠的就是自由电子。 环节三:巩固提高 关于绝缘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它上面没有电子 B绝缘体不容易导电,但能够带电 C绝缘体不容易导电,也不能带电 D当条件改变时,绝缘体也不容易导电 【设计意图】利用习题,巩固所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本节课主要通过演示实验电荷在金属棒中的定向移动,能够认识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