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功能与艺术它们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我认为人与自然、建筑从来就是不可分的。尤其在中国,由于国土辽阔,各地自然环境很不相同,在过去经济不发达的时候,人对自然环境是无法选择的,人们只能凭自身的努力改造它,创造自己的生存条件。”8月6日,在北京举办的“亚洲文化与建筑国际论坛”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楼庆西从文化传统和建筑风格的角度描 述了建筑内涵及发展远景。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传统建筑研究泰斗楼庆西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建筑历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早年任梁思成先生的助手,是中国营造学社的成员,深得梁先生的学术真谛。 楼庆西说,中国古代乡村跟自然山水的关系非常密切,人们讲究水口的经营,进水口畅通,出水口封闭,财源才能滚滚而来。获得世界文化遗产之称的红村,以水土著名,把水穿过每家每户,甚至于庭院里的堂屋之前;贵州侗族村口的廊桥,既是交通要道,可以做买卖,又可以进水;还有浙江的风水塔,这种标志性的建筑只有象征意义,并不能使村子多出一些房子,但是在村口变成一个标志性的符号。它们都是在大的环境里创造了一个美丽的景观。 山西的窑洞,农村的四合院,尽管是合院式,但是和城市的四合院有什么不一样呢?他是在大自然的环境里,出门种地,抬头见山,所以它的四合院都是跟四周的环境紧密相连的,组成一个和谐的环境。就在浙江我们调查,他的院落是开敞的,前面没有厢房,完全融合在大自然中。贵州吊角楼,楼底下是悬空的,周围全是山和水,一片青绿;傣族的房屋也是融合在四周的绿化之中;还有天山脚下的山包,叫作毡包 那么寺庙,城市也有合院式的,但是农村不一样,农村寺庙大量的不是合院式的,也是跟自然完全和谐的在一起,里面有院子,外面有走廊,有亭子。 我认为乡土建筑的特点是采用当地的材料,运用当地的传统材料,建筑适合当地环境的建筑,做到功能与环境的高度统一。譬如,乡村用石头修的桥,这种自然美,不仅表现在石头上,而且表现在不同的建筑上,梁是我们水平结构很重要的构建,工匠把两边稍微的尖一些,形成圆的,我们叫“月”,有“大月亮”,有“小月亮”,这既省工,又美观。我们注意,工匠在加工过程中是没有图纸的,图在他们的心里,在他们的手上,这就是他的生命力。 功能与艺术的统一不仅表现在乡土建筑上,同时也表现在乡土环境,村民的用具、服饰、生产等方方面面。这是门神,整个很热闹。这是广东的一家住宅,外面是对联,门神,打开里面的正房门还是有吉字,门上有八卦、照妖镜。 总之,这种功能与艺术的统一,可以说表现在村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从当前的世界遗产的标准看,他们既包括有自然的遗产,又有文化的遗产,更包括非物质文化的遗产,都应该受到全人类的保护。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必然会有变化,但是这种记忆会部分甚至全部遗失,但是广大百姓会在生产生活中寻求美,人与建筑、自然环境的和谐也始终是我们人类所追求的。浅析城市建筑发展与城市环境的关系 陈晓雷(杭州房产企业公司) 中国是世界上产生城市最早的国家,城市的历史有其一脉相承的完整性和固定性。建筑是城市的具象表现。因此,在城市的发展上,亦有一定的共通性和特性。城市作为人类生活居住的载体,是人类繁衍发展的历史见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客观表现,城市建筑就是这个客观存在的真实表现。 一、中国城市建筑的发展及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城市环境和建筑设计,表达出极为强烈的政治意象。最初的城市随着奴隶制的产生而形成,所谓“城”就是防御的墙垣;“市”即贸易集市。其形式是“三里之城,七里之廓”。奴隶主居住于中央。到了封建社会,为了表现帝制的权威性,随着各朝代的产生而出现的城市,它们的布局皆以宫室为主体,将之置于城市的主轴线上,而周边再辅以官署和生活生产有关的建筑及城垣、壕沟等防御设施。其他各地地方行政中心的省府、州、县城也都按着行政等级,有一定的布局原则。虽然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有一定的格式,然而却也有不少的城市规划,创造了因地制宜的布局方式。四方的城市里用笔直宽阔的街道纵横分割人们居住的里坊,而里坊是由许多三合院或四合院这种建筑形式组成。中国古代的城市中没有西方所谓的开放空间,因为在三合院或四合院中已经包含了庭、院等类似小型广场的户外空间。而这也与中国古代的政治和宗亲、家族的组织关系有关联,不象西方需要民主开放性格的广场空间来作为意见和政令直接诉诸群众的场所,只要在小范围内由君主或家长决定就可以。