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于商业民俗的历史文化商业街的可持续发展1,潘虎,肖铭,摘要:历史文化商业街不仅能够展现城市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以商品消费的形式带动了当地经济增长, 是许多旅游型城市旅游开发的重点。但是在其更新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譬如商业类型过于现代 化、商住矛盾、原住民流失等等,阻碍了历史文化商业街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从商业民俗的视角出发,对 厦门市营平片区的开元路、大同路以及人和路的历史演变与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和解读,提出重视商业民俗 在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及作用,以便对以后历史文化商业街的发展做出合理的规划。 关键词:商业民俗,历史文化商业街,可持续发展,前言,为使历史文化商业街适应当今城市的飞速发展,广大学者专家在不同学科领域来研究历 史文化商业街的复兴问题。据知网、维普网等搜索数据显示,近些年,已经有众多专家学者 从建筑学、美学、社会学等角度对历史文化商业街的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开创了历史文化 商业街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新方向,也为历史文化商业街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提供了可行的 新方法。但是其中大部分历史文化商业街的复兴都注重街道空间、建筑特色等物质空间的维 护与修缮,留存下较为完好的“形”,而缺失历史文化商业街特有的“神”,导致一些历史 文化商业街并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状态。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历史文化商业街的 兴盛与繁荣更多的是与城市的商品交易功能以及当地的商业风俗习惯息息相关的,所以历史 文化商业街应该是一个集商业和民俗于一身的复杂的有机体。因此,本文试图从民俗学中商 业民俗的视角来分析历史文化商业街目前的发展状况,并探索其可持续发展的路径。,1 相关概念解读,1.1 商业民俗,商业民俗是指围绕着物质生产,交易以及日常消费的衣、食、住方面形成的习俗惯制。 王锐在其著作市井商情录商业民俗概一书中将商业民俗定义为:“所谓商业民俗, 就是在某一民俗或社区的商业生活中,具有稳定的表达方式,由人们时代承袭,同时约束人 们在商品交易活动中的言、行、思等行为的习俗惯制。”商业民俗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各式各 样的商业行为,包括商业行为方式民俗,商业传播方式民俗。商业行为方式民俗包括贸易市 场民俗、交易方式民俗、商业方式民俗、服务与待客方式民俗、行业组织方式民俗等诸多方 面;商业传播方式民俗包括商业标识与广告方式民俗,商业交际用语、行业秘密语及副语言 传播民俗等,是商业民俗传承中民俗色彩极为浓厚的内容。,1 项目支持:华侨大学校科研项目(编号 14BS108),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 2017J01091),1.2 历史文化商业街,历史文化商业街是旧城中最具活力的一部分,体现着城市风貌特色,展示着文化商业的 内涵,也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的生活场所。其不仅拥有一定规模保存较好的历史建 筑和保存完整的街巷格局,同时还延续着传统商业的脉络,以贸易的方式生动展示着特定地 方的历史风貌和生活习俗。,2 研究对象,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位于厦门市营平片区的三条商业街(图 1),分别是开元路、大同路 以及人和路,其中大同路西临鹭江道,东与新华路衔接,本研究的大同路的研究范围起于鹭 江道,止于思明北路,后文将该研究范围统称为大同路。开元路、大同路和人和路在营平的 分布情况如图 2 所示。