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9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5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李嘉诚庄月明的传奇爱情经历 李嘉诚先生已经连续六年荣膺世界华人首富称号。2000 年,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出世界前 100 位富豪, 李嘉诚排第十位。 关于这位亚洲首富缔造商业神话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然而,关于他感情世界的文章却极为鲜见。 为什么呢?原来,李嘉诚不喜欢谈私人感情。近日,笔者在陪同撰写李嘉诚传记的青年女作家丽妮采访李 嘉诚时,总算对这位富豪的情感世界有了一点了解。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1928 年 7 月 29 日(农历六月十三日),李嘉诚出生在广东省潮州市北门街面线巷 的一个教师之家。5 岁那年,李嘉诚在父亲李云经的引导下,祭拜孔子,进入观海寺小学念书。 1937 年 7 月 7 日,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1941 年李云经与妻子庄碧琴商议,决定带上李嘉诚、李嘉 昭和李素娟三兄妹前往香港投奔妻弟庄静庵。 李嘉诚的舅舅庄静庵,是香港钟表业的老行家。今日有关香港钟表业的著作,莫不提及庄氏家族的中 南钟表有限公司。 庄家长女叫月明,比李嘉诚小四岁,聪明伶俐,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月明在教会办的英文书院念书。 小月明一点也不嫌弃穷表哥李嘉诚,相反还十分同情他。 李云经发现香港是一个金钱至上的商业社会,于是告诫李嘉诚兄妹,要在香港生存下去,就要学做香 港人。而要与香港社会融为一体,第一步就是要过语言关,改掉潮汕口音,学好广州话。从此,月明就成 了李嘉诚的广州话老师。表妹用心教,表哥认真学,不久,李嘉诚便能用广州话与香港人交流了,月明十 分高兴。李嘉诚也发挥自己的长处,教月明学习中国古典诗词。 这一对“ 金童玉女” 两小无猜、互相学习的情景,是当时庄家最为动人的风景。那一段日子,也成了李 嘉诚动荡童年中最温馨的回忆。 李嘉诚最经典的创业风波 从推销员到总经理“ 一个有信用的人, 比起一个没有信用、 懒散、 乱花钱、 不求上进的人, 自必有更多机会。 ” 这是李嘉诚给年轻人的忠告,同时也是他的座右铭。 一九四?年日军侵华,李嘉诚随父母从家乡潮州逃难到香港,当时他才十四岁。李嘉诚的父亲本为教师, 到香港后一时找不到工作,举家投靠家境颇为富裕的舅父庄静庵。可是不久父亲就患上了严重的肺病,临 终时, 他没有交代什么遗言, 反而问李嘉诚有什么愿望。 李嘉诚当即承诺: “ 日后一定会令家人有好日子过。 ” 父亲病逝后,作为长子的李嘉诚为养家糊口放弃学业,去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家塑胶厂当推 销员。李嘉诚深知,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推销员,首要是勤奋,其次是头脑灵活。在日后的推销生涯中, 李嘉诚便充分发挥了这等“ 窍门” 。当其他同事每天只工作八小时的时候,李嘉诚就工作十六个小时,天天 如是。李嘉诚对“ 打工” 的看法是:“ 对自己的分内工作,我绝对全情投入。从不把它视为赚钱糊口,向老板 交差了事,而是将之当作是自己的事业。” 就这样,李嘉诚只花了一年时间,业绩便超越其他六位同事,成 为全厂营业额最高的推销员。他当时的销售成绩,是第二名的七倍。十八岁的他受到老板的赏识,被擢升 为部门经理。一年后,他当上了销售公司总经理。李嘉诚的快速擢升还有一段插曲:他在厂里当销售员时, 再忙也要到夜校进修。他在会考合格后打算去读大学,老板为挽留这个人才,便索性把他提升到总经理的 岗位上了。 “ 长江” 最初的风波 经过这短短一役,李嘉诚开始估量自己的实力,他相信若自立门户,成绩可能更好。