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班主任工作 攻心为上孙子兵法说: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因此,我认为,班主任工作只可智取,不能硬攻。“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在班主任工作中适当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可有效地提升班主任的工作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神效。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班主任是学校领导实施教学、教育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指导者和促进者;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中各任课教师的纽带;班主任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桥梁太多的“光环”加在班主任头上。多重的角色定位让班主任肩负着太多的责任和期待,班主任的工作因此千头万绪,纷繁复杂班级纪律,要维护;班级清洁,要督促;班级经费,要收取保管;学生做操,要到场;学生纠纷,要调解;学生情绪不稳定,要及时与其沟通仿佛班级处处需要班主任 “操心”、“费心”;事事需要班主任“用心”、“小心”;时时需要班主任 “耐心”、“细心”。所以,班主任难免遇到“揪心”“窝心”的事。一不小心,还弄得个“伤透了心”。可我们就只有那一颗心,怎么办呢?这就需要巧妙地运用一些心理学知识,“放心”地做我们想做的事业。 一、爱“心”教育(一)自己人效应两人初次见面,少不了询问籍贯、职业之类的问题。你或许能认个老乡、校友什么的,与对方套套近乎,拉近心理距离,尽量让对方把你当作他的自己人。这样,这样让对方做点事、说点话就容易多了。实际上,你在不知不觉中应用了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自己人效应。作为老师,可以充分应用自己人效应,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考虑,使学生接受自己、喜欢自己,这是教育的第一步,也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要想成为“自己人”,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从语言上和角色上的转变。我们总爱说“我们班怎么怎么样”“大家怎么怎么样”的。那是不是从称呼上进行一个转变,变成“咱们怎么怎么样”,感觉这是在“家里”,咱们是“自家人”,那说起话来就方便多了,大家做起事来当然也就勤快多了。这可是帮“咱们”“自家人”做事呀!另外,还可以从角色上进行转变。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忘了你们的年纪,变个十足的孩子,加入到小孩的队伍里吧!你如果变成小孩,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遇到问题时,我会和学生说“这样的事,我也经历过,你可和我那时真像。”这样就缩小了和学生的距离,“我们可真像呀!”为什么“真像”?看来“咱们”真是一家人。很快地就把学生变为“自己人”,学生自然也很乐意听听同样经历的长者是如何处理这件事的。这样不就从被动变为主动了吗?那么何愁学生不喜欢你?又何愁学生不愿意听你的课?何愁不认真完成你布置的作业?何愁没有好成绩呢?实际上,这就是“互悦机制”的原理之所在也!(二)南风法则北风与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先刮起了凛冽的寒风,行人为了抵御寒冷,把大衣裹得严严实实。南风则徐徐使劲,使人暖意渐生,行人不知不觉地解开了纽扣,并脱掉了大衣,最终南风获胜。 “南风”法则也叫做“温暖”法则,它来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的这则寓言。它告诉我们:温暖胜于严寒。运用到管理实践中,南风法则要求管理者要尊重和关心下属,时刻以下属为本,多点“人情味” ,多注意解决下属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下属真正感受到管理者给予的温暖。这样,下属出于感激就会更加努力积极地为企业工作,维护企业利益。而这个法则运用到班主任工作中同样有效。 “南风效应” 给班主任工作的启示是:班主任教育学生要让学生感到温暖,如同春风一样把温暖吹拂在他们的心里,滋润他们的心田,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亲和心理,建立起对老师的认同感和信任感,从而能对教师袒露内心的困惑和小秘密。