城市中的开放空间和绿化大部份就由园林为主,且以私人园林为多;而其余绿化就是由道路两边的植树来构成。 中国古代的建筑以宫殿最为华丽,简单的说其实就是以三部分组成:台基,柱身,屋顶。不同的屋顶形式,不同的开间尺寸,不同的柱高,反映不同的政治地位和权力。以政治行政建筑物为中心,周围环绕分隔均匀的民居和生活环境,这样的城市是古代规划设计成功的典范。建筑在城市的分隔和布局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输入,西方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方式逐步影响了中国古有的建筑形式。砖块水泥替代了木制构件,砖混结构替代了木架泥墙和干阑。建筑的高度也有了变化,城市建筑的整体布局不再是城市中心建筑高,四周建筑低,而是变幻着,跳跃着建筑的高度。虽然外来的建筑给这个古老的大地带来一点新奇,不同的建筑风格混杂于中国式的建筑之中,西方的各种类型建筑的尖屋顶开始出现在城市的古老的坡度平缓的大屋顶之中,而它往往成了城市建筑中新的亮点和标志,但是它正在逐步改变原有的城市建筑的布局,就象西方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古老的思想一样,改变了城市的环境和布局,使原先整体的城市建筑开始出现不同的风格,并且中国的建筑风格开始与外国的融合,出现了许多中西式和西式建筑,它们的出现给古老的城市和建筑的带来了一点新的变化,但是,优秀的民族传统建筑才是中国建筑的精粹和灵魂。 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进入城市的大规模建设时期,人口也大幅度增长。城市不能满足人们居住、生活的需要,于是城市建设者们必须将城市建设的速度加快以赶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在有限的城市空间进行“改造”,拆除古老低矮的建筑,建造起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的高楼大厦。由于没有科学、完善的城市设计和旧城保护意识,使得每造一处建筑或改建道路都会在建成后发现不满意或错误的地方。城市建设中出现了许多败笔,改革开放20年以来以旧城改造名义进行的古建筑的拆除超过过去100年的破坏,这样的行为已经被公认为建设者最短见的城市行为。城市中心的建筑都统一外形和立面装饰,作为商业用途,城市与城市之间没有了各自的特点,趋向一致,而城市的发展方向却趋向不明。在城市建设中盲目的攀比建筑物的高度,往往将最高的建筑物定为城市的标志。由于高大建筑物充斥城市,改变了原来城市的环境,道路被建筑挤压而变窄,塞车现象比比皆是,汽车排出的废气污染城市环境;大型建筑施工时产生的粉尘弥漫城市天空,使蓝天变的灰蒙蒙;配合大型建筑所建绿地和广场急功近利少种树多种草,使城市产生温室效应,城市温度逐年上升,“火炉”城市不断增加,北方城市比南方城市热的现象已经不是特殊现象。历史悠久的风景旅游城市正在失去古老的城市风貌和建筑风格,以最快的速度,用几千年的城市历史去换取西方几百年的城市历史;用园林、小院去换取高楼大厦;用青瓦粉墙去换取钢筋混凝土;用徐徐轻风去换取热浪滚滚 城市中古老的有价值的建筑是一个城市历史的见证,是一个城市文化艺术的展现,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和人文财富,是应该保护、保留和整治的。盲目的建设和拆除只会给城市带来巨大的损失,城市环境和城市规划被极大的破坏,使城市失去原来的风貌,变成钢筋水泥的丛林。出现了“千城一面”的普遍现象。在传统特色逐渐消失和自然环境日益受损的现状面前,人们呼唤:城市特色,生态环境。 二、城市建筑的合理规划与城市环境的保护 城市建设是一个艺术的创造过程,尤其是在象杭州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城建规划和城市设计。 一个城市之所以能成为历史文化名城是因为它具有其他城市所没有的特殊的方面,基本条件应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现状格局和面貌应保存着历史特色,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某一处建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某一个园林的古老传说;甚至是某一棵树的树龄和植树人;处处都体现了其历史文化的底蕴和中华文明的璀璨。盲目的规划建设必将对城市产生致命的破坏,在若干年以后,历史文化的气息将荡然无存,替代它的将是毫无生气的现代建筑和恶劣的环境。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应分层次。历史文化名城都有其特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两者的有机结合是城市的主要特点,只有在城市建设中重视和肯定其自然和人文的历史作用,在城市规划中以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为中心,以保护和开发为前提,进行规划建设,这样的规划建设才能起到保护和开发的双重目的。 