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8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8页 / 共18页
第9页 / 共18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谈庄子“隐逸”思想摘要:庄子是战国时代有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以及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以其玄妙绝伦的文学风派,潇然自得的心态闻名于后世,庄子以自己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隐逸文化,并进一步促进了隐逸思想的成熟,同时,庄子的隐逸文化并不止是局限于文字上面,而是用自己的生命历程实践了自己的理论,对中国的隐逸文化传统以及整个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以研究庄子的“隐逸”思想为出发点,体现出道家“出世”的思想以及隐逸风潮对当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衍生论证了隐逸之风在当时发挥出了其对社会调节以及互补的重要作用,正是由于这样一种原因,隐逸文化才延续了将近千年之久。关键字:庄子时期;隐逸思想;文化理念2目 录摘要.1绪言.3一、什么是“隐逸”思想.3(一)庄子其人以及他的思想世界.4(二)齐物与逍遥4(1 ) “无为” 、 “不争”4(2 )虚己以游世.4二、庄子的“隐逸”思想.5(一)庄子之前的“隐逸”.5(二)庄子“隐逸”思想的形成5三、庄子“隐逸”思想的发展.6(一)当世人对庄子“隐逸”思想的看法与继承6(二) “隐逸”思想对后世的影响.7(三) “隐逸”思想衍生出的“隐士”思想.7(1 )隐士的定义、名称、及分类.8(2 )隐士的形象.8(3 )历来隐士在社会中的地位9(四)后世对其的评价9(1 )对其赞3同10(2 )对其批判.10四、 “隐逸”思想与中国文化11总结.11注释.12参考文献12绪言庄子的“逍遥游”中所道的“隐逸”思想是中国传统人士的出世隐逸人格的精神源头和理论基础,庄子所存在的历史环境是“隐逸”思想的根基,对先秦的隐者的思想加工改造之后形成。庄子的“隐逸”思想究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哲学论,是超脱于人心以上的一种理想境界, “逍遥游”中庄子所道出的那种怡然自得的心态其实可以解释成为这篇文章中的核心理念,是庄子在当时面对现实社会的残酷的时候所秉持的一种处世态度。庄子生于乱世,对自己身处的社会和自己的人生观都有着深刻而细微的洞察,并且对当时残酷的现实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一、 什么是“隐逸”思想所谓“隐逸” ,大体上而论可以解释成古代人思想上的一种为人处事的哲学思想,可以理解成为“出世” ,是逃离社会的一种心态,与“入世”这一观点是背道而驰的。在战国时代,人们道出的“学而优则仕” ,指的是读书人的唯一出路就是当官,但是“隐逸”思想却不是这样。 “隐逸”思想认为,有能力的人是可以去做官的,但是却不去做官,这都是因为仕途之路是凶险万分的,很多有能力去当官的人,受了“隐逸”思想的影响,在他们看来,只有避世而居才是最理想的生活方式。这就是“隐逸”思想。(一) 、庄子其人以及他的思想世界4庄子姓庄,名周,诏号“南华真人” ,是因他曾隐世于南华山上,故得此号。他生活在战国时期,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又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因此可以推测出庄子是和梁王、齐王、楚王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庄子其人心胸坦荡,洒脱自如,愤世嫉俗,曾对魏王说:“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此比干之见剖心,微也夫!”在庄周看来,社会混乱不堪,政治险恶,有志之士理想抱负不仅不能够得到实现,而且有可能招致杀生之祸,因此,他宁愿拒绝仕官,投身于山水之间,隐于世。正是由于对政治黑暗的清醒认识,庄子自觉地选择了隐居的生活,珍视个体的生命存在,对他以后的思想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1。关于庄子的思想,他在其著名的逍遥游中所传达出来的是一种尽量不受束缚,一种在自由的精神引领下处事的生活态度,庄子的文章很多都具有极强的想象力,从用字到文笔都有着非常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并且同时还会适用很多的寓言故事去讽刺当时那种残酷的社会现状,对后世的文学作品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庄子在描写自身的“隐逸”思想的时候,文笔变化多端,以其超乎于常人的思想和变化莫测的想象力构成了独特的、自有的思想世界。逍遥游的主旨是“天道无为” ,认为这世间万物的一切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认为人应该无为、无用以处事。 “道”是先天地而存在的,从“道未始有封”开始,就充满了主观的唯心主义色彩,庄子主张一切都是顺应天意的,想到了就要去做,不压抑自己,顺天道而为,自然而然地生活在这世间里。所以,不需要去规定什么,也不用去让人如何如何去做,要的只是摒弃人性中那充满伪善的一面。庄子的“隐逸”思想中,另一层的思想概念则是,个体精神全方位解放的一种境界,即无矛盾地生存于这个世界之中,但并不是说庄子认为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矛盾,只是强调主观上对矛盾思想的摆脱,提倡“无用” ,主张的是精神上的逍遥自在。(二) 、齐物与逍遥“齐物”与“逍遥”是庄子的两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境界。 “齐物”包含了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这三个观点,而“逍遥”包含的则是无己、无功、无名这三个观点。虽然从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 “齐物”和“逍遥”的内容有所不同,但是这两种思想境界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庄子的“齐物”认为,道是无处不在的,道是体现在世俗万物当中的,因此齐万物是5“齐物”的第一步。然而,齐万物仅仅是庄子“齐物”思想的最浅显的思想,庄子在齐万物的基础上挖掘出更深的道,即齐物我的思想。人在大千世界当中仅仅是沧海一粟,既是万物之一员但又不完全等同于人之外的万物。世俗的人啊,总认为自己是宇宙世界的中心,不断想要去征服自然, “以人灭天,以故灭命”,这种做法与想法已经违背了自然的法则与规律。人不过是借着不同的”原质”而形成的一个形体而已,与万物没有什么差别,这种规律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郭象在注解庄子齐物论时是这样论述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我既不能生物,物亦不能生我,则我自然矣” 。庄子在秋水中是这样陈述人与万物的关系:“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是的,人对于宇宙世界来说,就好比是蚂蚁的洞穴相比于大湖沼,细小的米粒相比于巨大的米仓,毛发末端相较于整个一匹骏马,因此,将我和物相比较没有任何的意义,我们不要一味地想去征服自然,而是要和自然和万物和谐地共处在这个世界上,这是庄子“齐物我”的现实意义的体现。进一步来说,对于人而言,生与死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物我关系,死将物我从理论到现实实现了齐一。庄子认为:“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 “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死亡是“落叶归根” ,回归到了物。人在世上活着,其实是人的精神灵气聚集,当其灵气散了,人就死了。我们不必为死亡所忧虑,死亡仅仅是“气”变化的一个阶段而已。所以,庄子的“齐万物”具有“齐万物” “齐物我” “齐生死”三个层面,并且是沿着该顺序是逐层递进的关系,只有人到达“齐生死”才算真的到达了齐物的境界 2。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到“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的,其实阐述的是一种摆脱追名逐利的精神束缚。 “无己”是说要超越自我,物我两忘,告诫我们要以客观万物世界为源,切勿将主观意识形态凌驾于万物之上;“无功”是指不要追名逐利,不要用各种手段来追求身外之物,即淡泊名利。庄子对阿谀奉承,巴结权贵嗤之以鼻,从寓言“曹人舔痔”就可看到庄子对权贵的蔑视以及视名利为粪土的大义精神;“无名”就是对自己的人格尊严十分珍视,并不在乎外在的名声 3。庄子提出这“三无”理论,是教导我们不要被“己” “功” “名”所羁绊,是一种人格修养的理论。后世很多人认为,庄子把“齐物”这一思想境界看得比“逍遥”还要重要一些,因为“齐物”是“逍遥”的基础,它们不一样但却又是具有同一性的, “齐物的过程也就是”逍遥“的过程,反之也是成立的。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齐物”虽重要,但是还是不能代替“逍遥”的。6(1) 、 “无为” 、 “不争”“为出无为,则无所谓为。争出不争,则无所谓争” ,简单一点来理解就是:无为不是争也不是不争,争与不争都是有为的,其名有为就是无为,有为的是知识和技巧,无为的是人的一种心灵境界。就如同树叶本静,风吹来却使其沙沙作响,而动出于静,则无所谓动,这时间万物的一切,生灭,成败,哀乐,万众变化,究其根本来说,也都是不变的,正如同庄子在刻意篇中说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味,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正所谓,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意思就是说,圣人什么事情都不做就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好,无所谓为之,什么都不去做,此为为之。(2) 、虚己以游世“虚己以游世”就是淡化个人的主体地位生存在这个社会之中,意思是,人如果能够以虚已的态度为人处事的话,谁还能伤害他呢。庄子深入探究心的作用,通过“虚已以游世”以实现“逍遥”的理想境界。其实,庄子对其当代生存的社会是深感不满的,这就直接导致了他改变自身的人生观以及世界观,一方面庄子想遨游于当世,另一方面庄子又非常渴望自己能够超然于现实之上而存在。所以说,庄子的“游世”不能理解成为是一种游目骋怀的心态,而是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批判之上的一种超然于理性的存在。庄子在其知北游中说过, “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死生有待邪?皆有所一体。 ”这正好体现出来了庄子“超脱”的心灵境界。二、 庄子的“隐逸”思想早在人类生存的太古时代, “隐逸”思想只有一个雏形。在那个时期,人人都享有着绝对的自由,人人都是平等的,都拥有着自身的尊严和人格,人和人之间都是和谐相处的,这是一种自然的生存状态。这样看来,在太古时代, “隐逸”思想是本不存在的,但是随着人类的生存状态进入到有社会的生存形态之后,产生了统治、王者和礼法,对人类有了强制性的权利和规范,使得太古时期之后,人类的绝对自由以及个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