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2页
第2页 / 共42页
第3页 / 共42页
第4页 / 共42页
第5页 / 共42页
第6页 / 共42页
第7页 / 共42页
第8页 / 共42页
第9页 / 共42页
第1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单元复习,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 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政治上: 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代,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巩固,对中国历史产生重要影响;如:官僚制度取代世卿。刺史制度、察举制度、郡县、封国制不断发展。 封建制度弊端开始显露:外戚宦官问题、豪强地主问题、土地兼并问题。 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国家的版图大大开拓。,民族关系上: 加强了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有效管辖,拓展了疆域,加强了内地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外关系上: 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文化上:文化昌盛,气势恢宏。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 科技领先 思想控制加强: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外来思想文化开始传入中国(佛教) 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 史学、文学、雕塑和绘画成就突出。,经济上: 封建经济初步发展; 秦朝实现国家统一,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但暴虐统治又破坏了生产力发展。 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结合较紧密。 对外贸易频繁,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基本线索,一、秦的统治,二、汉政治经济制度,三、民族关系,五、秦汉文化,四、对外关系,一、秦朝的统治,、秦朝的统一,、统一的条件,、统一的过程,、秦朝的疆域,、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见教材),、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作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含义、特点、核心、产生的原因、存在的矛盾、作用、发展趋势和演变过程,、秦末农民战争和秦朝的灭亡(公元前年), 秦朝对后世的影响,秦统一的条件,1、经济因素:,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联系加强,2、政治因素:,A、战国时废分封,行县制政治基础,B、民族间的联系加强,C、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D、长期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3、核心力量:,A、秦国商鞅变法比较彻底,国富兵强,B、秦国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强大,4、领导者素质:赢政的雄才大略及采取的正确策略,、灭六国(年年),秦统一的过程,、统一越族地区,设郡县,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北击匈奴,取得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的目的和作用,目的:军事运输。作用:联系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便利了中原和岭南的经济文化交流。,秦修筑长城的目的、规模和作用,目的:抵御匈奴南下进扰,巩固北部边防,规模:东起临洮、西到辽东。,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游牧民族骑兵的进攻,保障了中原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消极作用:人为地阻隔了农牧文化的交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族融合;增加了人民的赋税、徭役负担。,南海,陇西,大海,咸阳,灵渠,临洮,辽东,三郡,河套地区,人口多万,秦朝的疆域,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和作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目的】,巩固封建统治,确立皇权至高无上,【含义】、 【核心】、【进步作用和消极影响】 (见材料),【发展趋势】,、秦(形成):中央皇权至上、地方郡县制,、汉(巩固):平定七国之乱、武帝集权,、唐(完善):三省六部制,、宋(加强):中央集权强化,中央二府三司,收地方政权、兵权和财权,、明清(强化):废丞相、设内阁、厂卫、军机处,、元朝(新发展):中书省一省制,、战国(萌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一是改革中央机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二是改革地方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特别是边疆的控制;三是加强对人民思想的控制。,【演变过程】,、1912年(消亡):清朝灭亡,【产生的原因】,1、经济上: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根本原因),2、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3、思想上:法家“集权”理论的影响。,3、历史意义: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迫使汉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为汉初“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革命首创精神为后世树立了榜样。,1、根本原因:秦施暴政,激化阶级矛盾徭役、兵役繁重 刑罚严酷 赋税十分沉重 土地兼并严重,2、秦末农民战争 领袖:陈胜、吴广(前209年) 刘邦、项羽 主要经过:大泽乡起义(前209年),提出口号。张楚政权建立。刘邦率军攻至成阳,秦朝灭亡(前207年)。,(三)、秦末农民战争, 秦朝对后世的影响,.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创皇帝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颁布秦律。,.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筑长城,开凿灵渠,.秦因暴政而亡为后世提供教训,.(01广东)封建王朝在珠江流域设置行政机构进行管理始于A秦朝B西汉C.