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案例 1.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 曾指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 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 读教学第一是读, 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可见当前以读为本的教学的重要性。 读的形式多种多样,默读、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等。本节课,将在创设情境 中突出引读的功效。引读,即导读,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致力于导,学生循 导学读。同时,教学设计以爱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多读、 多想、多体会, 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体会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教学中重朗 读、重感悟、重情感、重创新。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 统一。 2.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跨跃海峡的生命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人间真 情”专题栏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 了严重的白血病, 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 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 架起了一 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 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 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二是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有关爱的主题在前几册的教学中均有涉及,本册教材再次安排人间真情的专题, 是为了继续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纯真感情,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才 会更有意义。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一个是在杭州 医院病床上期待救命骨髓的病危的小钱;一个是台湾余震中的医院, 李博士正在 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教学时要使学生能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 语,通过体会重点词来感悟课文内容,同时在情感上有所触动。 学情分析 中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表现在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他们已经初步具 有初步的品词赏句和感悟文章情感的能力,本班学生也有良好的读书习惯, 也特 别喜欢朗读课文。 因此,要在课堂上创设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景,引导 学生读中感悟,读中理解。 四年级的第一学期, 学生对学习课文的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能够 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通过体会重点词来感悟课文内容,基本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找到难于理解的地方, 并提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 但是因年 龄较小,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对他们是难点。 前期学习情况: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进行交流;初读课文,学习课课文的生字 新词,理清了课文的层次,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式和手段 教法 1、创设情境法 2、体验教学法 3、引读指导法 学法 1、读写结合法 2、联系生活法 3、讨论交流法 3. 教学目标 ( 含重、难点 ) 要求结合教材与学生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 1、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 人着想的高贵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 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4.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2 课,齐读课题。 回忆:课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板书:杭州、台湾) 2、这座生命桥靠什么跨越茫茫的海峡呢?带着疑问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真实的故 事。 二、深入学习 (一)抓词句感悟 读读下面地文字,用心感受什么地方你感到辛酸难过了? “这个刚满 18 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 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他患的白血病很严重) 你了解白血病吗? (介绍:白血病又称“血癌”, 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血液病, 一般很难治愈,只有骨髓移植才有生的希望。) 目前,小钱的病严重到什么程度?(危在旦夕) “如果没有亲缘关系, 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 从这两个数字的对比中你体会出了什么?(希望渺茫) 带着你们的体会读一读。 (二)创情境研读 过渡: 在茫茫人海中, 找到这样的人谈何容易呀! 小钱是幸运的, 他找到了适合自己骨 髓移植的人, 这个人就是远在台湾的一位不知名的青年。