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环境管理)环境化学教 学大纲新刘伟 (环境管理)环境化学教 学大纲新刘伟 教学环节教学环节 序号序号内容概要内容概要 讲课讲课习题课习题课实验实验设计设计 1绪论2 2大气环境化学11 3水环境化学13 4土壤环境化学10 5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转化10 6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4 7有害废物及放射性固体废物4 总计54 (二)教材及教学参考书(二)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推荐教材 袁加程主编.环境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4. 2、教学参考书 1陈英旭主编.环境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11. 2刘天齐、黄小林主编.环境保护(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1. 3张瑾、戴猷元编.环境化学导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3. 4王红云、赵连俊主编.环境化学(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2. 5刘兆荣等编.环境化学教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 6汪群慧主编.环境化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1. (三)课程考核方式(三)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闭卷考试或开卷考试。 2、成绩构成:课程考核成绩=平时成绩(30%)+卷面成绩(70%)。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绪论(2 学时)(一)绪论(2 学时) 1、教学目的 掌握环境化学的概念,掌握化学污染物的种类和化学污染物迁移转化的过程;了解环境 化学的发展历史、任务;熟悉环境化学的内容、特点及研究方法;理解环境污染的概念及其 分类。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环境化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 化学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分类。 化学污染物迁移转化的过程、原理及其机制。 (2)教学难点 化学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发生迁移转化的过程和影响污染物迁移转化的条件因素。 3、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展示、课下辅导等为辅的教学方法。 加强互动教学,学生对课程的某一学术问题通过检索资料、撰写论文来提高自学能力和 实践能力,通过上台演讲来锻炼表达能力。 4、教学内容 (1)环境化学 (2)环境污染物 (二)大气环境化学(11 学时)(二)大气环境化学(11 学时) 1、教学目的 了解大气的组成、结构,了解大气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危害,了解全球较为突出的 几个大气环境问题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理解大气温度层结的概念及其表述方式和大气稳定 度的含义,理解大气污染物浓度的表示法;掌握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掌握大气污染 及大气污染物的概念和分类,掌握污染物在大气中发生的化学转化。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含义及数学表达方式。 辐射逆温发生的条件、种类及发生和消失的过程。 风、大气湍流及天气形势和地形地貌对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影响机制。 大气污染及大气污染物的含义及其分类。 (2)教学难点 污染物在大气中发生的光化学反应。 3、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展示、课下辅导等为辅的教学方法。 加强互动教学,学生对课程的某一学术问题通过检索资料、撰写论文来提高自学能力和 实践能力,通过上台演讲来锻炼表达能力。 4、教学内容 (1)大气环境化学基础知识 (2)大气污染及其影响和危害 (3)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 (4)几个突出的大气环境问题 (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三)水环境化学(13 学时)(三)水环境化学(13 学时) 1、教学目的 了解天然水的基本特性,了解各类水质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范围;熟悉水体污染及水 体污染源;理解水体的自净作用与水环境容量;掌握天然水体中的化学平衡原理及其计算, 掌握颗粒物在水环境中吸附和聚集的基本原理及其计算,掌握无机污染物在水体中沉淀-溶 解、氧化-还原、配合作用等基本原理及其计算,掌握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过程 和分配系数、挥发速率、水解速率、光解速率和生物降解速率的计算方法。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气态物质(氧、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平衡及其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封闭、开放体系中碳酸平衡的反应方程式书写和不同条件下各形态碳酸含量计算。 天然水中碱度和酸度的含量计算。 水环境中颗粒物吸附等温式的类型及其计算方式。 水环境中颗粒物聚集理论的原理。 无机污染物在水体中沉淀-溶解、氧化-还原、配合作用等基本原理,运用原理计算水 体中金属的存在形态,确定各类化合物的溶解度,以及天然水中各类污染物的 pE 计算及 pE-pH 图的制作。 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和分配系数、挥发速率、水解速率、光解速率和 生物降解速率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 气态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计算、封闭、开放体系中碳酸平衡的计算和天然水中碱度和 酸度的计算。 沉淀-溶解平衡中不同种类化合物含量的计算。 氧化-还原平衡天然水中 pE-pH 之间的关系。 配合作用中不同重金属形态的含量计算。 3、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展示、课下辅导等为辅的教学方法。 加强互动教学,学生对课程的某一学术问题通过检索资料、撰写论文来提高自学能力和 实践能力,通过上台演讲来锻炼表达能力。 