东汉D东晋 (01上海)堪称当时世界之最,却加速民不聊生、王朝倾覆的宏大工程,除隋朝的大运河外,最为典型的是 A 都江堰 B 秦长城 C 唐长安 D 明皇宫 秦朝疆域南部的“南海”约相当于今天的A南海海域 B南沙群岛C广西一带 D广东地区4(04全国三)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直接原因是 A儒生攻击郡县制,非议秦始皇 B儒生主张“非攻”,反对兼并战争 C秦的暴政与儒家仁政思想相抵触 D儒家的仁爱主张不利于秦始皇横征暴敛5(2007 广东卷单科)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 6(04全国)下列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迫使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B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 C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战争 D推翻了秦始皇的统治 7(2006年上海)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群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这句话指的是 A推行分封制 B设立郡县制 C废除郡县制 D废除行省制,C,D,B,二、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1、特点:“汉承秦制”、又有所损益变化,2、表现,A、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废除秦朝严刑苛法,B、监察制:承袭秦朝的监察制度,实行刺史制度,C、行政区划:承袭秦朝的郡县制,改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E、社会管理和赋税制度:承袭秦朝的田租、徭役、兵役制,发展为编户齐民制度,D、选官制度:秦朝已有选官制,两汉实行察举制、皇帝征召,原因:,因刘邦等认为秦亡原因是缺少封国的帮助,为巩固统治,故在铲除异姓王后大封同姓王。,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1. “推恩令”分割王国的封地,2. “附益法” 限制诸侯王的活动,两汉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察举制,1、目的,为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和扩大统治基础),2、察举制的演变,(1)西汉,选拔标准:,才能,品德,选拔途径:,B.征召,A.察举,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作用:,为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奠定基础,重孝廉,乡举里选,声望影响逐渐被官僚家族控制,人才在地方声望,门第望族,东汉是豪强地主掌权察举必然被豪强控制,累世公卿世家地主形成,(2)东汉,1)该壁画反映了怎样的一种历史现象?其成因是什么?,现象:汉代被举荐的人成为举荐人的门生、故吏,他们以君臣、父子之礼对待举荐人,并彼此勾结,形成了一个个官僚集团。,成因:由于察举标准笼统,缺乏严密的考核,被举荐者多为私人的门生、故吏,他们一旦为官,就成为举荐人的属吏,彼此结合,从而形成了官僚集团。,2)该壁画反映的是怎样的一种制度?这一制度始于何时?你如何评价这一制度?,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察举制。始于西汉。,它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但到东汉中后期,导致了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形成并发展起来。,3)我们今天在选拔人才和任用人才上应该如何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要破格提拔和重用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 反对任人唯亲,提倡任人唯贤; 要建立健全相应的选任人才的监督机制。,编户齐民制,、目的:,控制人口,剥削农民,以加强封建统治,、内容:,1)将平民百姓(自耕农、佣工、雇农等)编入政府户籍; 2)编户齐民具有独立身份; 3)依据财产多少承担义务;,、农民负担,1)田租(即土地税),按亩交纳; 2)人口税(即人头税,包括算赋和口赋,按人头交纳) 3)徭役(或纳更赋以代役,更赋也是按人头交纳) 4)兵役 因田租较轻,人口税和更赋较重,故汉代赋税的交纳标准是以人丁为主的,、特点,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1(02苏粤)下列各项,属于人头税的是 算赋 口赋 调 租 A B C D 2(02苏粤)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文中“上”指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3(04江苏)下列政治举措中,不属于汉武帝时代的是 A实行刺史制度 B设置西域都护 C实行察举制 D颁布“推恩令” 4(2006年天津卷)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B.颁布“推恩令” 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D.颁布“附益之法” 5(2007宁夏文综)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 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 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A,D,A,A,三、秦汉的民族关系,、匈奴的兴衰及与匈奴的关系,、与西域的关系,、与西南夷和百越的关系,、两汉主要民族分布,两汉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特点、影响,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关系的几个基本原则,正确认识民族关系的主流和支流,主流 和平友好、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支流 存在矛盾和斗争,正确看待民族矛盾和斗争,民族融合的一种特殊形式,矛盾斗争有正义非正义之分但不存在侵略与反侵略之别,破除大汉族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观,1(2007上海历史)一位历史研究者想要编写昭君出塞一书,涉及长安民俗生活的情景,他可以利用的素材是 A吃葡萄、喝肉羹 B盖棉被、穿绸衣 C放鞭炮、听说书 D抽卷烟、烤甘薯 2(2007全国文综二)图5(汉归义羌长)是西汉政府授予边疆民族首领的铜质官印的印文,该印出土于新疆沙雅什格提遗址。这印证了当时这一地区 A与西汉王朝结盟 B为西汉王朝的附属国 C正式归属西汉王朝 D是西汉王朝的封国 3(05全国一)考古出土的一方汉印“滇王之印”的印文。该印是 A刘邦所封异姓诸侯王的王印 B汉朝赐予百越首领的印信 C汉朝管理今昆明地区的实物证据 D汉朝封夜郎侯为王时所赐印信 4(04全国四)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南下与汉人杂居发生在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晋 5(04广西)秦汉之际北方游牧民族中势力最强大的是 A.匈奴 B.鲜卑 C.突厥 D.乌桓,A,C,C,C,A,6(05全国三)材料一:汉书记载:祁连山“在张掖、酒泉二界上,有松柏五木,是水草,冬温夏凉,直畜牧。”匈奴歇谣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繁殖)”。 材料二:三国魏初年,仓慈任敦煌太守,“旧大旋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慈皆随口割赋(按人口分割土地给贫民耕种)”。 材料三:对来到敦煌的西域各族人,仓慈“皆劳(慰劳)之”,对想赴洛阳者,“为封(签发)过所(通行证)”,对在敦煌进行贸易者,由官方主持结价、交易,并“使吏民护送道路”;禁止当地豪族强买强卖。 回答:(1)材料一中所说的“亡我祁连山”是由于什么具体历史事件导致的?(6分),答:汉(武帝)派霍去病击匈奴,匈奴退出河西走廊。,(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两汉时期河西走廊社会经济的主要变化(6分),答:由畜牧业转为农耕,土地兼并现象严重。,(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仓慈的做法起到了什么作用?(8分),答:促进通商,保证丝绸之路畅通,有利于西域各族与内地的友好交流。,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与民族关系略图,扶余,西南夷,匈奴,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