首先就是历史文化名城的环境风貌的保护。在新建和改建建筑物时,处理好与周围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的高度、体量、色彩等的规划环境技术指标要求,很好的与过去的建筑环境融合在一起,既具有历史环境的延伸,又具有现代环境的发展,那么在建筑所创造的环境纷围中将是统一和谐的最好表现。其次是处理好人文景观的问题,在规划建设中,历史文化名城的每一个具有历史价值的遗迹、文物古迹和具有文化传统的地段都必须有相应的历史延伸建筑与其相互呼应,以其历史文化为背景、为中心的开发建设,在保护和利用的基础上,扩大其历史文化的影响,用过去的历史文化和人物背景来教育今人,发挥其重要历史教育的作用。 在规划建设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主要沿着经济学方向,以区域开发、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优化、物资供需平衡等作为基本内容;社会学方向,以社会发展、社会分配、利益均衡等作为基本内容;生态学方向,以生态平衡、自然保护、资源环境的永续作用等作为基本内容。生态环境问题、山水城市问题更应该是生态环境城市;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问题和城市支柱产业问题,都要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之中。既要造福当代人,营造一个形象优美,环境舒适,宜人居住的城市;又要留给后人一个美好的,可以持续发展的空间。 三、生态城市是城市建设的追求目标和最终目的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在上个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研究过程中提出的。所谓生态城市是国际公认的远远超越环境保护概念和层次的城市发展进化的最高境界,是代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高阶段,是由传统的消极的环境保护向积极的生态建设的战略性转变。 现在,国外的一些先进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发展和探索生态城市的建设,将“田园城市”、“理想生态人居”的先进理念放到建设生态城市中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可借鉴的经验。 生态城市的概念并不局限性城市的生态建设和保护,而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结合、社会的稳步发展进步、经济的快速运行增长、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生态城市的建设首先是以城市的文化为中心,将城市建筑和城市环境景观自然、合理的组合在一起,并不是僵硬的将城市建筑放在城市的环境之中,以所谓的生态绿化来点缀;生态城市的地域并不局限于城市区划,也包含了城市周边的区域和周边城市,是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就将生态城市的概念逐步扩大,以至于将来把生态城市发展成为生态区域直至生态国家。生态城市的环境需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人类活动和城市建设所产生的各种污染和废弃物对环境的损害。生态城市的建设既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更要保证增长的质量;要求建设者和城市居民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价值观人口素质、生活质量和健康情况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想适应。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个逐步渐进,较长发展的过程。在城市建设中,首先要确立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保护城市原有的历史文化古迹,合理规划城市的发展,将城市的新建建筑与城市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和谐、自然的完美结合,把城市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社会高度民主文明、资源合理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环境优美宜人、人与自然和谐的具有世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