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6页
第2页 / 共86页
第3页 / 共86页
第4页 / 共86页
第5页 / 共86页
第6页 / 共86页
第7页 / 共86页
第8页 / 共86页
第9页 / 共86页
第10页 / 共86页
亲,该文档总共8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2章 区域经济发展及其基本理论,2.1 区域经济发展概述 2.2 非均衡发展理论 2. 3 增长极理论 2.4 均衡发展理论 2.5 产业集群理论 2. 6 城市化理论 2. 7 体制创新理论,本章讨论题目: 1、你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2、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发展有什么条件? 3、区域经济发展中应如何利用城市第一经济效率和城市第 二经济效率?,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1、陈秀山,石碧华:区域经济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 2、沈 山: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3、朱传耿 朱 舜:论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创新 4、孙久文,叶裕民,林勇:“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发展研讨会 ”综述 5、薛凤旋 蔡建明:研究中国城市化理论学派述评 6、吴莉娅:中国城市化理论研究进展,2.1 区域经济发展概述,2.1.1 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 2.1.2 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式 2.1.3 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 2.1.4 促进区域发展的一般途径,2.1.1 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 孙久文与叶裕民在他们2003年6月出版的区域经济学教程一书中认为,区域经济发展则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具体地说,区域经济发展包括三方面的含义: 第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通常用人均GDP来衡量。这既是衡量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准。所不同的是,仅仅有人均GDP的增长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与此相伴随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第二,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级。有没有产业结构的升级是是否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判断标准。实际上,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人均GDP的增加是分不开的,因为发展本身久意味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而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则持续下降;在工业中,深加工工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传统的资源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在第三产业中,新兴的、现代化的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传统的一般服务业比重则呈现出下降的态势。 第三,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意味着更多的民众参与到经济发展过程中来,他们由传统的农民转化为现代产业工人,集聚到城镇中从事着效率更高的第二、第三产业活动,从而带动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现实的生活中,工业化意味着经济发展,城市化则代表社会进步。因为城市化必然带来更多的人参与工业化过程,并分享其成果,意味着就业结构的变化、教育水平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制度的改革和进步。所有这些,都构成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所以,孙久文与叶裕民两位先生认为,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是具有内在本质差别的两个概念,增长注重量的增加,发展的核心是质的提高。,吴殿廷认为,经济发展就是经济进步。所谓经济进步就是指现在比过去、将来比现在能产生更理想的经济状态。具体地说,对区域经济而言,除了包括与上述内容大体相当的生产的增长、技术进步及产业结构的改进以外,还应该包括资本积累及与外界经济关系的改善两方面内容。资本积累即把生产物(产品)的一部分不作为消费,而用于工具、机械设备、工厂、建筑物、库房等的投资,以便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扩大生产能力。经济发展中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等,都是与投资活动相联系的,其投资都直接地源于资本积累。此外,对于一定空间范围的区域经济来说,靠自产自销是很难发展起来的,要增加收入就得向外出售产品。同样道理,仅靠区内的资源也是难以满足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的。要保证生产资料的供应和产品的销售,就必须与外界发展联系,这是由区域经济的开放性所决定的。与周边地区或者国外具有稳定的协作关系,这是一个地区经济成熟的标志,也是今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保证。,2.1.2 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式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有三: 一量的扩张 量的扩张也就是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描述区域经济规模的指标,通常都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民收入。 GDP以国土范围计算,因此,反映一个地区经济繁荣的程度,通常都是用人均GDP或单位国土面积创造的GDP。 GNP以国民的国籍为限计算, GNP是属于分配范畴的概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富裕程度的标志。对于一个相对封闭或者外向性不强的国家或地区来说,GNP和GDP相差不会很大,GDP提高了,GNP也会提高。但是对于一个外向型的国家和地区来说,吸引外资和劳务多,或者资本和劳务输出也多,因而GNP和GDP相差可能会很大,前者GDP大于GNP,后者GDP小于GNP,从而出现繁荣未必富裕,或者富裕未必繁荣的现象。,二质的提高 质的提高也就是经济发展条件的改善。具体地说,包括生产条件的改善,投入效率(产投比)的提高,技术结构的优化,积累与消费比例的改善,所有制结构(或产权关系)的合理化,以及与周边地区和环境关系的改善等等。 生产条件主要的比如交通与市场状况,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表现。投入效率的提高,就是要求投入一定产出最大,或者产出一定投入最小,或者以较小幅度的投入增加换取较大幅度的产出增加。技术结构的优化包括技术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方面。合理化强调必须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一致,高级化强调在适应当地条件的前提下高级技术和前沿技术要占一定的比例。积累与消费比例的改善是说,在满足必要的消费的前提下,应适当地提高积累的比例,以便不断地扩大投资,加速经济发展。因为经济成长理论认为,积累率(也就是投资率)达到10%是实现经济起飞的必要条件。我国目前的积累率大约在30%左右,因此积累率应该得到适当控制。,三产业结构的升级 产业结构即区域内各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及相互关系。