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建筑学高层商务办公楼设计高层建筑概述真正进入普通人生活的实用性的高层建筑,是19世纪工业革命之后才开始出现的。随着钢铁和电梯在建筑中得以广泛地应用,现代高层建筑很快便在世界各地发展起来,建筑高层一再地被刷新。19世纪末美国纽约“胜佳公司办公大楼”(Singet Tower)以205m的高度,成为第一座在高楼上超过胡夫金字塔和乌尔姆教堂塔楼的世界上最高的建筑。1930年建成的“克莱斯勒大厦”(Chrysler Building,77层,319m)突破了300m。仅一年之后,“帝国大厦”(Empire State Building,102层)就以381m的高度夺得“世界最高建筑”的称号,并将之保持了30年之久。由于经济、技术和文化等方面的原因,美国高层建筑的建设很快便超过了欧洲,成为现代高层建筑的发源地和高度记录的长期保持者,但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伴随着亚洲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亚洲东部地区开始出现了高层建筑兴建热潮,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马来西亚等地的高层建筑建设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从20世纪60年代末至今,陆续建成超过200m、300m、400m的超高层建筑数十幢,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上千幢。东京、大阪、新加坡、香港、上海、深圳等地高楼林立,一派高层高密度的现代化大都市景象。继马来西亚吉隆坡的佩重纳斯大楼(或称石油大厦,Petronas Towers,1998,88层),以452m的高度超过了美国的西尔斯大厦(Seaes Tower,1974,109层,442m)之后,台湾的“台北国际101金融大楼”(Taipei101,2004,101层)又以508m的高度突破了500m,成为当今世界上最高的建筑,而亚洲环太平洋地区,也被认为是继北美之后的又一个高层建筑集中之地。01办公楼演变为高层国外办公楼向高层发展成为一种趋势。近代高层办公建筑始于19世纪,资本主义在产业革命后,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较快。钢铁及钢筋混凝土在建筑上的应用,给建筑结构方式和建筑造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1877年的电话问世,改变了人们必须面对面的谈话方式;电灯的发明使得办公楼从自然采光向人工采光创造了条件,使办公楼的谨慎在不受自然采光的限制;1870年在高层建筑中首次使用电梯,电梯的应用为办公楼向空中发展提供了条件。这些都是办公楼向高层发展的物质基础。办公建筑向高层发展还有其社会原因: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使城市用地十分紧张;许多办公楼健在城市中心的繁华地带;在有限的昂贵徒弟上需要容纳大量的办公活动场所;功能相同的办公室的叠加,可以集中的使用各种先进的设备;楼房的业主把建筑当做炫耀实力的手段。这些都促使办公楼向高层发展。当今世界上最高的30余栋建筑基本上都是办公建筑或综合性办公建筑。08高层建筑的群体空间组合日本之所以从一开始就很重视高层建筑的群体开发,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日本在20世纪五、六十年达一直信守现代主义的“功能区划”原则和美国超高层建筑设计的经验,希望尽快地集中财力物力从城市景观上创造出一个新形象。二是日本的建筑法规也促使高层建筑成片地开发建设,日本的建筑法规实行的是“特定街区制度”、高容积率、高强度的开发建设项目都被指定在某些特定的区域之内,其他的地方由于高度限制是不能随便乱建高层建筑的,除了这两个直接原因之外,日本还是个集体意识极强的国家,这种根植于日本民族的传统“集体观念”或许也对高层建筑的集群建设也有着潜在的影响。但是不论怎样,从整体上看,日本式非常重视高层建筑群体的开发和建设的,而且在设计上也是比较强调群体空间的造型效果和整体的城市轮廓天际线。 正是由于非常重视群体的空间效果,所以日本的高层建筑相对来说,单体造型就显得有些呆板。