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清华吴良镛团队京津冀研究的历史过程研究,宋春昉,于海漪,廉金玉,摘要:2014 年,“京津冀一体化”作为国家战略被列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在这一战略出台的背后,凝 结了各领域专家学者的研究、实践。在城乡规划领域,吴团队自清华开设城市规划这一方向起,就一直对 北京及京津冀区域持续关注,并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学术与理论基础。在此过程中,吴团 队形成了自身研究和推动实践的传统。梳理这一研究过程,对规划理论和实践,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清华吴良镛团队,京津冀研究,历程,1 绪论,1.1 背景,2014 年 3 月,“京津冀一体化”作为国家战略被列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这一战略出,台的背后,凝结了各领域专家学者的研究、实践。在城乡规划领域,吴团队 自清华开设城 1,市规划这一方向起,就一直对北京及京津冀区域持续关注,从最初的学术研究,逐步发展、 深化,影响三地规划制定,并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学 术与理论基础。,1.2 目的与意义,在持续了几十年对京津冀地区的关注和实践中,吴团队形成了自身研究和推动实践的传 统:区域视野,问题导向,创新理论,引导沟通,谋求共识。这些是他们能取得京津冀一系 列成就的原因。梳理这一研究过程,汲取有益经验,对规划理论和实践发展,都有重要意义。,2 吴团队京津冀研究的背景,2.1 北京面临发展困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北京作为首都,一时间中央各单位大量涌入,他们在旧城区 内圈地落脚,随意建设。此时的北京,急需出台一份详细的,适用于当前情况的城市规划方 案,以指导首都的建设工作。梁思成、陈占祥共同提出的保护历史城市,另辟新区建设的关 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议未能得到认可与实施。而由苏联专家制定的北京城市 规划方案经最高领导人批准开始执行。该方案以北京旧城为基础进行扩建,将行政中心放在 旧城内,建立环形放射状城市道路体系,强调将首都建设成大型工业城市。 1979 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此时的北京,历经持续近 30 年的工业大发展, 出现诸多城市问题,如重工业规模较大,能耗水耗严重超标,环境污染,水资源紧张,古都 风貌遭到大规模破坏,市区正以“摊大饼”的发展方式向周边蔓延,并存在很多问题。,1 吴团队,即清华大学吴良镛研究团队,主要包括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亦包 括规划学和建筑学院其他部门的协作工作。,2.2 京、津、冀三地自古便“难以分割”,北京与天津相邻,并同时被河北省环绕包围。三地山水相依、地缘相接,地域辽阔广大, 自古以来就是北方民族与中原民族冲突融合的前沿阵地,是多元文化汇聚之地。三地因地缘 因素交融在一起,相互辅助,共同发展。(见下图 1),北京作为都城、首都,带动了两地的兴起与繁荣;同时,两地也从各个方面辅助北京, 助其完善首都功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的城市定位并未考虑三者在区域内职能分工的问题,随着城 市的发展,产业趋同情况愈加严重。三地割据式的发展模式,造成区域内各种资源巨大浪费、 生态问题显著。,2.3 以京津冀区域视角,解决城市发展问题,实现协同发展。,1979 年,在北京市规划座谈会上,吴良镛就当前北京存在的城市问题发言。 此时,正值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大发展时期,城市化加快推进,这就要求规划工作走在建 设工作的前列。规划既应保护旧城,又要使北京这座城市焕发新的活力。如果按照原有的“同 心圆”“现代化”发展下去,北京将成为“铁饼一块”。在发言中,吴良镛针对现状问题及规 划潜在问题,提出应控制市区规模,明确城市职能性质。然而本地区资源条件可挖掘的潜力 有限,产业升级、转移、结构调整等仅凭北京一己之力难以实现,需要在区域研究的基础上, 联合周边城市及地区合理地进行生产力布局,以区域的视角解决城市发展问题,同时带动周 边城市的发展。吴教授所提出的“区域”,即指京、津、冀地区。,3 对吴团队京津冀区域研究历史过程的梳理,对吴团队既往发表的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其对京津冀区域的研究工作大体可分为 3 个阶段: 第一阶段:20 世纪 5080 年代中期,提出从区域角度解决城市问题。 