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1页
第2页 / 共71页
第3页 / 共71页
第4页 / 共71页
第5页 / 共71页
第6页 / 共71页
第7页 / 共71页
第8页 / 共71页
第9页 / 共71页
第10页 / 共71页
亲,该文档总共7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语十二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孔府 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山东曲阜“三孔”,孔庙 祭祀孔子的地方,孔林 孔子墓地,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1.教育思想 教育的指导思想 有教无类,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教育的基本方法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 因材施教, 教育的基本方法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 触类旁通,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教育的基本方法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罕) 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教育的基本内容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诗、礼是其主要课程,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教育的培养目标 学而优则仕。 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2.为学之道 学习的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爱学、乐学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 学而不厌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 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2.为学之道 学习的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2.为学之道 学习的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 温故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学思结合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而) 精益求精,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2.为学之道 学习的内容 文、行、忠、信。(述而) 博学 “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贯一,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2.为学之道 学习的目的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 学以致用 “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为己之学,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孔子杏坛讲学,孔子杏坛讲学,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 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共二十篇。,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类型 1、语录体 2、对话体 3、叙事体,读准字音,论语,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乐乎,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ln,l,yu,yn,wng,di,三省,xng,传不习乎,chun,十有五,yu,逾矩,y,一箪食,dn,知之者不如好之者,ho,肱,gng,笃志,d,吾,w,子: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先秦诸 论语中指孔子。 曰(yu ) : 说,“子曰”是什么意思?,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三寸(今1.9米以上),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 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主张“仁”:“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谐社会、以德治民),即要求统治者能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维护“礼”:“贵贱有序”要改良:制度因时而变。,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在教育实践上他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态度要端正。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有启发和教育的重要意义。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子曰:“学 而 时习之,不 亦 说 乎 ?有 朋自远方来,不 亦 乐 乎?人不知而不 愠, 不 亦 君 子 乎 ? ”,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先生,指孔子,“悦”的古字,愉快,生气,发怒,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代指学习的内容,了解,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去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却不发怒(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为吗?,温习,实践,同门为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学者认为,孔子虽然被尊为教育家,但他最初聚集众人于门下并不是为了教书,而是为了与志同道合者交流思想。课文中哪句话可以认作是这种观点的佐证?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内容解读,【本章大旨】这一章主要谈学习方法、学习乐趣和个人休养。,“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从这连续三个反问句中想象,孔子讲这番话时的神态如何? 孔子说这番话时脸上应该洋溢着满意自足,悠然自得的神态。,内容解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不亦乐乎”呢?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学习与交流有怎样的态度?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研究问题当然是高兴的事,更是一种乐趣。可以看出孔子愿意与别人切磋探讨学问,把这当作乐事。,内容解读,在孔子看来,“人不知而不愠”也是一种“君子风范”,那么作为“君子”都应该具有怎样的风范呢? 不仅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而且有广博学识,还要有宽广的胸怀和善良的心地。,内容解读,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人称代词,我,每天,泛指多次,反省,wi,真诚,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zng,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策划,考虑,办事尽心竭力,曾子(前505前432):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曾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据传以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是他的作品。 一天,曾子的夫人到集市去上去赶集,她的儿子哭着也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小猪去杀。她就劝止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夫人,这可不能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在欺骗他,这就是教育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啊。”于是曾子把猪给杀了,煮了之后把它给吃掉了。 曾子穿着破旧的衣裳在地里耕种。鲁国的国君派人到他那里去封赠他一座城镇作为采邑。说:“请用这座采邑的收入,修饰一下你的服装。”曾子没有接受,反复几次,曾子还是不肯接受。派来的人说:“先生不是有求于国君,完全是国君自己封赠给你的,为什么不肯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过,接受了人家赠送的东西,就怕得罪人家;给人家东西的人免不了要露点高傲。纵然鲁君赠送我采邑,没有对我表现出骄色,我也得处处小心,就怕得罪他呢!”最后,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气节的。”,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的是什么? 重视品德修养。,内容解读,【本章大旨】这一章主要讲治学的人要加强个人思想道德休养。,曾子选择了“为人谋”“与朋友交”“传”三方面作为每日多次自省的内容,对你而言,其中哪一方面是尤为重要的?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内容解读,子曰:“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通“又”,迷惑,疑惑,越过,超过,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可理解为“能听得进不同意见。,规矩,规范,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本章大旨】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读解容内,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内容解读,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做,成为,得到新的体会,悟出新的道理,旧的知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有害,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本章大旨】第4章讲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读解容内,【本章大旨】第5章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不可偏废其一。,“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 并非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孔子强调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读解容内,学习与思考有什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