尽管近些年来高层建筑的设计也开始比较注意造型效果,但是总的看来,日本的高层建筑的造型还是比较简洁,立面上强调细部的精美,空间上注重整体的结构形式和周围的环境。群体之间不论其建造年代和建筑风格是否一致,都能够很好地和平共处、相互协调,这也是日本高层建筑的重要特色之一。03公共空间的创造 高层建筑中最有魅力的部分是公共空间。公共空间多设在高层建筑的下部,一定规模以上的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的底部和地下,除了公共活动空间之外,还常常布置有商业、餐饮业和娱乐设施。20世纪70年代时,日本超高层大楼的地下就已经结合商业附设开放的下沉式广场,使地下空间与地面贯通。如东京新宿的三井大厦,住友大厦和池袋的阳光大厦等,就都设有下沉式的休闲广场,将挺远路滑,喷泉叠水引入地下层,在喧闹的市中心形成了一个相对安静的休闲场所。但是,这种公共活动空间都是独立的,与城市环境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实际上,在公共空间的组织设计方面,日本较美国和加拿大起步晚了一些,而且早期建设的超高层大楼多独立性很强,楼群之间互不连通。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的高层建造设计才开始真正重视公共空间的组织创造及其与城市空间环境的关系。至20世纪90年代时更全面地将城市空间和城市交通引进了高层建筑的内部。高层建筑的周围环境和底部空间的设计不仅更加丰富,而且与城市交通系统也有机地连接了恰里,高层建筑的底部空间也开始成为设计的重点。地铁、高架轻轨铁路、地下停车场等,通过地下河空中的连接通道,与高层建筑的底部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立体化的高层区域交通网络,这一些已经成为当今高层建筑对外交通流线组织设计的发展趋势。22 日本大阪梅田的地下城即与高层建筑公共空间紧密连接,东京天王洲则利用高架天桥将高层建筑群和高架磁悬浮列车连接起来。这种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组织城市空间和城市交通的方法,不但缓解了高层区域交通的压力,提高了人车分流问题,而且也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空间环境的质量,给城市中心区注入了新的活力。 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中公共空间的创造的另一种手法就是附建大中庭。大中庭虽然源自商业建筑,但是近些年来已经演变成为一种十分流行的设计手法,它既有组织空间流线的作用,同时又是人们休闲,交流的活动场所,为人们提供了一处不受气候条件影响的舒适的空间环境。大中庭内部多设有自动扶梯、玻璃电梯、纵横交错的架空天桥以及复杂的绿化和叠水等等。与美国强调商业性和人的活动不同,日本的中庭更加注重形式和空间效果。20世纪80年代设计的大中庭四周多为建筑所环绕,是建筑自身附属的空间,如“新日矿大厦”(1988年建成,日本设计),“新宿NS大楼”(1982年建成,日本设计)等等。而20世纪90年代的中庭则多偏置于一侧,空间更大,玻璃面积也更大,室内阳光更加明媚,是服务于城市的公共活动场所。如新宿“Park Tower”(1994年建成,丹下健三)、“JT大厦”(1995年建成,日建设计)等等。东京新宿的NS大楼的中庭高达130m,号称高度世界第一,而横滨“皇后广场”(1997年建成,日建设计)的大中庭,占地面积竟达三千多平方米,规模亦堪称世界第一。06空间构成模式的变化 高层建筑的空间构成模式有多种方式。在高层办公和高层旅馆等建筑类型当中,最常见的是中央核心简式的布局方式。这种布局方式具有使用空间开敞明亮、交通便捷、设备布置集中和有利于结构抗震等优点,质以一直十分盛行。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日本的高程建筑的平面组织形态开始发生变化。从近年竣工的高层建筑来看,大型高程建筑和超高层建筑的核心简有“分散化”的趋势,而小型高层建筑的核心筒,则有与使用空间完全封开的“分离化”趋势。 核心筒的分散化,主要是由智能化管理和电信设备的不断增加所引起的。为了能够从建筑上满足机电设备和网络布线系统经常变动的缘故,分之多处设备用房。以及将管道并分散在几处布置的平面住址形式,可能会对其使用更加有力。