第二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90 年代初,强调区域整体性发展。 第三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末至今,从战略层面上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 3.1 第一阶段,从区域角度解决城市问题,自清华开设城市规划这一方向起,就一直对北京及京津冀区域持续关注。从 1950 年的 “梁陈方案”对北京城市建设的建议,到“文革”结束后的城市工作恢复期,再到改革开放 后城市发展的加速期,吴良镛团队一直持续关注并参与其中。在 1980 年代中期,从单一的 城市研究转变到以区域视角研究城市问题的实践已经开始。,3.1.1 城市总体规划应以区域规划作为前提。,1979 年,在北京市规划座谈会上,吴良镛发言,提出对北京的性质、城区规模、空间,布局的设想,并指出“城市性质和规模的拟定必须建立在区域研究的基础之上。” 并以水资 2,源为例,指出,大城市在发展进程中,自身有限的资源与日益增长的资源需求量之间的种种 矛盾。为避免走西方大城市膨胀蔓延“摊大饼”的弊端之路,我国的首都规划应以区域规划,作为前提,从经济结构上根据各方面需求,根据合理分布生产力,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原则 进行全面的研究,进而确定城市群的分布、新城市的性质、人口规模等。而后,在此基础之 上,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拟定。,3.1.2 从区域角度思考北京的发展问题。,1980 年 4 月,中央政府对北京的建设计划提出建议。在此基础之上,清华大学城市规 划教研组撰写文章,表达了对北京城市规划的几点设想。,根据北京城市特点,依照中央所提出的指示。教研组分析了天津、河北的地理位置,资 源优势,与北京各方面的联系,以及京、津积累的优势与自身存在的限制,这些因素迫使其 与周边城市建立联系,同时也是寻求区域协作的良好契机。因此应高瞻远瞩的,“从京、津、,唐地区区域规划角度考虑北京今后发展,从战略布局上控制城市规模。” 以及结构布局。 7,在区域功能定位上,发挥京、津两市作为华北地区特大城市的带动作用,分工合作、取长补 短。京津走廊串联起通向北京、天津两市间的发展轴线,依托现有的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 发展沿线小城市,可有效疏解京津工业和人口。并建议“由国家计委、建委会同北京、天津 及河北省有关部门研究一下首都圈的规划, 这是控制城市规模与合理布局的根本性措施。” 3.2 第二阶段,强调区域整体性发展,这一时期,仍旧以北京市城市规划为研究重点,同时强调城市总体规划应以区域规划为 基础,鼓励超越城市行政界限进行城市问题研究,强调区域整体性。,1992 年 9 月,“京津冀九城市协调发展研讨会”在天津召开,这是京津冀地区第一次超 越城市界限,就地区的面临的紧迫问题开展学术讨论。会上,吴良镛教授提出“从城市这一 概念向区域这一概念发展”建议,强调加强区域性规划,实现区域整体协调发展。 文章中总结了解决区域共同问题,走向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重点与难点,即处理局部与 整体的关系、“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行政体制、协商解决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 出以下四点建议:合作研究工作先行,从科学角度出发,跨越行政界线;从易于应对的问题 着手,逐渐取得实效,打开协商解决问题的局面;不回避要害问题,应做更多必要准备工作, 开展会议,共同协商;提倡探索城市间合作开发的途径。,3.3 第三阶段,从战略层面上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着重提出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理念、方法和战略构思,竖立区域协同发展概念,为区 域规划打好基础。研究范围覆盖京津冀北地区,而后范围扩大到京津冀全域。自此吴团队在 此方面开始了非常明确的、大踏步的研究工作。2001 年,北京申奥成功,成为推动这项研 究落地的最大引擎,促进了京津冀区域的协调发展。2011 年底开始京津冀一带持续的严重 雾霾天气引起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京津冀一体化”被纳入国家战略。 1999 年,在世界建协建筑师会议上,吴良镛教授作了关于“大北京规划”的演讲,提 出“大北京”的思想,得到建设部肯定,京津冀区域研究项目立题。