对学生因考虑欠佳而出现的错误行为,应尽量采取柔和的暗示的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逐渐认识并改正。粗暴训斥、当众讽刺、挖苦、漫骂学生,只会如北风那样,使学生越裹越紧,从而使师生关系恶化。当然这个“吹风法则” (我个人这么称呼它)运用时也是需要挺大的技巧的。这个“风”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吹的。一旦没有找好时机吹,就会让“被吹者”感到你是虚情假意,没有吹到的呢,又会感到你偏心。前者还好,大不了多“吹“几次,直到让他感受到你的真心为止,但后者就得不偿失了!在教育工作中,我就比较注意“吹风”时机和地点的选择。不当着同学的面把他叫出来,而是找些借口,比如让他帮助老师做些什么事,把他叫出来。(当然事后必须让孩子知道你是在维护他的面子)然后找些人多,但又不认识的地方进行谈话。我认为最好的地方就是操场:宽敞、明亮,空气又好。很容易找到谈话的切入口。二、匠“心” 教育(一)罗森塔尔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作了一个试验:他们到一所学校进行智能测验,将一份随意拟定的学生名单交给有关老师,说这些学生被鉴定为“新近开放的花朵” ,潜力很大,并嘱咐老师要“ 保密”。8 个月后,再次测验时出现了奇迹,凡当初被列入名单的学生,成绩提高很快,且性格开朗,求知欲强,善与人交往。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位王子,他爱上了一座少女雕像,在他的爱心召唤下,雕像活了,并结为夫妻。 )电影狮子王辛巴中的小狮子辛巴,在光明女神的帮助下,他从北斗星中看见了预言:辛巴将是森林之王。正是这个积极的心理暗示,使得以后的辛巴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不放弃,坚持到底,直至它真正成为了“森林之王” 。试想,如果当初辛巴没有看见这个预言,也许它也没有那么顽强的毅力。同样,教师的肯定能激发学生的内动力,产生良好的激励作用。试验中教师们对两位著名心理学家的话深信不疑,在施教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产生了积极的亲近感,格外关注名单上的学生。学生也受到鼓舞,觉得自己是特别棒的,自觉提高了奋斗目标。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就常常运用这一“心理暗示” ,阶段性地预测学生们可能取得的进步,有意识地泄露一些,让学生们时刻感受到老师们关注的目光,使他们增强自信,勇于表现,相互竞争,不断进取。我的班级是 12 班,刚入学许多学生和家长都难接受,总感觉:12 班,最后一个班级,是不是最差的呢?对于这种“消极的心理暗示” , 虽然明知是平均分班,但我还是有些恐慌,(六中这么几年来,总感觉上段要比下段好)怎么办?解释分班是没有用的。那么我就决定从老师下手,开始夸我们的任课老师:从个人魅力到事务能力,全方位地“包装” 。让学生从心里敬佩、喜欢老师,然后达到“爱屋及乌”的效果。事实证明,确实收效显著。(二)鲇鱼效应在学校班级管理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班级:任课教师都认为某个班级学生智力不错,很有潜力,班主任管理也很严格,但整个班级气氛沉闷,缺少活力,班级的学习及其他活动都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鲇鱼效应”无疑给了我们很重要的启示。据说,过去挪威人出海捕沙丁鱼,回到港口,往往鱼死满舱。后来聪明的渔民想出一个办法:在雨舱里放进几条鲇鱼,鲇鱼生性好动,四处乱游,而大量的沙丁鱼因见到几个“异己分子” ,便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增强肌体的活动量。这种利用鲇鱼以增大沙丁鱼活动频率、激发其活力的现象,称之为“鲇鱼效应” 。一个班级里面,有“安分”的学生,那样的学生对老师惟命是从;也有不太“安分”的学生,他们也尊重班主任、老师,但更有自己的个性和主张,作为班主任,对于安分的学生固然要喜欢,对于不太“安分”的学生则更要激发他们的“鲇鱼效应” ,使自己的班级有更多的活力和生机。笔者在班级管理中,充分运用这一效应,收到良好的效果。 “鲇鱼效应”在语文教学中也很好用。我班的孩子都很期待语文测验,因为他们发现每次他们都很有可能超过对手,当然也可能被对手超过。也是因为语文学科的主观性比较强的特质,给了我机会,让我在批改试卷时,有意地提高或降低一些小分。这就让许多同学都有拿最高分的机会,增强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当然我也非常享受这种“轮流坐庄”的感觉。三、费“心”教育(一)超限效应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感觉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于是他准备捐款;10 分钟过去了,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 10 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 2 元钱。