一九五?年,二十 二岁的李嘉诚终于辞去总经理一职,尝试创业。当时,李嘉诚的资金十分有限,两年多来的积蓄仅有七千 港元,实不足以设厂。他向叔父李奕及堂弟李澍霖借了四万多元,再加上自己的积蓄,总共五万余港元资 本,在港岛的皇后大道西,开设了一家生产塑胶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厂,并取荀子劝学篇中 “ 不积小 流,无以成江海” 之意,将厂名定为“ 长江” 。 起初,李嘉诚只知不停地接订单及出货,忽略了质量控制,致使产品愈来愈粗劣。结果不是延误了交货 时间,就是引起退货并要赔偿,工厂收入顿时急跌。加上原料商纷纷上门要求结账还钱,银行又不断催还 贷款,“ 长江” 被逼到破产的边缘。这使李嘉诚明白自己实在是操之过急,低估了当老板的风险。 如何才能挽救绝境中的长江塑胶厂?李嘉诚靠的还是“ 信义” 二字 与客户有信,与员工有义。他召集 员工大会,坦言自己在经营上的失误,衷心向留在厂里的所有员工道歉,同时还保证,一旦工厂可以度过 这段非常时期,随时欢迎被辞退的工人回来上班。之后,李嘉诚穿梭于众多银行、原料供应商及客户之间, 逐一赔罪道歉,请求他们放宽还款期限,同时拼尽全力,为货品找寻客户,用蚀本价将次货出售,筹钱来 购买塑胶材料和添置生产机器。到一九五五年,高筑的债台终于拆掉,业务渐入佳境,没多久还开设了分 厂。 一九五七年初的一天,李嘉诚阅读新一期的英文版塑胶杂志,偶然看到一小段消息,说意大利一家 公司利用塑胶原料制造塑胶花,全面倾销欧美市常这给了李嘉诚很大灵感。他敏锐地意识到,这类价廉物 美的装饰品有着极大的市场潜力,而香港有大量廉价勤快的劳工正好用来从事塑胶花生产。他预测塑胶花 也会在香港流行。李嘉诚抓紧时机,亲自带人赴意大利的塑胶厂去“ 学艺” ,在引入塑胶花生产技术的同时, 还特意引入外国的管理方法。返港后,他把“ 长江塑胶厂” 改名为“ 长江工业有限公司” ,积极扩充厂房,争 取海外买家的合约。 在“ 长江” 的客户中,有个美籍犹太人马素曾订了一批塑胶产品,打算运到美国销售,后来不知何故临时 取消合同。李嘉诚并没有要求赔偿,他对马素说:“ 日后若有其他生意,我们还可以建立更好的关系。” 马 素深感这位宽厚的年轻的创业者,是个可做大事的人,于是不断向美国的行家推销“ 长江” 的产品。自此, 美洲订单如雪片般飞来。李嘉诚由此进一步感悟“ 吃亏是福” 的道理。 投资房地产业 创业五年后,“ 长江” 逐渐成为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型塑胶花厂。李嘉诚被行内人士冠以“ 塑胶花大王” 的 雅号。而李嘉诚租用的那所厂房的业主也趁机把租金大幅度提高,这反而促成了李嘉诚自建物业的决心。 一九五八年,他投得北角英皇道的地皮,兴建一幢十二层高的工业大厦,留下数层自用,把其余的单位 出租。大厦落成后,香港物业价格随即大升。李嘉诚发觉房地产大有可为,于是开始部署把资金投放到地 产市常六十年代中期,香港的房地产经历一场狂炒后,一落千丈。李嘉诚独具慧眼,认为土地价格将会有 再度回升的一天,决定实行“ 人弃我缺的策略,用低价大量收购地皮和旧楼,在观塘、柴湾及黄竹坑等地兴 建工厂大厦,全部用来出租。 不出三年,果然风暴平息,大批当年离港的商家纷纷回流,房产价格随即急涨。李嘉诚趁机将廉价收购 来的房产高价抛售获利,并转购具有发展潜力的楼宇及地皮。这次他的策略是只买不卖,全都用来兴建楼 宇。七十年代初,他已拥有楼宇面积共达六百三十万平方英尺,出租物业超过三十五万平方英尺,每年单 是收租,已达四百万港元。 一九七一年六月,李嘉诚正式成立了负责地产业务的“ 长江置业有限公司” 。在 “ 长置” 成立大会上,他为日 后定下的目标,是超越号称香港“ 地产业王” 的“ 置地” 。置地公司由英国商人保罗 遮打,跟当时“ 怡和洋行” 的香港负责人祈士域联手创立,号称全亚洲最大的发展商,也是全港最大的商业机构。一九七二年七月, 李嘉诚把“ 长置” 易名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这年十一月,“ 长实” 在香港挂牌, 在市面公开发售。 “ 长实” 在香港准备上市期间,李嘉诚遇到不少障碍。在那困难的时刻,他都得到夫人庄月明的鼓励。