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二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 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 由他们照管孩子的一切, 当然其中还存在家中无人看管的现象。 根据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家庭环境及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留守 儿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无能为力,只管“吃”的放纵型。 这部分儿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能力低的家庭。这些人群年老、体弱、 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他们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种一大家人的田地、喂养猪牛等, 他们天天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了。他们仅仅对孩子煮煮饭、洗洗衣而已,特别到 了农忙季节,连吃饭都顾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饭或挨饿。许多孩子还承担起家里全部 家务事,有时,连几岁地孩子也得下地干活儿。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对于“听话”的孩子很满 意, 不听话的孩子只是说说而已。 关心学习更无从谈起。 对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 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 其实, 这一现象在留守儿童家庭里普遍存 在。他们的父母忙于挣钱,自己和祖父母忙于农活、家务,对自己的教育、成长都无人关心, 使自己本应得到温暖、关爱的童年变为“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顾“给”的溺爱型。 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 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 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 包庇、怂恿,严重的说说而已。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 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于是孩子受家里人的宠爱,家庭教育的艰巨性由此加大。宠 坏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经常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学习懒散。 (3)寄居他家,无法管的放纵型。 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总 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和自己的亲人一起生活起居。他们中有一些人总 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但 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他们就无法无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胆子很大,亲戚根 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亲戚顶撞,亲戚稍微说重了,就怀恨在心或是逃离出走,使得亲戚无 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这个群体的孩子通常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学生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进入学龄阶段的儿童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 度过,其主要任务是学习 : 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但据调查,农村留 守儿童群体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兴趣还比较浓,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还较好,优秀的也不 少。 但到了初中阶段, 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极少的留守儿童能表现为优秀, 我们调查中发现, 初中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优秀的不到, 良好的不到, 学习和生活 习惯都很差且行为出现问题的儿童却占了近,而且在所有“问题儿童”中,留守儿童占 。 2、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 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 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 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 久之, 无助感, 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 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 调查中, 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少沟通。其中,与父母见面半年一次的为 ,一年一次的为,两年一次的有,还有一个孩子的父母双双外出六年未曾回 过一次家。农村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 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3、父爱母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 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 加上在外打工, 经济较为宽裕, 对这些孩子生活的经济支付能力较强。 因此, 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全部的爱, 孩子要什么就可 以非常轻易的得到什么,从不迟疑也从不打半点折扣。这种爱的方式,在儿童的心理边逐渐形 成了儿童的“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 的概念,没有人情味,没有正确的取向与人生取向。 4、家庭教育缺失,越轨现象严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 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健康与否。我们调查中发现,农村留 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都不好。在家里,他们不讲求个人卫 生,早上不洗脸漱口就吃饭,晚上不洗脚洗澡就往被子里钻 ; 在学校,他们的学习没有计划, 没有兴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业现象严重,不遵守校纪校规,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旷课 现象经常发生。 在社会上, 他们缺乏礼貌待人的常识, 他们中抽烟的有, 赌博的有, 打架的有, 酗酒的也有,沉迷于网吧的更是不乏其人,还有谈情说爱的,有些甚至还发生了性行为。在 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之前, 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 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 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却无法给予,从而导致留守子女极 易产生犯罪和越轨行为。 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1.监护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责任意识不强。在除父母外的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 的父母不在身边, 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 应对孩子更多的爱, 否则会使孩子产生扭曲心理, 觉得不是自己亲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爱自己。 二是监护责任不明确。 监护人往往从身体健 康方面考虑问题,重吃饭穿衣轻学习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关心儿 童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 ; 忽视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监护精力跟不上。由于监护人 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有的甚至同时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的精 力就不够。再加上自己身体状况差,本身需要人照顾,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 而力不足。四是监护人自身素质较低。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来照顾儿童,不知道从法律、安 全、卫生知识等方面教育他们,也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 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今,一方面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的 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滞后,尤其是边远山村。因此,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 件,让自己孩子摆脱这种祖祖辈辈都无法摆脱的困境。当最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时, 他们只能选择进城务工赚钱来养家糊口,从而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 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因此,我们认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儿童问 题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长缺乏家庭可持续发展观念。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虽然经 济不富裕,但也不至于穷困潦倒、无处安身,他们大多是可以在家乡通过辛勤劳动来维持家 庭正常生活的,而他们却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给孩子成长提供充实的经济支持,不 惜抛家弃子,离乡背井而进城打工。他们唯一的收获就是让他们感到满足的纸币,而他们失 去的是家庭的亲情,牺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来越多的、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 所以这些都是他们用金钱无法买到的,更为可怕的是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发展。 4、复杂的社会因素难辞其咎。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过早过多涉足社会 的各个方面, 但由于其天真幼小, 无法正确处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与状 况,分不清是非曲折。因此,网络游戏、色情影像、黑社会势力等等,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 形成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把一些与社会和道德格格不入的东西当作时髦去追求, 当作偶像去 崇拜去效仿,把黑的当成白的,把对的当成错的,进而使他们在自己心理发展上存在大量的 不健康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 存在许多的困惑与问题。 比如, 抽烟酗酒好爽, 奇装异服好酷, 哥们义气拔刀相助是英雄,谈情说爱老婆老公成必须品,等等一切,是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身 上都存在的问题。这样的社会环境也给社会自身留下了大量的不安全隐患。 社会因素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歧视农民工子弟。由于存在部门利益至上 的缘故, 各级政府已经制定的有关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 落实,进城农民工子弟无法享受与当地儿童同等接受教育的权益。 三 思考与建议 当前,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 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 ; 不单是一个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其自 身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问题 ; 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 重的代价。因此,各个家庭、整个社会乃至各级政府都应该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 这一问题,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本,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我们调查组从近 期和长远两个方面提出我们的建议。 鉴于目前留守儿童群体客观存在的现实, 我们建议近期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应该从下面 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 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建立以市、县(市、区)、乡(镇)政府为主相关部门共 同参与的工作责任制,县(市)、乡(镇)政府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 制定“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行动计划和具体措施,实行属地管理为住的原则,将留 守儿童工作纳入对县(市、区)、乡(镇)政府全年工作考核目标,形成政府、 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2、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政策,保证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权益。各级 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机制,使农民 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当地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权益。对已有的政策在 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和落实,不要纸上写的“同等”,实际操作中人为地制造各 种障碍。享受均衡的现代教育,是每一个孩子包括农村孩子应有的权力,也是我 国政府的总体教育目标。同时,要改革学籍管理方式,为异地农民工子弟建立流 动学籍,要取消异地学生必须回原籍地参加中考、高考等制度,要取消各种名目 的借读费、建校费、捐资助学费,最大限度地降低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 地入学的门槛,保障其享有与当地儿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权益,使长期在外 务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留守儿童群体。 3、培养和扶持以民间组织为依托的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无 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之前,各级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民间资金和社会力 量兴办留守儿童服务站等多种形式的托管服务机构,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如优秀 退休教师等),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成长服务。 4、下大力气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取 得了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大量的社会矛盾也日益加剧,使得年轻一代成长的社会 大环境在不断恶化。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下大力气从小事抓起,严肃治理在不断恶 化的社会环境,严厉打击破坏儿童成长环境的人和事;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大众媒体要围绕关爱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成长的主题,一方面宣传“以人为本”“儿童优 先”“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观念新风尚,另一方面用积极的健康的题材武装青少年 一代的头脑,引导他们正确辨别是非,引导他们积极向上生活、学习和做人。 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全社会,尤其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干 部,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努力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和 谐社会。 我们必须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人口素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