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年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作者: 日期:12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2015-2016学年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一、语言知识运用(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凝噎(y) 栖惶(q) 樯橹(qing) 羽扇纶巾(gun)B撚断(rn) 罗绮(q) 发髻(j) 还酹江月(li)C绣闼(t) 亢旱(kng) 鳏寡(gun) 前合后偃(yng)D盗跖(zh) 汗涔涔(cn) 哀恸(tng) 苌弘化碧(chng)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在第十四届亚运会女子100米蛙泳比赛中,小将罗雪娟不孚众望,以1分06秒84的成绩刷了新的亚洲纪录,并且为中国队再添一金。B一百年来,长沙市一中秉承优良的传统,以严谨务实的学风赋予了莘莘学子“以天下为己任”的信念和奋发向上的力量。C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中学生沉迷网络游戏不能自拔,既荒废了学业,又浪费了青春,着实让人痛惜不已。D“皮鞋奶”疑云为散,“毒胶囊”风波再起,相关部门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食品药品质量报告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检验结果,从而使那些劣质产品在劫难逃。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一项是( )A随着第四媒体的发展,网站文章在装载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侵权问题,这就更有必要强调文章转载要得到原创者本人的首肯为基本原则。B湖南长沙马王推汉墓出土的绣品注重构图,讲究纹饰,包括花鸟虫鱼、龙虎凤凰,飞禽走兽等图案组成。C准确地预报天气是一个难题,因为天气不仅受各种气团的影响,还受地形、水域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都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天气变化。D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互相依存,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格局,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关汉卿,号已斋叟,是元初杂剧界的领袖人物。他多才多艺,既能编剧,又能登台演出,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B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哈姆雷特是其四大悲剧作品之一。其他三部悲剧分别是:奥赛罗李尔王威尼斯商人。C苏轼是北宋豪放派代表词人。念奴娇和定风波两首词均作于词人被贬于黄州时期。柳永是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对后世词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D辛弃疾,号稼轩,是南宋词人,还是当时的抗金将领。他的词作大都表现了他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岳麓书院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 , , , , , ,特别是各处悬挂的历代楹联,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院落格局中轴对称、层次递进给人一种庄严、幽远的厚重感它集教学、藏书、祭祀于一体 主体建筑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集中与中轴线上门堂、斋、轩、楼、每一处建筑都很古朴讲堂布置在中轴线的中央、斋舍、专祠等排列与两旁ABCD二、文言文阅读(25分。其中选择题15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越州赵公救灾记宋曾巩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州县史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成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瘗之。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半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选自元丰类稿,有删节)【注】赵公:赵抃,宋仁宗景祐初年中进士第,熙宁三年除资政殿学士,知杭州,五年知成都,七年知越州。绥辑:安顿。灾沴(l):灾害。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廪于官者几人 廪:官府发放口粮B属以视医药饮食 属:委托C民不幸罹旱疫 罹:遭遇D乐为之识其详 识:认识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A然后以六合为家B犹不能不以之兴怀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D皆以美于徐公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理解相同的一项是( ) A故事,岁廪穷人B明年春,大疫C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D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A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B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C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D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10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调查记,记叙赵抃在越州救灾始末,想借此总结并推广他的救灾经验。B开篇简叙救灾前的调查,赵抃先行下文所属各县,询问与救灾有关系的六件事。C作者没有停留在具体事实的交待上,叙中有议,表彰了赵抃急民之难得负责精神。D文章不循常法,将广为收集的救灾琐碎诸事,不作裁减,逐一写来,有条不紊。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3分)(2)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4分)(3)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3分)三、古诗鉴赏与古诗文默写(18分)12阅读下面这首词,根据提示,完成题目。(8分)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1)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注】(1)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2)漏断:计时器漏壶中的水已经滴尽,表示夜深。(3)幽人:幽居之人,指作者自己。(1)简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3分)(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13依照课文内容填空。(共10分,每空1分)(1)苏轼阿房宫赋中“ , ”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 , ”。(3)李清照醉花阴中描写词人消愁不成却因相思而消瘦的名句是: “ , , ”。(4)论语泰伯中孔子告诫为官者“ , ”,旨在说明居官行政,不可越职侵权。(5)孔子告诉他的学生,为政不可急功近利,不可图小利。他认为“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四、现代文阅读(共20分)烛台:古老的守夜者 李汉荣母亲用过的烛台,我小心地保存了下来。我保存了一角古中国的夜色。这是她的先人传下来的。先人把他们的夜晚传给她,也把烛光传给她。面对这方烛台,我看见母亲的夜晚,祖先的夜晚,以及祖先的祖先的夜晚。连续不断的夜,一直向后退去、汇聚,终于浩瀚成历史的深海。我想象,母亲是怎样用一星烛光,泅渡了她一生的长夜?烛光里,母亲纺织、缝补、浆洗,读经、静坐,她小小的身影,小小的心跳,是无边夜色里最温情的细节。烛光里,母亲眺望明月,月亮也踱进窗子,天上的光亮与人世的光亮,相会在母亲周围,争着画她的影子。母亲看见了两个影子,两个影子都是她!月亮的手要领她到天上,蜡烛的手要留她在地上。多好的光啊,它们都这样熟悉她,爱她、安慰她。母亲竟然爱上夜晚了。白昼是相同的白昼,相似的人生,而夜晚,每一个人、每一个命都有自己的影子和自己的秘密,在烛影里飞过的虫儿都有自己的秘密。母亲于是望望窗外,她看见那么多星星挤在窗口看她,她一眼就认出了她最熟悉的那颗星星,那是多年前,她留在天上的一个记号,一个温暖的记号。而地上,她的两个影子,也望着天上,也在辩认闪烁在高处的秘密记号。蜡烛是泪做的。它的浑身都是泪腺。它必须把泪水流尽,才能走完自己的一生。烛泪,使白昼变浅,使黑夜加深,使天堂的一角变暗,使人世的一角变亮。我能想象,古中国的夜晚,密布着多少烛台,闪烁着多少烛光。女儿们在烛光里锈花,母亲们在烛光里纺织,儿子们在烛光里喂牛,父亲们在烛光里劈柴,僧人们在烛光里入定,书生们在烛光里吟咏;最伟大的诗篇里,那动人的警句也是由烛泪凝成;最贤明的帝王,也曾在烛光里,一夜夜打量他的江山就这样,真挚而忧伤的烛光守望了古中国几千年的夜晚。就在这样的夜晚,积攒了厚厚的记忆,厚厚的文化,厚厚的礼仪,厚厚的诗。所以,如果你用心读,你会发现,古中国的记忆、文化、礼仪和她的诗,都天然的带着蜡烛的特征:是真挚的、半明半暗的、含蓄的、忧伤的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