4、教学内容 (1)水环境化学基础 (2)水体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3)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4)水质模型 (四)土壤环境化学(10 学时)(四)土壤环境化学(10 学时) 1、教学目的 了解土壤的组成、粒级分组与质地分组和各粒级的理化特性,了解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 生耐性的几种机制,了解农药污染及农药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掌握土壤胶体的性质和土壤 胶体的离子交换吸附,掌握土壤酸度、碱度和缓冲性能及土壤的氧化-还原性,掌握污染物 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转化机制和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机制。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土壤胶体的阳、阴离子交换吸附的原理和特点。 土壤酸度和碱度的概念及分类、土壤缓冲性能的分类及其特点、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对 土壤性质的影响及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因素分析。 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发生迁移转化的原理及其特征。 农药在土壤中发生迁移转化的原理及其特征。 (2)教学难点 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转化及影响迁移转化的因素分析。 3、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展示、课下辅导等为辅的教学方法。 加强互动教学,学生对课程的某一学术问题通过检索资料、撰写论文来提高自学能力和 实践能力,通过上台演讲来锻炼表达能力。 4、教学内容 (1)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2)污染物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 (3)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 (五)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转化(10 学时)(五)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转化(10 学时) 1、教学目的 了解生物污染的含义,了解植物及动物受污染的主要途径和污染物在植物、动物体内分 布的规律特征,了解毒物的含义、毒物的联合作用及毒物的生物化学作用机制,了解有毒重 金属和有毒有机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掌握生物富集、生物放大和生物积累的概念、特征及 意义,掌握微生物的生长规律、生物酶的基础知识、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原理和机制 和微生物对重金属元素的转化原理。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生物富集、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的含义、特征及意义。 微生物的 4 个阶段的生长规律。 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原理和对重金属元素的转化原理。 (2)教学难点 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微生物降解原理。 3、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展示、课下辅导等为辅的教学方法。 加强互动教学,学生对课程的某一学术问题通过检索资料、撰写论文来提高自学能力和 实践能力,通过上台演讲来锻炼表达能力。 4、教学内容 (1)生物污染和生物污染的主要途径 (2)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 (3)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 (4)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降解转化作用 (5)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六)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4 学时)(六)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4 学时) 1、教学目的 了解重金属元素汞和砷的来源、分布及基本性质,了解有机卤化物、多环芳烃的来源、 分布及基本性质,了解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和基本性质;掌握重金属元素汞和砷在环境中转化 的规律和生物效应,掌握有机卤化物、多环芳烃和表面活性剂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规律及生 物效应。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重金属元素汞和砷的甲基化转化规律和特征。 卤代烃在对流层和平流层中的转化规律及多氯联苯的光化学分解和生物转化规律。 多环芳烃的光化学分解和生物转化规律。 表面活性剂的微生物降解和转化规律。 (2)教学难点 含氯卤代烃与 HO自由基发生反应的机理。 3、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展示、课下辅导等为辅的教学方法。 加强互动教学,学生对课程的某一学术问题通过检索资料、撰写论文来提高自学能力和 实践能力,通过上台演讲来锻炼表达能力。 4、教学内容 (1)重金属元素 (2)有机污染物 (七)有害废物及放射性固体废物(4 学时)(七)有害废物及放射性固体废物(4 学时) 1、教学目的 了解固体废物的概念、来源、分类、特点及污染的控制特征,了解有害废物的概念及部 分重要的有害成分,了解放射性的概念及判定;熟悉我国有害(危险) 废物污染防治现状及 防治技术,熟悉辐射损坏类型和影响因素;掌握有害废物的判定原则和进入环境的途径,掌 握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分类和核工业中放射性固体废物的主要类型及地下迁移速率。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判定是否属于有害废物的原则。 有害废物进入环境(水体、大气和土壤)的途径及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放射性固体废物分类原则及主要所含的放射体。 (2)教学难点 有害废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及其对环境产生的危害。 3、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展示、课下辅导等为辅的教学方法。 加强互动教学,学生对课程的某一学术问题通过检索资料、撰写论文来提高自学能力和 实践能力,通过上台演讲来锻炼表达能力。 4、教学内容 (1)固体废物及分类 (2)有害废物 (3)放射性固体废物 感谢阅读感谢阅读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