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万古烧 资料 万古烧 出自日本三重县四日市, 西元 1736 年,有一位名叫沼波弄山的人在日本的三重县四日市朝日町开凿陶瓷窑, “万古烧”陶瓷的历史便源于此。他希望产品的精神能够永远流传,所以,他将他的产品盖上万古不易(Banko Fueki)。弄山去世后,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弄山的家族也绝后了,“万古烧”的生产曾一度中断。直到 1832 年,它才得以复兴。(由日本历史来看,在西元 1736 年所处的时代是幕府将军德川吉宗的统治时期,建立在德川纲吉、家宣、家继三位幕府将军(实际上应该是纲吉和家宣两位,因家继是以幼年之身继位将军,并且在三年内就去世了)统治的基础之上的吉宗的治世,正是处于日本封建社会的繁盛期,当时的日本社会工商业繁荣,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明朝的宜兴壶、中国的散茶被引入日本,并在庶民社会的快速发展下迅速被推广,古万古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万古烧复兴的年代 1832 年,是处于将军德川家齐的统治时期,依照现在的通说,德川家齐统治期间,日本的商品经济已经发展到相当的高度,)现在,“万古烧”的陶瓷产量据称是继“美浓烧”、“濑户烧”等之后,居全日本第四位。它的制品主要有砂锅、花瓶等,尤其是砂锅的产量占据日本市场 70%的份额。此外,它还因为制造一种名为“紫泥急须”(日本沏茶用的壶)的紫色陶器而闻名。1979 年,四日市“万古烧”被指定为国家传统工艺品。在沼波弄山的那个时代产生的工艺品被称为古万古。最初万古烧是使用白色或黄色粘土。但是,由于白色粘土的过度使用造成缺乏,所以现在当地都是以称为紫砂粘土(紫泥)来制作万古烧。万古烧是利用一种還元焼成的方式烧制 .使窑内几乎没有氧气存在。窑里充满了一氧化碳,而紫砂粘土内的含铁成分无法充分氧化变成了蓝色而不是红色.经过烘烤完成后,当窑门打开之后, 万古烧与空气中的氧接触后,表面产生了氧化铁的红色,当蓝色混合这个红色,万古烧就变成了似乎是紫色的颜色。万古紫砂可以承受高达 1200 至 1300 度摄氏度的烘烤。经过高温烘烤之后的紫砂壶产生了很多的细小孔隙,当我们在泡茶的时候,茶汤与茶壶接触的面积比一般的茶壶更大,水和矿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加快速。日本万古烧紫砂具体性质如下:1 它具有独特的紫色色调。壶是棕色,米色,红色,或任何其他颜色不应该归类或确定为紫砂。2 烘烤温度非常高;在摄氏 1200 度至 1300 度.3 它有改变水味道的作用。紫砂奇迹不仅发生在茶,而且在酒和咖啡也一样。它可以改变任何种类的饮料的口感;变成更加柔和,流畅。但是饮料的香气会略有减少,更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它甚至能够改变红葡萄酒和咖啡的口感。当然紫砂壶是最适合茶的.您可以使用紫砂壶,杯子!可是并不是所有类型的茶都适合紫砂。适合紫砂的茶是绿茶,花茶,普洱熟茶和陈年普洱茶 。可以有很柔和的口感,乌龙茶,红茶和普洱生茶则不适合紫砂;会使得这些茶特有的香气减淡,变得无味,但是这些茶的茶汤则变得更加圆润柔和,有些人会认为,这样的茶汤已经丧失了这类茶的特性,成了一种败笔。紫砂为什么会改变饮料的味道?紫砂粘土中含有 6-7 的铁,在缺氧的烧制的过程里, 铁的氧化形式并不会很充分,也因为缺氧窑里的火是红色的并且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烟气,这使得紫砂粘土里的含氧成分消耗的很多,在消耗氧的同时也消耗了紫砂粘土里矿物质,所以紫砂壶会有非常多的细微空隙,这些细微空隙在泡茶的时候改变了水分子的部分结构(但是没有改变茶叶本身), 水分子的部分结构因为这个改变而使我们觉得好喝.同时,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如使用日本紫砂炮制重焙的传统浓香乌龙,乌龙浓重的的香气会变淡,易日本紫砂陶 日本紫砂不同于中国宜兴紫砂,其采用的原料含有大量的铁元素,原料颜色呈现出红色而不是中国紫砂陶土的紫色色调。急须:日文茶壶的意思,日本茶道用壶分为两种,一种是煮水专用的大壶,一般为铁制品,另外一种是泡茶用的小壶,名为急须,日语音 kyuusu,急须一词实际来源于中国福建南部对于一种横柄壶“急烧”的称呼,急烧壶在中国依照型制的不同,多用于煮水泡茶或者煎药。至今在福建仍可见到少量急烧壶在市面流通。急须壶多采用左侧把的形式,壶把和壶身成九十度角,同时壶把和壶嘴间也成九十度角,方便使用人右手持握。由于壶把和壶身有一定距离,持握时不似大部分的弯柄壶那样要小心防止烫伤指背,这种款式的急须壶是日本最为流行的款式,也叫横手急须。自欧美文化进入日本后,随着西欧下午茶的推广,也产生了另外一种弯柄的急须壶,弯柄急须壶的壶嘴与把手成一百八十度角,壶把多成半圆形,两端粘连于壶身上,类似中国目前的主流弯柄茶壶或者欧美的下午茶茶壶,这种采用了弯柄设计的急须壶又被称为后手急须,此外,还有一种与中国提梁壶类似的提梁急须壶,又叫上手急须。日本多流行煎茶(类似中国的绿茶)和抹茶,因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