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于场所精神的政府前广场复合设计探讨 以深圳市盐田区政府前广场为例 梁小慧,殷豪,摘 要:政府前广场,一般占据着城市行政中心的核心位置,可达性高,占地规模大。但往往功能单一,缺 乏充分的利用。在土地资源非常稀缺的城市中心,政府前广场迫切需要转变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复合场所空 间,既满足政治活动需要又支持市民世俗活动。,本文基于场所精神理论,围绕场所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影响场所的要素:空间形式、功能、含义,对当前我 国政府前广场的场所精神营造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通过保留原政治性场所精神及营造市民世俗性场所精神 的复合设计方法。研究以深圳市盐田区政府前广场的复合化空间营造实践为例,分析了其从复合设计的角 度出发营造和提升政府前广场精神的策略和实践方法。以期为政府前广场的复合化升级改造、营造更具有 生活气息、充满活力的场所提供借鉴意义。,关键词:政府前广场,场所精神,复合化设计,1 引言,政府大楼前广场(以下简称政府前广场)是指当前我国普遍存在的、各级政府行政大楼 前有配套的、大型公共开放空间。它一般占据着城市中心的重要位置,尺度恢宏,形式规整, 追求凸显政府形象,往往忽视了市民的生活需要。在国内有关广场的评论中,有一种意见较,为突出,即认为各地的政府前广场正陷入雷同的误区,并将这种现象称作“广场八股”现象,1,还有人这样概括当今的政府前广场:“低头是铺装(加草坪),平视见喷泉,仰脸看雕塑,,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2。现今我国传统政府前广场设计大多缺乏地域特 色及人文关怀,广场成了政治权利象征的空间,政府广场普遍存在空间利用率低、活力低等 问题。,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入新的阶段,“大尺度”、 “粗旷式”已经不符合城市发展的需求, 而精细化、日常化及人性化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主要的途径3。加之,随着社会的发展,民 生的改善,人们物质生活日益得到满足,进而对精神的需求交往的需求增多。在此背景下政 府前广场也面临转型:如何既满足行政大楼的形象性、标志性和政治活动需求,又提供一个 受广大市民欢迎的活动场所,使其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当前对于广场建设的许多研究中,对以人的需求为设计出发点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并 提出广场的建设要结合居民的休闲特点4;广场的设计要关注大众的行为心理3;以及广场 的营建应从当地历史文化中提取具有代表性、高度可意象符号作为广场设计母题,使广场的 文化内涵更加丰富5。政府前广场,作为政府与市民进行交流和组织集会活动的重要场所, 其意义重大。有研究指出应进行复合化设计,提出要整体、地域与人本相结合6。但政府前 广场复合化设计和成功转型案例,并不多见,复合化设计方法的探讨亦值得探讨。,本文基于场所精神理论,围绕场所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影响场所的要素,对当前我国政府 前广场的场所精神营造问题进行分析。并以深圳市盐田区政府前广场为例,探讨了如何通过 复合化设计来营造具有多元场所精神的广场空间,为政府前广场改造和提升提供借鉴。,2 场所精神的营造与广场设计,2.1 场所(Place)及场所精神(Spirit of place),1)场所,现代汉语词典:“场所”指活动的处所(公共场所、娱乐场所)。有人的活动发生,场 所(place)就与人关联起来。发生(take place),其本意即占据场所7。场所作为存在空间 的具体化,有空间和特征两方面;空间即场所元素的三度布局;特征即氛围,是该空间的界 面特征、意义和认同性8。因此,场所不仅具有建筑实体的形式,而且还具有精神上的意义。 场所是由物质与精神层面相互作用结合而成的整体。,2)场所精神,挪威著名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提出,场所精神涉及人的身体和心智两个方面,与人 在世间存在的两个基本方面定向和认同相对应。