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3高考立体设计历史人教版 第十五单元 第2讲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后限时作业(二十八)(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6分)1.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下列反映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 )A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B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C开展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D废弃工业领域的部门管理体制【答案】C2.赫鲁晓夫时期,从1954年起苏联在哈萨克、西伯利亚、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实行大规模的垦荒,在这些地区新建了大量的国营农场。1960年前,全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其中1/3是新垦地提供的。但到20世纪60年代末,垦荒区提供的粮食呈现下降趋势,并且许多地方变成寸草不生的荒漠。下列对上述材料看法正确的有( )赫鲁晓夫的改革采用了加大对农业投入的办法 赫鲁晓夫的改革缺乏科学的态度,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 赫鲁晓夫的改革认识到了苏联农业改革的根源 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A. B.C. D.3.在庆祝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A. B.C. D.4.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解析】材料的信息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长远影响(较为积极的一面),即它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A、C两项明显错误,D项不是材料观点的本质所在。【答案】B5.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这主要是指赫鲁晓夫(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答案】C6.1931年美国工人很羡慕苏联工人,而60年代后苏联工人又反过来羡慕美国工人,他们各自羡慕对方的是( )A.苏联工人的自由快活;美国工人的民主自由B.苏联工人生活富足;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C.苏联工人不用担心失业;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D.苏联工人当家作主;美国工人民主与自由7.通过下表,可以反映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特点是(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情况(年平均%)19611965年19661970年19711975年19761980年1982年社会总产值6.57.46.34.23.3国民收入6.57.85.74.32.6工业总产值8.68.57.44.42.8农业总产值2.23.92.51.74.0基建投资5.47.36.73.72.0改革前期力度大,经济发展较快 农业发展落后 改革后期,几乎停滞,经济增长缓慢优先发展重工业A. B.C. D.8.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二十四大报告强调:“指令性计划是主要的和有决定意义的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来取代国家集中计划领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苏联经济学家巴秋林还批判说主张“市场社会主义”的人是要用各个企业的互相作用来代替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经济上的领导作用。这表明(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仍坚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实际上把经济体制的理论探讨作为禁区 “斯大林模式”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趋于僵化 苏联已没有任何改革的余地A. B.C. D.【答案】C9.某日苏联举行国庆游行,沿着大街开来了炮兵、机械化步兵、坦克、自行火炮、战术导弹、战略核导弹,破坏力一个比一个大;队列末尾却是两个带公文包的矮子。在看台上的勃列日涅夫惊讶地说:“这两个人破坏力比核导弹还大!他们是什么人?”苏联总理说:“他们是国家计委的”该笑话暗示( )A.苏联的武器种类多B.计划经济使苏联的经济一塌糊涂C.苏联的综合国力强D.勃列日涅夫的精明10.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从图中看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建设的作用是( )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两者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 从长期而言,都以失败而告终 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两者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A. B.C. D.【答案】D11.“1991年8月19日,在党和军队内甚至爆发了反改革的暴乱。他们绑架了戈尔巴乔夫,并在莫斯科周围集结了3 500辆坦克。通过以俄罗斯总统鲍里斯叶利钦为首的民主派的果断行动,反叛力量遭到了失败。”对材料中的“反叛”行动解读正确的是 ( )由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导致的 实际上是一些苏共领导人挽救苏联的最后一次尝试 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 标志着苏联的解体 A. B.C. D.12.观察以下两幅漫画,根据左图反映的政治主题,判断右图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头的人是( )A.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C.戈尔巴乔夫D.叶利钦【解析】漫画反映的是苏联的解体,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就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答案】C13.中国1978年底以后的经济改革获得了成功,而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最终都没有成功,其主要原因是( )A.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B.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C.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D.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14.如下图所示,从“镰刀斧锤星旗”到“白蓝红三色旗”的变更宣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从这一变化中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A.斯大林模式进一步完善B.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C.冷战格局的形成D.反映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答案】B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2分,共44分)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来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 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80年代上半期,苏联人均生活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革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材料三 1985年,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提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开始进行经济改革。19861988年,苏联经济不但没有加速发展,相反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2.8%,低于19801985年的3.2%,戈尔巴乔夫认为,现行政治体制是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1)从三则材料看出,苏联三位领导人当时改革的侧重点在哪里?(6分)(2)从三则材料看出,他们各自的经济改革有哪些缺点?共同的不足是什么?(8分)(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8分)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材料来源于苏联兴亡史)材料二 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赫鲁晓夫的墓碑(上图左)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雕塑而成,中间镶着赫鲁晓夫的铜质头像。黑白相间的构图,使人联想到赫鲁晓夫复杂的性格和矛盾的一生。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勃列日涅夫(上图右)由于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正是在胸前挂满勋章的勃列日涅夫的统治下,号称“世界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如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浑身浮肿、跌跌撞撞、步履蹒跚地跨进了80年代。(1)结合材料一,谈谈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发展起伏的概况,这种起伏与这一时期苏联经济改革有什么联系?(8分)(2)如何理解材料二对赫鲁晓夫的如下评价:“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8分)(3)苏联人民讥讽勃列日涅夫“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的原因是什么?(6分)7用心 爱心 专心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