,2002 年,在建设部及京、津、冀三地政府的支持下,吴良镛教授主持完成京津冀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报告,提出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理念、方法和战略构思。 2003 年,在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会议上,吴教授建议“北京的城市结构要从单 中心转变为多中心”这一战略性转变策略,得到北京市政府的认可,被纳入到发展规划中。 同时京津冀一期报告直接推动了新总规的修编。,2004 年,部级领导历史文化讲座,吴良镛建议,应适当减少旧城区内行政办公机构用 地,部分机构、部门迁出,另辟新区集中建设,鼓励中央及北京市政府率先行动。与此同时, 新城的规划建设应随之启动,从旧城区中疏解出的服务机构入驻到新城中心区,带动新城发 展。建议北京市政府起到带头作用,带动其他单位迁出旧城,顺利实现旧城内功能调整。 2006 年,京津冀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二期报告出版,在前期成果的基础上,根据 地区内实际情况,搭起了区域规划的结构框架。,2013 年,京津冀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三期报告出版,探讨问题更加深入,在前两 期的基础之上,把侧重点在区域协作的实施层面,为政策、目标的落实提供了参考依据。以 上这些,都可以看作前期理论阶段的研究,如今“首都地区”、“京津冀地区”这些概念已经 得到各界认可。,4 吴团队京津冀研究的理论基础,4.1 吴团队区域协作思想的渊源,吴团队区域协作思想的酝酿可上溯到 1948 年。这一年,吴良镛前往匡溪艺术学院攻读 研究生,他的老师,正是“有机疏散”理论的倡导者伊利尔 沙里宁。学成归国后,吴良 镛多次把这种思想运用到对北京的规划建议中。他极具预见性地提出,必须改变北京城市单 中心放射状的发展模式,考虑职住平衡问题,缓解城市中心交通压力等建议。然而北京的发 展并没很好的实践这一理论,城市深陷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无序扩张等困境中。针对这些 问题,2000 年启动的京津冀研究指出要通过空间上的“疏解”和“集中”,完善城镇网络,促 进区域整体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有机疏散”这一理论。,4.2 吴团队区域研究理论的发展,京津冀地区一直是吴教授及其团队重点关注、深入研究的地区。研究范畴从最初对旧城 保护出发,逐步延伸为对北京城市的规划研究,最终发展成为对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的 研究。在此过程中,区域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也逐渐发展,形成了多学科参与的研究方式,并 推动了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中区域规划思想的发展。这些理论思想被运用到对“京津冀”地区、 “长三角”地区研究实践中。,4.2.1 多学科参与研究,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研究面临的问题日益广泛、错综复杂,研究和解决城市问题,需 要多种相关学科共同参与研究。在城市规划这一学科领域,多学科参与城市研究的方式逐步 发展成熟。,通过对吴良镛早年发表的论文进行整理,可以看出对于多学科参与研究这一方式的讨论 最早出现在 1980 年发表的研究国情 了解世界 探索规律中,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社会 的发展,城市问题越来越复杂,需要从多种角度分析城市问题,可以说是开始有了多学科参 与的意识。,1982 年,在首届城市发展战略座谈会上,吴良镛提出多学科参与,共同探讨研究城市 问题,对城市规划工作有重大意义,进一步强调了多学科的重要性。 1984 年,吴良镛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的成立大会上以多学科综合发展城市研 究的必由之路为题发表演讲,提出城市问题的综合性,已使学科综合研究成为社会发展、 城市研究的迫切需求。,1985 年 7 月,吴良镛发表关于城市科学研究一文中提出:“解决城市问题要像中医那样,辨证施治,要从多学科研究或者说是交叉学科研究中找出它的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2,从最初的多角度分析城市问题多学科参与探讨研究城市研究必须要依靠多学 科综合发展寻找多学科研究的关键之处,以上是在城市研究领域,对多学科参与的工作 方法从认识、重视的发展过程。,4.2.2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