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6兵车行1“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内容?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 (1)从表面上看,写的是生死离别之情,实质上是写人民的怨愤,也表达了反对“开边”政策的情绪。(2)兼有提挈全诗和设置悬念的作用。因为第二、三段的内容极其深刻地说明了这震天哭声的由来。2前人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首诗中的警策应是哪两句?并说说理由。参考答案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两句。既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又指出了苦难的根源,可以概括本诗的主旨。且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显示了诗人的勇气。1试分析“走”“牵”“顿”“拦”“哭”这些动词中所蕴涵的感情。提示 一个家庭的支柱被抓走了,这不啻一个家庭的塌天大祸,剩下的老弱妇幼怎不奔走相送呢?亲人突然被抓兵,又急促出征,眷属们奔走呼号去作一刹那的生死离别,何等仓促悲愤。这几个动作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给读者以触目惊心的感觉。2“君不闻”以下四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联系?提示 诗人用“君不闻”三字领起,把视线从边庭转移到广阔的内地,千村万落,沃野千里,变成田园荒芜,满目凋敝。诗人驰骋想象,从眼前的见闻,联想到全国的景象,由一点推及到普遍,扩大了诗的容量,加深了表现的广度。3“生男恶”“生女好”这种在封建社会里反常的社会心理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 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造成的,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之深,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4结尾写古战场有什么含意?提示 这里,凄凉低沉的色调和开头那种人声鼎沸的气氛,悲惨哀怨的鬼泣和开头那种惊天动地的人哭,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有天怒人怨之意。“君不闻”与“君不见”相照应,这些都是“开边意未已”所导致的恶果。至此,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也被揭露得淋漓尽致。1.实词请幸2.虚词“而”的用法(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然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渐之梅皆病。(病梅馆记)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掩口胡卢而哭。(促织)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2)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而翁归。(促织)同步阅读1下列各组诗句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A.车辚辚,马萧萧()B.千村万落生荆杞()C.哭声直上干云霄()D.天阴雨湿声啾啾()解析 D.“啾”应读为“”。答案 D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 )A.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B.耶娘妻子走相送C.尘埃不见咸阳桥D.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解析 A.“山东”:古,函谷关以东的州;今,山东省。B.“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方的配偶。D.“县官”:古,官府;今,县里的最高行政长官。答案 C3下列句子中关于通假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耶娘妻子走相送耶:通“爷”,父亲。B.边庭流血成海水庭:通“廷”,屋前空地。C.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匪:通“非”,不是。D.禾生陇亩无东西陇:通“垄”,耕地上的土埂。解析 B.“庭”无此通假现象。答案 B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B. C.D. 解析 A.均为副词,相当于“只”。B.不定代词,相当于“有的人”;不定代词,相当于“有时”。C.代词,相当于“他”,指征夫;副词,相当于“互相”。D.副词,相当于“怎么敢”;副词,相当于“敢于”。答案 A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道旁过者问行人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A.“长者”即“道旁过者”,“役夫”即“行人”。B.“长者”即“道旁过者”,“役夫”不是“行人”。C.“长者”不是“道旁过者”,“役夫”不是“行人”。D.“长者”不是“道旁过者”,“役夫”即“行人”。解析 “长者”就是“道旁过者”,即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役夫”和“行人”都指的是同一人物。答案 A6对兵车行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三段,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小处着眼,大处落笔,勾勒了一幅悲恸凄惨的出征图。B.第二部分由“道旁过者”的询问而引起“行人”的两层悲诉,由“点行频”诉说前方役夫久戍,后方田园荒芜之苦。C.“行人”的答话,有夸张,如“边庭流血成海水”,也有比喻,如“被驱不异犬与鸡”,有描写、叙述和议论。D.第三段在七言中突然插入几个五言诗句,短促有力,更能传达出役夫们怨恨激愤的感情,表达诗人的悲愤之情。解析A.应为“大处着眼”。答案 A7对课文结构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由突兀展现的一幅震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和道旁过者设问征发士卒倾诉两部分组成。B.