,图 1:研究对象在厦门的位置,图 2:研究对象在营平的分布情况,2.1 开元路,开元路始建于 1920 年 12 月,于 1924 年 8 月竣工,它是厦门岛内第一条城市道路,呈 东北一西南走向,以鹭江为起点,止于浮屿角(今思明北路与厦禾路交汇处),全长 782 米,建设初期当时开元路两侧商业十分发达。从 20 世纪 2030 年代起,开元路北侧的八市 就是厦门批发、零售海鲜的集散地。在中山路建成之前,开元路附近一直是厦门的商业中心, 每天贸易繁多,人潮涌动,成为了厦门的最闪耀的名片。虽然中山路商圈的崛起,导致开元 路的城市中心地位被慢慢取代了,但是如今开元路周边依然人头攒动,汇聚了大量的人流。 2.2 大同路,大同路始建于 1926,于 1929 年竣工,其取名源自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世界大同”的理 念,这是 20 世纪 20、30 年代厦门城市建设浪潮中,继开元路之后在中心城区最早兴建的商 业道路之一。大同路上聚集了当年厦门四家最大的百货商店“南泰成”、“永康城”、“捷 克”和“建成商店”。卖洋参、高丽参的参店也有 5 家。这里还聚集许多闻名遐迩的裁缝店, 有名望、有地位,当官的人都到这里做衣服。虽然部分名门旺铺随着时代的变迁慢慢地走出 了人们的视线,但是如今大同路仍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和居住。 2.3 人和路,人和路始建于 1930 年,于大同路和开元路之间并行,其名字有“政通人和”之意。在,建设之初人和路聚集了许多大商家,1956 年实行公私合营后,人和路上的这些大商家被迫 合并到国营企业,逐渐搬离了人和路,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手工业,如纺纱、编绳等作坊入驻 道人和路,商家在这里居住、生产,人和路随之逐步演变成民居。后来人和路还扮演过各种 各样的角色,例如服装街、停车场、杂货街、台湾小吃街直到现在又沦为一条不温不火的美 食街,人和路已经走向了衰败,丝毫不见往日的风采。,3 研究的适应性,3.1 商业民俗对历史文化商业街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适应性,历史文化商业街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依赖于就具有历史文化韵味的街巷空间夺人眼 球,另一方面依赖于其独特的商业文化内涵,我们通常侧重于物质空间的保护、改造,忽视 街区特有的商业文化内涵,徒有古朴的物质空间却没有可持续发展的主心骨,是难以在竞争 激烈的商业斗争中站稳脚跟的。商业民俗涵盖物质商业民俗和非物质商业民俗,不单着眼物 质空间的保护发展,更注重非物质商业文化的传承和营造,这正是历史文化商业街在众多商 业街中屹立不倒的原因,所以基于商业民俗对历史文化商业街的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于途径进 行探讨是有理可循的。,3.2 三条历史文化商业街对比的适应性,区位方面三条街道位于同一片区,平行布置;历史文脉方面三条街道建成时间相差无几, 且建成初期都是风靡一时的摩登商业街;空间结构方面,将营平片区的路网进行空间句法分 析,可以观测到三条街道的全局整合度相似,都呈现橙色(图 3),平均深度值也相差无几, 呈现为深蓝色(图 4),即三条历史文化商业街的空间结构类似。综上所述,三者的具有相 似的本底,极具可比性。,图 3:营平片区嵌入厦门旧城片区的全局整合度,图 4:营平片区嵌入厦门旧城片区的平均深度值,4 基于商业民俗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可持续发展的解读,4.1 基于物质商业民俗的分析,物质商业民俗指人们能够直接感知,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商俗内容,大致包括传统的商业 街道风貌,街道空间以及招牌等。这些被完整保留或局部遭到破坏的实体物质是历史文化商 业街有别于普通商业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对历史文化商业街发展过程中,规划者对其中的,物质商业民俗应当报以积极维护和传承的观点。,4.1.1 街道风貌,进入历史文化商业街之后,人们最初始的感知源于街道的风貌,所以街道风貌是历史文 化商业街的“门面”,直接影响人们对商业民俗认知的第一印象。开元路、大同路和人和路 两侧的建筑从建设之初就采用骑楼的形式,建筑风格极具地方特色,然而只有开元路和大同 路对街道风貌的保护较完好,人和路的街道风貌完全看不出往日的风采(图 5)。