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阅读一 学问与智慧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学问是寸积铢累而来的,常是各有疆域独自为政的;它可吸收人生的兴趣,但是它本身却是人生的工具。智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想,一种远瞻;它是人生含蕴的一种放射性;它是从人生深处发出来的,同时它可以烛照人生的前途。 有人以为学问就是智慧,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是你们看不见罢了!”他能看见别人所看不见的,便是他的智慧过人之处。 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我们可以把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智慧的,一类是无智慧的。有智慧的书,是每字每句,都如珠玉似的晶莹,斧凿般的犀锐,可以启发人的心灵,开辟人的思想,有时可以引申成一篇论文,或成一本专书。这就是英文中所谓“灿烂的书”(brilliant book)。无智慧的书,往往材料堆积得和蚁邱一样,议论虽多,见解毫无。纵然可以从他得报导,却不可以从他得启示,在著者是“博而寡约”,在读者是“劳而无功”。这就是英文中所谓“晦塞的书”(dull book)。然而这类的书多极了,读者要不浪费时间,就不能不精为选择。须知著书固要智慧,读书也要智慧。 “读书得间”,就是智慧的表现。“鞭辟入里”“豁然贯通”,都不是容易的事。若是像讽诵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有何用处?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有学问的人,虽然不一定就有智慧,正和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学问一样,但是智慧却必须以学问做基础,才靠得住。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他好像肥皂泡一样,尽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触即破。惟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浮光,而是探照灯,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到青空的境地。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也惟有这种有根底的智慧,才最靠得住,最为精澈,最可宝贵。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若把学问譬作建筑材料,那智慧便是建筑师的匠心。有木、有石,甚至有水泥钢骨,决不能成为房子;就是懂得材料力学、结构原理,也只可以造成普通应用的房子,而决不能造成庄严壮丽的罗马圣彼得(St. Peters)或巴黎圣母(Notre Dame)教堂。这种绝代的美术作品,是要靠艺术家的匠心的。但是材料愈能应手,匠心愈能发挥;构造的原理愈进步,艺术家愈能推陈出新。材料与技术对于作风的影响,整个的美术史,尤其是建筑史,都可以证明。所以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1.结合全文来看,作者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2.仔细阅读第二段,说说该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第三段中划线的词语“肥皂泡”“探照灯”在文中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阅读二 说“疑” 未解之惑,未识之物,未辨之味,未通之理,皆可谓之“疑”。在客观事物面前,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个“疑”字。科学研究就是破“疑”,破“疑”才有所发明。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理论上的重大创造,技术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就是从“疑”开始的。“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这个“疑”,对于探索“万有引力”的牛顿曾有极大的启示;“水开了,壶盖为什么跳起来?”这个“疑”使瓦特发现了蒸气的力量,“挂灯摇摆的幅度无论大小,为什么时间都是一样?”这个“疑”,使伽利略发现了等时性原理。这些自然现象,皆是人们生活中经常所见。然而,寻常人熟视无睹,唯具有探索精神的人对此产生“疑”,努力探求,以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宋朝思想家张载说得好:“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疑似之迹,不可不察”。见“疑”,决不是“讳疑”,而应当“解疑”。见疑不疑,主观臆断,强不知以为知,那就会走到真理面前却失之交臂,悔恨终身。利比息在研究从海藻中提取碘时,发现在母液底部,沉着一层深褐色的液体,具有刺鼻的臭味。利比息想当然,认为这是“氯化碘”。法国波拉德在做同样的实验时,对深褐色的液体细加研究,发现它不是氯化碘,而是一种新的元素“溴”。这件事对利比息的教育很深。他在自传中提到这件事时说:“从那以后,除非有非常可靠的实验根据,我再不凭空地自造理论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对前人留下的“已知”成果,要善于学,也要敢于疑。亚里士多德曾断言:物体从高空落下,“快慢与其重量成正比”。这个断言,流传了1800年。伽利略却要重新用实践再检查它是否是真理。他拿着两只大小不同的铁球,跑到比萨斜塔上往下扔,一次次实验,结果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断言是错误的。不仅如此,伽利略还从中掌握了物体运动轨道,推动了力学的发展。敢于对权威的结论见疑,才有希望穿破未知的障碍,打开真理的大门。不怀疑“电磁波穿过空气层就会一去不复返”的结论,马克尼就不可能不用导线把信号送到大西洋,开创无线电事业;不怀疑格林关于人体血液“遍布全身就在体内完全消耗干净”的说法,哈维就不会发现人体血液循环的真理;电磁场、原子能的发现,相对论、量子论的提出,生物进行论,元素周期表的创立,不都是敢于对权威的错误论断挑战的结果吗?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疑”就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就是提倡科学的探索,不被陈规旧章束缚头脑,不随主观臆想乱下判断,不因权威之言捆住手脚,敢想,敢干,敢于在科学上“掀翻天地重扶起”。这不是虚无主义者的怀疑一切,而是不执迷于一切权威的结论。在实现“四化”的进军途中,身为科学技术大军的战士,都要敢于“疑”,善于“疑”。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4.