而从建筑角度来讲,这种变化给建筑空间的组织和立面造型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而且,20世纪80 年代以后,在建筑空间上的处理上,还出现了以共享空间代替中央核心筒的布局手法,如“伊藤忠商事东京本社大楼”(1981年建成,日本建设)。“NTT幕张大楼”,“P&G日本本部大楼”等等。 所谓的小型高层建筑是指那些用地十分狭窄的 非常瘦高的高层建筑。也有人将他们称作“铅笔杆”似的建筑,这种日本所持有的高层建筑,为了争取更为开放的使用空间,近年来多在结构布局上下功夫,用四根出大的柱子支撑整座建筑,交通核和设备用房,管道并等都拉出来独立布置。大阪的KEYENCE公司本部及研究所(1994年建成,日建设计)。东京的“安东锦町大厦”(1993年建成,鹿岛建设)等就是这方面的代表性实例。此外 ,日本的高层住宅的空间构成模式也很有特色,一般板式的高层住宅多采用长外廊的形式,而塔式的超高层住宅则多采用“回”字形平面布局。超高层塔式住宅的中央多为开敞的中庭。中庭四周环以走廊,走廊的外侧才是一户户的住宅。这种布置形式可以增大建筑的进深,改善建筑的长细比,使塔楼不至于过瘦,有利于结构抗争,但是,沿着中庭四周布置住宅,也会带来朝向,通风和视觉干扰等问题。05建筑造型特征人们都把高层建筑当作城市空间的表征,多注重其高大的体型和象征性的作用。日本也不例外,也同样追求其造型形象和立面效果,但是如前所述,日本建筑采取的是先技术后艺术的发展模式,且哎建筑处理上更加强调的是群体空间组织,而对于高层建筑的立面造型,相对来说处理得都比较简洁。早期的高层建筑多沿用美国式的处理手法。利用钢或混凝土结构框架来表现建筑,突出框架和玻璃,像前川国男设计的“东京海上大厦本馆”(1974年建成)。日建设计的“Palace Side Building”(1966年建成)就是这种密斯和沙里文式的造型、20世纪70年代,由于核心筒的变化,搞成建筑的造型设计开始出现一种强调抽象性的墙面与积木式的体块效果的设计手法,如“三和银行东京大厦”(1973年建成,日建设计),“大正海上本部大楼”(1985年建成,日式建筑)等等。这种处理手法突出雕塑感和空间块面效果,虽然仍然属于国际式的范畴,但是却很有日本特色,有别于美国的高层建筑。 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性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影响到了日本的高层建筑,玻璃幕墙和铝板得到了大量地应用,高层建筑摆脱了现代主义的长期困扰,不再强调建筑的外观一定要与结构相结合,开始追求形式和文化特征,并在里面处理上试图将现代技术与历史风格和城市文脉联系起来。采用铝板装修的东京“赤坂王子饭店”(1983年建成,丹下健三),应用镜面玻璃幕墙的大阪的“梅田中心大楼”(1987年建成,竹中工务店)和采取引用历史手法飞横滨的“日本火宅大厦”(1988建成,日建设计,)等等就是这一时期不同建筑风格的代表性实例。 20世纪90年代日本搞成建筑的设计重点,已经明显地趋向于侧重细部的处理和追求表现技术,原广司设计的“新梅田城”(1994年建成)和“中野坂上计划”(1995年建成,住宅。都市整备公团等)就是这方面的代表。这一时期还实现了超高层建筑的空中连接,进一步拓展了高层建筑的表现空间,如“圣 路加花园”(1994年建成,日建设计,东急设计)、“新梅田城”“横滨皇院广场”(1997年建成,日建设计,三菱地所)等等。新世纪之交,日本的高层建筑又开始追求透明玻璃幕墙所持有的透明感和轻盈感。2000年9月建成的竹中工务店设计的东京SANKEI大楼就给人以通体透明的时代感觉。总之,日本的高层建筑造型简洁,施工精细,风格典雅,较少采用传统的三段式立面处理方法,在信息社会即将到来的时候高技术信息化和综合化开始对高层建筑的空间处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技术上的创新,亦会毫无例外的反映在立面设计和检出的立体造型上。有节能需要而采用的主动式或被动式的遮阳设施,是建筑立面的细部更加丰富。新型材料结构和构造做法,也会是高层大楼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让你们正在努力的讲技术的影响与高层建筑的、构型和人们的审美意象结合在一起,去创造新时代的日本高层建筑风格。08办公楼的功能构成: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