,(a) 20 世纪 40 年代开元路街景(来源:网路),(b) 2018 年开元路街景(来源:自摄),(c) 2018 年大同路街景(来源:自摄),(d) 20 世纪 40 年代大同路街景(来源:网路),(e) 2018 年人和路街景(来源:自摄),(f) 20 世纪 40 年代人和路街景(来源:网路),图 5:三条商业街古今街道风貌对比,4.1.2 街道断面,厦门独特的街道空间延续着老厦门的城市脉络,承载着老厦门的地域精神,其宜人的尺 度、极具识别性的街道空间,展示着它特有的闽南魅力。三条历史文化商业街的街道断面随 着社会的发展也在演变着(表 1),开元路和人和路几乎完全保留了原有的街道断面,人和 路在商业变革的同时使得街道断面发生了变化,人和路在服装街和美食街时期,街道空间格 外拥挤,除了中间建造铁皮屋之外,商家在廊下的街道旁摆摊,加剧了游客和居民的行走空,间的拥挤程度,游客经常发生一些肢体接触,导致不必要的纠纷。,表 1:三条商业街街道断面演变对比,街道断面,原始剖面,发展期剖面,开 元 路,大 同 路,人 和 路,4.1.3 招牌,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认为:建筑外墙的突出物和临时附加物所构成的形态为第 二次轮廓线,他认为第二次轮廓线不利于形成清晰的街道空间,但是,开元路和大同路的街 道被两侧建筑清晰的围合出来,以前一些特色招牌和路灯为大同路增添了不少烟火气息,如 今,这样的招牌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的贴墙招牌。以图 6 大同路招牌的演 变过程为例,我们能够直观地看到大同路的商业气息和生活气息较从前削弱很多。出于物质,商业民俗的保护于传承,适当地在历史文化商业街恢复二次轮廓线,未必是件坏事。,(a)20 世纪 40 年代大同路商业招牌,(b)20 世纪 90 年代大同路商业招牌 (c)2018 年大同路商业招牌 图 6:大同路商业招牌演变过程,4.2 基于非物质商业民俗的分析 非物质商业民俗是与物质商业民俗相对应的,指人们在商业活动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商业文化,大体包括商业街的经营内容,传统的商家字号,经营模式,传统民俗活动等。 如果说物质民俗是传递历史文化的“载体”,那么,非物质民俗则是民俗文化的“灵魂”。 本文主要探讨非物质商业民俗内容中的经营内容、商家字号、经营模式三个方面。,4.2.1 经营内容,经营内容对商业街的发展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营内容的传承也是商业民俗的重,要载体,对此笔者将三条街道上的商业经营内容进行调研并分类(表 2)。,表 2:三条商业街经营内容类型,开元路,大同路,人和路,数目 73 66 98 9,占比,数目 69,占比,数目 81 6,占比,餐饮店铺 特产店铺 生活服务 住宅入口 停业,28.63% 25.88% 38.43% 3.53% 3.53% 100%,28.87% 24.27% 35.56% 4.60% 6.69% 100%,82.65% 6.12% 2.04% 0.00% 9.18% 100%,58,85,2,11,0,9,16,9,合计,255,239,98,20 世纪 30 年代市政建设在厦门设建了十个市场,开元路旁的水产市场命名为第八市场, 简称八市,建成不久厦门便沦陷。到 20 世纪 80 年代,十大市场或被改造,或被废弃。在前 些年经历改建与反改建的抗争中,第八市场被保留了下来,正是因为八市的带动作用,开元 路至今人头攒动。另外,开元路虽然居于营平片区内部核心的地位,但是它的商业类型总体 却是趋于生活化的,其经营的业态类型基本有迹可循。,大同路的高端商业随着时代的发展淡出了历史的舞台,现在仍然致力于发展商业,商业 类型总体也是趋于生活化,于此同时积极保留、打造一些传统商家字号,例如瑞芳参行、赖 厝埕扁食店、佳味再添小吃店等。,人和路的高端商业走向衰败走向后,变革成为手工业街、服装街、停车场、杂货街、台 湾小吃街。无论哪一阶段的产业都是外来产业,难以在有特定文化积淀的历史街道上扎根, 导致业态更新类型过于跳跃,使得商业民俗文化难以形成,难以传承,如今人和路的商业类 型较为单一,餐饮业占到 82.65%,远高于其他两条商业街,特产店铺以及生活服务型店铺 仅为 6.12%和 2.04%,人和路现状的餐饮业不仅不能体现历史文化商业街特有的文化特质, 而且油烟严重影响街道两旁居民的起居。而其他两条商业街的业态则较为全面,不仅考虑到 游客旅游,而且兼顾到居民的起居(图 7)。,图 7:三条商业街不同经营内容占比柱状图,4.2.2 传统商家字号,大同路和开元路注重对传统的商家老字号的保留,曾经名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