定向主要是空间性的,即使人知道 他身在何处,从而确立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获得安全感;认同则与文化有关,它通过认识和 把握自己在其中生存的文化,获得归属感9。,伯舒兹指出,“场所精神” (Genius Loci)是一个古罗马概念,原意为地方守护神。古罗马 人确信,任何一个独立的实在都有守护神,守护神赋予它以生命,对于人和场所也是如此。 在罗马人看来,在一个环境中生存,有赖于他与环境之在灵与肉(心智与身体)两方面都有 良好的契合关系。,因此,空间的场所精神由三个部分组成:空间形式建筑、景观、小品、边界等及其 组合形式;活动建筑物和景观如何被使用,身处其中的人们如何互动,以及文化习俗如 何起到影响作用;内涵一个非常复杂的层面。内涵首先是人意向和体验的结果,大多数 的场所特征起源自人们对场所的实体和功能方面的反应。而当空间从历史背景、地域条件、 自然条件、社会文化、人事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性格和故事时,方可成为场所,进而为人们 提供人与人、人与场地之间对话的基础,使其在彼此的交流中塑造和提升场所精神9。 2.2 政府前广场的场所精神营造,在国内的研究中,关于将场所精神引入城市设计的相关研究一直以来都备受学者关注: 论场所精神的理论,论其哲学渊源、概念,分析场所精神的现实意义及局限性,为我国城市 设计理论和实践提供借鉴10, 11;基于个案或某一类空间,探究某个或某类空间的场所精神的 营造方法12, 13;基于个案,对某个蕴含场所精神的空间场所设计进行评析14, 15;基于国外 学者的作品,诠释外国对场所精神的独特理解,为我国城市设计中场所精神的营造提供指导 和借鉴16, 17。,基于上文所述,本文将场所精神营造引入到政府前广场的设计。既保留广场其基本功能 的空间形式:一定面积的集会铺装空地、突出政府大楼的标志性、灵活的运用具有政治象征 的元素等,同时体现政治性场所的内涵;并从空间形式、活动、内涵三方面探索营造世俗化 的场所精神,以支撑多样的市民活动。通过多元场所精神的营造,设计符合市民不同需求的 多功能的场所空间,从而为多样化活动的发生创造条件,唤起市民强烈的精神交往体验,使 广场的内涵的到丰富和提升。,具体来说,本文探索如下几个方面的途径:,1)营造复合化的空间形式:为有利于增添人与广场的互动性,人性化的空间设计有利 于增加广场的亲和力,使政府前广场成为一个受市民欢迎的广场。 2)丰富场所的活动:有利于融合多样性人群,提升广场的活跃度,塑造城市新的活力 点。,3)增添场所的内涵:营造归属感的空间,唤起市民强烈的精神交往体验,改善人与人 之间、人对城市和空间的疏离感,塑造有亲和力的城市,环境氛围。 本文将从场所精神的角度来探讨政府前广场设计的转型,营造具有多元场所精神的复合 空间方法,为政府前广场复合化设计提供借鉴。,3 基于场所精神的政府前广场复合化设计探讨,3.1 政府前广场设计的一般模式,中国现代的广场设计是西方的舶来品,政府前广场从 20 世纪从西方引进以来主要受到 巴洛克风格及苏联风格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的封建礼义秩序相结合,逐渐形成了具有较普遍 一般规律的广场设计模式构图规则上追求严整、对称,尺度上追求宏伟(图 1)。,图 1:传统政府广场鸟瞰 图片来源:网络 3.1.1 传统政府前广场场所精神。,从上述构成场所的三个要素去分析传统政府前广场的一般性设计所包含的场所精神: 1)空间形式:,一般的政府前广场设计采用规整的构图模式,几何的空间边界,以政府大楼为中心的单 中心空间结构,广场空间轴线式对称布局,在轴线上一般设有大喷泉、象征意义的雕塑等。,为了集会的要求,空间内含有大面积连续的铺装,植被较少,灌木被安排轴线对称排列。 2)活动,一般的政府前广场通常以政治活动为主,如政治、文化集会活动、升旗、阅兵、游行、 礼仪、缅怀、纪念、历史、教育等。政府前广场为群众参与政治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场所空间。 3)含义(特征、内涵),政府前广场的空间表达了一种政治“象征性”,用特有的传统建筑语言、严谨清晰的几 何空间布局表达了政府的威权。