庄 月明是他的表妹,比他小四岁,两人可说是青梅竹马。庄月明的父亲庄静庵是香港著名的钟表商,拥有老 字号中南表行。庄月明从香港大学毕业后,曾到日本明治大学深造。一九六五年事业有成的李嘉诚跟庄月 明成婚。 “ 长实” 在地产业屡出大手笔。先是拿出六千多万元资金购买物业及地皮,并积极兴建高级住宅与商业楼 宇。到一九六七年,又动用二亿三千万港元,买入美资集团、希尔顿酒店及凯悦酒店,开创了华资在港吞 并外资机构的先河。而李嘉诚历时两年半之久,全面进军“ 和黄” 的整个过程直如“ 蛇吞大象” ,实为香港开 埠以来华资收购英资的经典之作。“ 和黄” 是老牌和记洋行及黄埔船坞的合作品。到一九八 ?年,“ 长实” 终 于持有“ 和黄” 超过百分之四十的股票,李嘉诚当上了“ 和黄” 董事会主席。至此,李嘉诚坐上了香港华资地 产龙头的位置,“ 李超人” 的绰号不胫而走。 树大招风 二?年十月二十五日,欧洲议会发表报告,点名指责以李嘉诚为首的李氏家族生意,在香港市场占有 率太高,可能对香港经济造成支配性影响,甚至会出现垄断情况。报告又关注李嘉诚两名儿子在若干的上 市及收购事件中,获得有关当局的优惠,而这种不公平的特权,将不利于外国商人在香港投资。报告声称: “ 这个家族的业务共占香港股票市场资本估值约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当中包括的行业有电话、移动电话、 电力、超级市场及地产等等。” 报告中还提到,二?年初,李嘉诚次子李泽楷夺得香港最大电讯公司 “ 香港电讯” 的控制权后,香 港不少传媒均关注李氏家族日渐增大的影响力。还有未经公开招标的“ 数码港” ,以及 在创业板上 市时获多项豁免条件,这些事件都惹来很多争议。报告更认为,香港有需要引入公平竞争法防止垄断。 李嘉诚纵横欧亚多年,从未被国际间如此高调抨击,故对欧洲议会的报告,立即作出回应,通过旗下的 长实集团发表声明反驳,指出该报告不但计算错误,且指李氏家族影响力巨大的评论更属谬误。“ 长实” 发 言人称,李嘉诚名下四间公司市值,只占港股市值一成半,连同次子李泽楷的“ 电讯盈科” ,五间公司占股 市总市值也不足一成八。 香港联交所行政总裁霍广文亦驳斥有关报告,指 在创业板获豁免部分上市条件,当时只是属于 弹性安排,非李氏家族享有特权。他更指称,芬兰、加拿大等地也有个别公司在整体上市公司市值中占了 颇大比重,不明白为何欧洲议会的报告只提及香港而不提其他地方。港府也强烈否认在“ 数码港” 事件或 上市事件上对李家有任何偏袒。 至于市场占有率高是否即等于垄断?身兼港府公平竞争委员会成员的浸会大学经济系教授曾满基指出, 高市场占有率不代表一定有垄断。垄断是取决于公司的行为,如业内公司实施限制性行为,共同定价或限 制供应等。 正当各界争议不休时,事情只相隔一天,李嘉诚再被欧洲委员会警告,指“ 和黄国际港口” 在一九九九年 收购鹿特丹欧洲组合码头时,可能违反欧盟竞争法,并强调如果被裁定属实,有关合并的交易可能要被取 消,“ 和黄” 更要面对罚款。据悉,欧委会所持的理由,是这个商业计划未被知会,这宗交易可能违反合并 条例。 欧委会追查一宗未被通知的商业合并计划,这种情况实属罕见。“ 和黄国际港口” 当即发表声明,否认有 违反条例。 欧洲议会如此高调地把李嘉诚点名,引来了很多猜测。香港著名经济学者曾渊沧在香港经济日报发 表评论文章,认为欧洲议会突然管起香港的经济,这主要是欧洲商人已经开始对李嘉诚的商业王国进军欧 洲感到不安,因为不少欧洲商人已经尝过败在李嘉诚手上的滋味。他在文章中指出:“ 千千万万的欧洲人已 经在使用 和黄 欧洲提供的电讯服务。 和黄 卖英国的 Orange(英国一移动电话通讯公司),获利一千一百亿 港元。之后, 和黄 再卖 MMN 电讯(德国最大的移动电话商)与沃达丰(全球最大的移动电话公司之一)的部 分股权,不但获得近千亿港元的现金,也轰动了整个欧洲。欧洲商人才真正明白一位来自香港的商人李嘉 诚,是一个很强的竞争对手。他们开始惧怕李嘉诚,因为他们不是李嘉诚的对手。 “ 看李嘉诚从卖 Orange 开始,每一仗打得多漂亮。不但不断地增加现金收入,也取得了英国 3G 牌照、 意大利 3G 牌照。当人人出高价抢德国 3G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