第一段的人哭马嘶、尘烟滚滚的喧嚣气氛,为第二段的倾诉苦衷作了渲染和铺垫,与第三段并无情节联系。C.这首叙事诗前后照应,如前文的“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就回应了后文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D.全诗语言参差错落,舒得开,收得起,其中行人答话最多,其目的是要反映诗人的意见。解析 B.有情节联系;C.照应举例不当,前后颠倒;D.不是为了反映诗人的意见。答案 A8下列关于兵车行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点行频”三字是全诗的诗眼,全诗的内容是围绕它展开的。B.“走相送”中的“走”字既表明队伍行走很慢,又表明难舍难分,此去凶多吉少,生离死别。C.“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巧用顶真手法,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D.“咸阳桥”指出了送别之地。“耶娘妻子”一词表现了送别的人之多。解析 B.应为“走得很快”。答案 B9对下列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今存杜工部集。B.杜甫的“三吏”指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指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C.“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均为杜甫诗中的名句。D.杜甫的诗歌创作态度非常严谨,他曾自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由此可见一斑。解析 C.“明月”句是王维的诗句。答案 C延伸阅读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谢公亭注李 白谢公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注:谢公亭:位于宣城城北,南朝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曾在这里送别诗人范云。1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借眼前之景,抒心中之情。“愁”字储满情思:思古人而恨不见,想今日备觉孤独。B.颔联把怀斯人而不见的怅惘情绪融合在景物中,景物空寂清冷,诗人的心情也空寂清冷。C.颈联由冷色过渡到暖色,对春花秋竹的描写,说明诗人已经得到解脱。D.尾联表述了作者与谢公在精神上的契合,更表述了作者自身的高远志趣。解析 C.颈联的暖色只是作为冷色的反衬,风景虽佳,人却寂寞。答案 C2这首诗的颔联“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营造了空寂清冷的氛围,下列诗句表现了类似氛围的一项是( )A.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郑谷席上贻歌者B.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D.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解析 A.繁华热闹;B.宁静幽美;D.雄浑阔大。答案 C阅读下面一4首唐诗,完成34题。送友人入蜀李 白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注:蚕丛:传说中的蜀国开国君主,此代指蜀国。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先从蜀道之难写起:听说蜀道崎岖险阻,路上处处是重峦叠嶂,不易通行。本联语意平缓自然,似娓娓交谈。B.颔联具体描绘蜀道之险峻,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旁重叠而起,云气仿佛傍着马头升起翻腾。C.颈联近景与远景上下配合,上联写山岩峭壁上“芳树”枝叶浓茂,笼罩栈道的近景,下联则写山下春江环绕蜀城奔流的远景,从而构成了一幅瑰玮的蜀道山水画。D.尾联告诫朋友个人的进退升沉早有定局,不必再去询问善卜的君平,表现了对世事的深刻洞察,读来意味深长。解析 C.“芳树笼秦栈”是从远处观看到的景色,秦栈便是由秦地入蜀的栈道,在岩石间凿石架木建成,路面狭隘,道旁不会长满树木。“笼”字准确地描绘了栈道林阴由山上树木朝下覆盖而成的特色。答案 C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开篇与李白在蜀道难中的感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迥然不同,这里只是平静地叙述,而且还是“见说”,显得很委婉,浑然无迹。B.诗人在颈联以浓彩重墨描绘了蜀道的优美景色,这对入蜀的友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抚慰和鼓舞。C.尾联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启发朋友要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不要受一些莫须有的原因干扰。D.本诗颔联语意奇险,极言蜀道之难;颈联忽又描写纤丽,又道风景可乐,笔力开阖顿挫,变化万千;最后以议论作结,突出主旨,更富韵味。解析 C.尾联用典委婉地启发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可谓谆谆善诱,凝聚着深挚情谊,其中不乏对自身身世的感慨。答案 C 5默写。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 ,天阴雨湿声啾啾。答案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一、课文悟读一切优秀诗篇的意境,莫不是客观生活实践在诗人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杜甫的兵车行虽然写于唐天宝中后期,但那惨别的图景、悲愤的诉说,至今仍然触动着我们的审美体验。从课文的注释看,诗人的描述是有事实基础的,但诗人的反映又不局限于几件历史事实,而是以一定的事实为基础,概括地反映了更多更深的东西。诗中借役夫之口道出“点行频”,也就是说不是一时一地或一人一次所经历的事,否则,“二百州”“千村万落”“边庭流血成海水”的广阔图景就反映不出来。连年战争,连年征兵,用兵时间之长,服役地域之广,尽由“行人”口中道出,这便是诗人的艺术概括。惟其如此,才能把唐玄宗穷兵黩武、开边不已的扩张战争,给国家、人民(包括少数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强烈、集中地反映出来,这是其一。其二,在艺术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