过分宏大的空间体量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仪式性特征,让广场 空间产生了一种庄严肃穆的场所氛围,给人自律端正的场所体验,使群众产生了对国家或地 方政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3.1.2 存在的问题。,当今政府前广场作为政治权利空间的表达,在设计上过分追求广场规模的盲目扩大,使 得环境亲和力下降;广场功能活动单一导致场所缺少活力,使用率低,多数政府前广场建成 后都成了摆设。而轴线对称,大喷泉、大铺装、大雕塑等“八股”式的设计使得政府前广场千 篇一律,无地方特色18。广场设计与建筑环境相脱离,两者之间缺少功能互补与联系,从 而更无法为市民提供人性化的场所空间。,(1) 尺度大,形式呆板, 缺乏吸引力,当前我国国内传统的政府前广场形态特征相对单一,其总体特征具有普遍相似性,缺乏 地方特色,超大尺度空间导致土地浪费、人性尺度消失,对居民的吸引力弱,容易把在场的 人压缩得非常渺小,让人有远离感和无助感,从而力图凝聚成集体以壮大声势抵抗脆弱与孤 立。(表格 1)。,表格 1 传统政府前广场特征及存在的问题,总体特征,存在的问题,构图规整、中轴对称,布局形式单一,政府前广场设计较为雷 同,缺少地方特色。,超大尺度几何空间平面 大面积铺装,超人性的尺度,空间缺乏层次感与领域 感,单一平面缺乏空间丰富性,人、建筑与 广场之间互动性弱,围合感较差 休息空间营造弱,人群较少停留,植被 覆盖率低,小气候调节效果差,(2) 功能单一,缺乏活力,政府前广场的功能以政治活动为主、一般为政治集会、宗教礼仪、纪念、政治活动宣传 等,这类活动往往与居民日常活动联系较少,而活动发生的次数较少,实际参与的人数也缺 乏广泛性,使得政府前广场所发挥的功能作用较单一。大面积的铺装设计为政治集会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但是其场地设计并没有为其他多样化活动的营造出人性化的空间,从而无法集 聚人气。,(3) 内涵单调,政治气息浓厚,广场成为突出政府大楼形象,宣扬政治意识形态的场所。较难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易 与人民产生疏离感。,由上分析可以看出,一般模式下的政府前广场设计注重视觉设计效果,场所空间营造效 果较弱,场所精神较单一。,3.2 基于场所精神的复合化空间营造策略,政府前广场转型设计中的场所精神的营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3.2.1 政治性场所精神的保留,尊重政府前广场的基本内涵 政府前广场其最基本的职能是成为一个行政性的空间,同时为市民的政治意愿表达提供 渠道和场所。因此,在对政府前广场进行转型改造前需尊重政府前广场基本的功能和内涵, 按照功能复合的要求,选择性保留其既有的场所精神。,3.2.2 场所精神的提升,引入世俗活动构建复合化的场所空间 从前文对场所精神的内涵分析可知,一个场所精神丰富的空间涵盖了以下三个条件,即 该空间是一个尺度怡人、有多样性人群参与的空间;同时含有复合多样的功能活动;具有独 特的、区别于其他空间的特征和氛围。因此从场所精神构成的三要素出发,引入世俗活动、 建立复合空间、提升政府前广场的场所精神有以下几点策略: (1)空间形式:人性化、自由化,回归本源,在城市产生以前,人类聚居的空间环境都是自然地生长出来的,其环境都具 有人性化的尺度。因此,拥有亲和怡人尺度的场所更让人感到一种天然的亲和感,使场所更 富有场所精神。因此在政府前广场的场所营造中可通过宜人的尺度、良好的步行空间及特色 小场景的打造来增加场所的吸引力,作为激发公共性活动的良性触媒。 (2)活动:复合的功能活动,满足多样化生活需要,复合的活动能有效地提高场所创造活力,满足多样化使用主体对多样化的功能的需求。 因此,场所空间的功能高度复合是提升场所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 有人活动的空间是形成场所精神的必要条件,而人群的多样性程度越高,空间含有的场 所精神越丰富。因此,复合化的广场空间营造应该以营造多样性的人群活动空间为目的。基 于使用人群的需求分析,从设计中提高不同功能空间的数量和质量,为多样化功能活动的创 造提供条件。,(3)含义:空间独特的特征和氛围,集政治、商业、文化、休闲等活动于一体的市民活动 中心,人意向和体验是人们对场所的实体和功能方面的反应的结果。要营造空间独特的特征和 氛围,首先要关注不同人的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