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花 莲慈济医院,走近那位青年,去看看那感人的一幕幕 默读 36 自然段,画下使你感动的词句,然后写出自己的感受,并带着感受 读一读划到的部分。 1、 “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 还不清楚。”( 他的家人也在危险中,但他却无暇顾及) (1)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这样做的?(板书:在余震中) (2)你们了解地震吗?它给你什么感觉?(毁坏力强、 危及生命结合 5.12 说) (3)当时的台湾大地震也同样如此。(出示:台湾地震资料) (4)预设:如果你的家人遇到了危险,你会怎样做呢?(尽全力去帮助) (5)然而在剧烈的摇晃中,这位台湾青年却无心顾及家人,因为(齐读) “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6)创情境引读: a、可是年轻人,我实在不明白地震这样危险,难道你不担心自己的家人吗? (但有人更需要帮助)是呀,他心里想的是(指名读) b、年轻人,我还是有些不明白,小钱与你素不相识,你为何非要在这危急时刻 捐献骨髓呢?(如果18 岁的少年就失去了生命那太可惜了。) 所以他心里只想着(指名读) c、年轻人,我理解了你的做法,但在地震实在太危险了,你能不能等到安全之 后再捐献呢?(小钱的生命正受到威胁,救人刻不容缓) 所以他一心想着(齐读) 2、还有哪些让你感动? “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在这么危险的时刻,李博士没有跑,那么沉着的站在病床旁让我感动) (1)“沉着”是什么意思?(冷静,不慌张)青年呢?(静静地) (2)他们是在什么情况下如此的镇静呢?(在余震中) (3)想一想此时也许会发生什么情况? (出示:想象回答)(房倒屋塌,压在废墟中) (4)但是(齐读) (5)这么危险的环境,李博士和小钱为什么这样沉着、镇静呢?(出示:填空 题) (6)你觉得他们是个怎样的人?(小钱:勇敢,不顾个人安危;李博士:医德 高尚) (7)能用朗读表达出来吗?(再次创情景引读) a、又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手术台在剧烈地摇晃着,一些瓶瓶罐罐随之打碎在 地面上,而此时此刻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前,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 床上。 b、大地在余震中摇晃,人们惊慌失措,奔跑着、哭喊着,乱作一团,而此时此 刻(齐读) c、大地在余震中摇晃,钻进了防空洞的亲人不停地向外张望:我的儿子,我的 妻子,我的爸爸妈妈是否安全呢?而此时此刻(齐读) 3、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了,接下来 李博士做了什么呢? (出示:工作时间表) (1)李博士连续工作了多长时间?(板书:取、送、手术) (2)你有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为了救助小钱,李博士都顾不得休息,工作很 敬业) (3)手术成功了,小钱总算得救了,此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4、是呀,压在人们心头的那块石头总算落了地。(齐读7 自然段) 5、现在你对课题又有了什么新的理解。 这座生命桥难道仅仅是用生命铸成的吗?(板书:爱心、血脉亲情) 带着这样的体会再读一读吧。 (指名读配乐个别读) (三)进情境书写 1、现在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 说什么?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创意扩展,大胆想象) 2、是的,爱的力量跨越了时空,战胜了死神,创造了奇迹,也必将如同生命的 火种一样世代相传。 三、总结推荐 1、总结全文 2、课后阅读文章跨越海峡的生命救助活动圆满成功 板书设计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爱心 血脉亲情 台湾杭州 在余震中青年捐骨 髓小钱 李博士 取骨 髓送做手术 5.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读课文,填一填,理解“生命桥”的含义(课中) 1、小钱几经辗转,终于。 2、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 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 3、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 李博士终于。 4、经过两岸同胞的全力救助, 小钱终于。 5、,我终于。 2、小练笔(课后) 以小钱的名义给李博士写封感谢信, 表达你对李博士和那位青年的感激之情 及两岸骨肉的血脉亲 情。 _ 6.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创设情境的朗读。 语文新课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培养“具有独立阅读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的阅读习惯。 从实质上说, 阅读的过程是阅读主体通过特定的心智活动,在自己 的脑海中建立文本的言语与本然生活之间对应关系的过程。朗读是阅读的一种表 现形式之一,创设情境式朗读,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 生 的朗读能力,培养语感,获得“美”的体验,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 快乐的事情。创设情景,让读更有激情、让读更有魅力,让读真正地读到学生的 心灵深处, 达到“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的境界。 这样课堂上的“语文味”才会 芬芳宜人、幽香袭人。 本节课, 教师就一个主干的问题引领着学生反复地走了好几个来回,走进去, 跳出来;读进去,想开来。这样一唱三叹、一板三眼的课堂节奏、生命旋律、会 久久地回荡在每一个学生的心间。 2、读写结合的训练。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读与写甚有关系,读之得法,所知广博,眼光提高, 大有助于写作练习。”读中学写,以写促读,读写相辅,整体推进,对于提高学 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无疑可以产生良好的效应,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特别是片 段写作占用的时间短, 文字量小, 形式多样, 方法灵活 , 展现了语文教学的潜能。 因此,本节课捕捉到训练点后, 不仅帮助学生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还为教学活 动平添了一番意趣。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