产业结构属于社会历史范畴,有其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遵循这些规律,及时有效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就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或延缓区域经济的发展。 根据配地-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逐渐增加趋势。也就是说,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靠发展第一产业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已经相当困难,必须不失时机地把产业结构调整到以第二和第三产业为重点上来。此外还要注意,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并非越快越好,这除了受经济发展的水平制约外,还受到自然和社会经济及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切不可揠苗助长。必须按照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确定恰当的主导产业部门,带动各个产业按比例协调发展。,2.1.3 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 在现代社会生产中,生产力的概念不仅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三个因素,而且包括交通、科技、信息等多种因素。况且,社会生产又不仅仅是生产力的问题,而且包括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多种因素。因此,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必然是多元共存的,概括起来主要地有五个方面。 (1)资源和历史基础要素 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资源因素及历史发展基础或开发历史有密切关系,这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之。 任何区域都拥有一定的资源,且在某方面具有其自己的优势,并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资源一般指的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物质,如土地、水利、动植物和矿产等资源 。我们通常所说的人力资源,由于其供应状况往往与特定的地域条件密切相关,实际也是一种自然力。至于技术资源,,不过是自然物质和人力资源的结合形式,是人的智力的物化。信息作为一种资源,也具有一定的物质性,如数据、资料就是长期积累的产物。因此,从上述意义上说,任何资源都是一种自然物质,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区域经济不仅是现实的经济活动,也是长期历史延续的结果,是人类长期不断开发的结果。历史形成的社会生产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生产力开发的历史基础越深厚,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就越顺利。此外,历史所形成的思想、文化、生活习惯和传统意识所表现出的一种延续惯性,也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2)交通及市场要素 交通运输是区域内城乡之间,企业群体之间和区际之间交换产品、交流信息等的重要手段。随着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区域内和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而这些经济联系的实现又取决于交通运输的状况。交通运输可谓是经济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 在商品经济中,市场是企业生存、发展和区域经济运动的基本条件。市场要素凝集着供给与需求关系,通过供与需之间的不断反馈,调节区域经济运动,从而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并且,由于市场对区域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多层次、多类型、多方位的牵动,使之作为区域经济发展要素的影响作用日益增强,而且最终要反映到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 (3)组织及管理要素 组织和管理作为区域经济的一种发展要素体现着经济运行机制的作用。它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引导、控制、调节和制约的功能,既体现出人对区域经济的适应,又体现出区域经济在人的作用下的发展,进而说明组织和管理是从更高层次出发,同时又溶化于区域经济各个层次、各个环节之中的制动性要素。,这可以通过我国建国后几十年国民经济的发展得到说明。 (4)行为心理和文化传统因素 在经济活动中注重行为心理要素的分析,也是进行区域经济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的行为心理是与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在经济分析中注重行为要素起始于西方理论界,在区位理论中有所谓“行为学派”(就是把不同的人对社会生活所持的主观态度看成是影响生产区位的重要因素),在管理理论中有所谓“行为科学”。 区域经济还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心理特点,可惜这一心理要素(主要指人的思想情绪、审美观点和风俗习惯)并不经常被人们所注意。不同地区不仅会具有不同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还常常形成不同的生产艺术风格以适应人们的审美心理;主要表现为消费习俗的地域性和风俗习惯的不同,也会作用于生产活动。研究人们的风俗习惯、审美观念等心理要素,有利于组织好有关产品的生产,使之具有地域性的特点。,(5)社会政治和民族因素 区域经济虽然主要受经济因素制约,但也受社会政治因素和民族因素的影响。 社会政治因素对区域经济的影响,首先是政府政策的影响。国家对不同区域的生产配置规划(政策),可以改变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投资结构,从而对区域经济产生深刻影响。其次是区域政策的影响。一个国家不仅要有宏观经济政策,还要有地区经济政策。比如在企业密集的繁荣地区,应适当采取投资限制政策,在不发达地区,则应实行投资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引进技术,不同地区也可制定不同的政策。为了吸引入才,改变地区智力结构,还可以采取工资和待遇优惠政策等等。其三是国防军事的影响。国防和军事对区域经济有重要影响作用,有时甚至起决定性作用。 区域经济还往往表现出明显的民族特点。不同的民族地区,在生产力水平、所有制结构、文化程度、宗教信仰,消费习俗等方面呈现出很大差异。民族问题实际上主要是人的问题。,最后应当指出,区域经济是多种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它在原则上排斥单一性和顾此失彼。因而上述这些区域经济的发展要素,并不是孤立地、单独地在起作用,它们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关系。 2.1.4 促进区域发展的一般途径 吴殿廷认为,根据局域经济发展的一般形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包括:资源开发、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生产布局优化几种。 一、资源开发 资源开发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很多区域的迅速崛起就是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实现的。如大庆地区的崛起,就是在国家组织的大规模的石油开采和加工的基础上实现的。此外,攀枝花、六盘水等工业基地的建设,都是通过自然资源开发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的。而我国经济特区的崛起,一些文化旅游胜地的发展,则是在大力开发社会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实现的。比如,深圳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还只是一个小小的渔村。80年代以后,凭借其临近香港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当的改革开放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一越而成为一个人口百余万、现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