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科学研究就是破“疑”,破“疑”才有所发明。B.“疑”是思之始,学之端。C.见“疑”决不可“讳疑”,而应当“解疑”。 D.在实现“四化”的进军途中,身为科技大军的战士,都要敢于“疑”,善于“疑”。5. 按议论文的引论、本论和结论,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_自然段。 第二部分:_自然段。第三部分:_自然段。6. 第二部分可以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_自然段,用_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了_。第二层:_自然段,用_ _的著名比萨斜塔实验等事例论证了7. 第(4)自然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有A.举例论证 B.道理论证C.比喻论证D.对比论证8. 文章第一句话中加引号的“疑”字,和文章最后一句话中加引号的“疑”字,意思一样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A. 一样,都是“怀疑”的意思。B. 一样,都是“疑问”的意思。C. 不一样,前者是“怀疑”的意思,作动词;后者是“疑问”的意思,作名词。D. 不一样,前者是“疑问”的意思,作名词;后者是“怀疑”的意思,作动词。9. 和下面例句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对前人留下的“已知”成果,要善于学,也要敢于疑。A. 这个“疑”,对于探索“万有引力”的牛顿曾有极大的启示。B. 宋朝思想家张载说得好:“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C. 见“疑”决不可“讳疑”,而应当“解疑”。D.母液底部,沉着一层深褐色的液体,具有刺鼻的臭味,利比息想当然,认为这是“氯化碘”。学问和智慧【学习目的】1. 准确读写生字生词,理解并运用本课的重要词语。2. 理解作者阐述的学习观。【学习过程】一. 简介1. 课文学问和智慧针对把“知识”与“学问”相提并论,把“学问”与“智慧”混为一谈的错误认识,阐释了“学问”与“智慧”的不同内涵以及相互关系,反对死读书,读死书,主张重视能力培养。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学问和智慧”名词性并列短语,点明了文章内容,即“学问”和“智慧”的区别和相互关系。2. 作者学问和智慧的作者是罗家伦先生。他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学者。早在五四运动中,还是大学生的罗家伦先生就崭露头角,“五四”那天的印刷传单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就出自他的手笔。“五四运动”这个名词也是由罗家伦首创的。他在当年5月26日出版的每周评论上以“毅”为笔名写了“五四运动”的精神一文,第一次提出“五四运动”这个名词。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在五四运动前一年,罗家伦与傅斯年等北大学生在新青年的影响下,创办了影响仅次于新青年的新潮杂志,倡导新文化。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1920年,由北大校长蔡元培推举,罗家伦出国留学,先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后又转往欧洲的伦敦、柏林和巴黎三所大学的研究院,直到1926年返国。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回国后,他参加北伐,担任过各种公职,但他志趣仍在教育和学术。他曾担任清华大学首任校长,武汉大学教授,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等。他学贯中西,广涉群籍,才思横溢。作为新思潮的代表人之一,他一直积极鼓吹国家现代化,指出:“中国的出路现代化”,“自从机械征服了距离以来,我国已托生在现代的国群里,哪能不急起直追,加紧现代化?”但同时,他又热爱中国文化,重视中国伦理道德。他说:“我们并不是盲目崇拜西洋,我们也不能迷信中国。我们要用新的科学方法,来判断一切,来估定各项中国文化里的成就,中国社会上的现象的本身价值。” (www.5156edu.com)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二. 思考1. 这篇文章主要观点是什么?2. 学问和智慧的文体有什么特点?3. 在课文中作者是如何论证观点的?4. 学习这篇文言文,我们要掌握哪些字、词? 三. 分析本文的结构(1)“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2)“以为学问就是智慧是错误的”。(3)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4)读书要“精为选择”,读书“也要智慧”。 (5)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6)“学问和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第一部分(12)解说“学问”与“智慧”的概念不同。第二部分(36)论述学问和智慧的关系。可以细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34)学问离不开智慧第二层(56)智慧离不开学问四. 生字正音记形。生字铢(zh)郤(x)窾(kun)犀(x)矻(k)生词烛照:照亮。食古不化:意思是读书人一味学古人,拘泥陈法,不善于灵活运用。冬烘先生:旧指不高明的塾师,含讥讽意,指其思想迂腐,见识浅陋。探骊得珠:比喻做文章能抓住关键。无关宏旨:不涉及主旨。指意义不大或关系不大。宏旨,大意,主要的问题。物竞天择:万物为生存而竞争,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优胜劣汰。张目:助长某人的声势。犀锐:坚固锐利。寡约:这里的意思是缺乏高度的概括。约,简约。晦塞:晦涩不畅。鞭辟入里:深入剖析,进入最里层。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深中要害。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失。融会贯通:参合多方面的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寸积铢累:指一点一滴地积累。铢,古代重量单位,一两的十四分之一。通达:指明白人情事理。映射:照射。豁然开朗:指思路开阔通达,能透彻地了解问题。五. 课文分析第一部分1. 原文:(1)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学问是寸积铢累而来的,常是各有疆域独自为政的;它可吸收人生的兴趣,但是它本身却是人生的工具。智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想,一种远瞻;它是人生含蕴的一种放射性;它是从人生深处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