而这种由于剌激过多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第一次挨批评时,学生的厌烦心理并不太大,但是在第二次,往往使厌烦度倍增。如果再来个第三次、第四次那么批评的累加效应就会更大,厌烦心理就会以几何级数增加,说不定因而演变成反抗心理,甚至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可见,我们教师对于批评不能过度超量。 为避免这种超限效应在批评中的出现,教师应该切记,“学生犯了一次错,只能批评一次。”千万不要对同一学生的同一件错事,重复同样的批评。如果一定要再次批评,应该换个角度进行批评。这样,学生也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一再被“穷迫不舍”,厌烦心理、反抗心理就会随之减低。对于学生的表扬也不能搞“廉价”,否则也将导致超限效应。有些教师认为,多批评不好,多表扬就好了。其实不然,这里也有个限度的问题。例如:某班有个差生听惯了批评,他对批评根本不当回事。但是新学期换了个班主任。这个进主任一开始对这个差生的某些“闪光点”作了表扬,起初这个差生很受感动,但是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差生发现,老师对自己的表扬越来越多,而且有许多是有意拔高的。他认为这是老师在哄自己,名义上表扬,实际上让我注意这些方面,这分明是看不起自己,不信任自己。于是,他一听到表扬,就大为恼火。最 好 的 办 法 就 是 学 会 运 用 幽 默 式 批 评 。 讲 个 故 事 。一 次 , 许 广 平 请 鲁 迅 先 生 给 其 论 文 罗 素 的 话 写 评 语 。 先 生 阅 后 , 写下 了 这 样 几 句 话 : “拟 给 90 分 , 其 中 给 你 5 分 ( 抄 工 3 分 , 末 尾 的 几 句 议论 2 分 ) , 其 余 的 85 分 都 给 罗 素 。 ”这 显 然 是 批 评 许 广 平 的 论 文 抄 录 罗 素的 话 太 多 而 很 少 有 自 己 的 见 解 。 许 广 平 欣 然 接 受 了 先 生 这 一 中 肯 而 诙 谐 的 批评 , 不 仅 马 上 悟 出 自 己 文 章 的 症 结 所 在 , 而 且 对 先 生 更 加 敬 重 。 含 蓄 而 幽 默的 批 评 , 会 让 受 批 评 者 更 愿 意 接 受 , 这 比 那 些 生 硬 而 直 接 的 批 评 要 有 效 果 得多 。 所 以 我 们 班 主 任 不 乏 也 幽 默 一 下 , 有 时 善 意 的 调 侃 会 起 到 意 想 不 到 的 效果 。(二)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早恋现象也是让我们颇头痛的一个问题。孩子出现早恋现象怎么办呢?也许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能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在莎士比亚的经典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由于双方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力的阻碍。但外界的压力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至殉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人都有一种自主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够独立自主,而不愿自己成为被人控制的傀儡。一旦别人越俎代庖,替自己作出选择,并将这种选择强加于自己时,就会感到自主权受到了威胁,从而产生一种心理抗拒,排斥自己被迫选择的事物,同时更加喜欢自己被迫失去的事物。正是这种心理,导致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在现实世界中不断上演。老师在发现孩子的早恋问题时,如果过多地干涉和阻止,不仅不会起到任何作用,反而会加速两人的感情升温,这样的现象在心理学上叫“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心理学家的研究还发现,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在人心目中的地位越高,价值越大,对人越有吸引力;能够轻易得到的东西或者已经得到的东西,其价值往往会被人所忽视。因此,当外在压力要求一个人放弃自己的恋人时,由于心理抗拒的作用,他反而更偏向自己选择的恋人,并增加对恋人的喜欢程度。 早恋不是洪水猛兽,越是压抑,它就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