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6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8页 / 共16页
第9页 / 共16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优秀说课稿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优秀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收集的高中语文拿来主义优秀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拿来主义,它是职高语文一年级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提炼文章主旨。学习本文,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提炼议论文的主旨。 拿来主义一文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方面的一篇杂文。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批判了国x党反动派和一些人对待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外国文化的基本原理、正确态度和方法,指出了“拿来主义”对于创新民族新文化的重大意义。鲁迅先生对外国文化的见解,时至今日,仍然放射着思想的光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2.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 A.把握文章思路、结构和观点; B.揣摩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理解词语的真正含义; C.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B.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C.训练学生概括分析能力。 (3)德育目标: 学习鲁迅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和方法,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A.明确什么是“拿来主义”,理解比喻论证的方法; B.揣摩犀利幽默的语言,理解词语的真正含义。 教学难点: 明确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着重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4.教具准备: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二、说教法 采用“疑问教学法”,即激疑质疑析疑释疑,以培养学生积极质疑问题、独立思考问题、主动探究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法 与教师“疑问教学法”相适应,学生采用“疑问学习法”(即生疑质疑析疑释疑)进行学习。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文教学分两课时进行。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清文章层次,突破“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这个难点,突出理解词语的真正含义这个重点。 教学过程: 一、激疑简介写作背景导入新课,让学生想问能问。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 当时,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着两种错误态度:一种是全盘肯定,全盘吸收;一种是全盘否定,盲目排斥。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利于我国革命文化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着重阐明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二、质疑教给学生质疑方法,让学生善问会问。 阅读课文,围绕文章的思路、结构和观点质疑,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揣摩犀利幽默的语言。 三、析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善思会议。 (一)筛选重排疑难问题。 (二)采用探究式析疑。 1.采用个体探究式析疑,通过因果论证法的分析理清文章层次。 (1)通过背景介绍,结合课文阅读,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这可以从文中哪些语句反映出来? (2)根据文题,你知道本文会写些什么? (3)从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指出文章哪些自然段写的是“原因”,即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呢?哪些自然段是写的是“结果”,即什么是“拿来主义”?哪些自然段写的是“结论”,即文章主旨?你认为文章应该怎样划分文章段落?各段写的是什么意思? (4)作者写作的思路是什么?本文的论证方式是怎样的? 2.采用群体探究式析疑,主要通过例证法、类比法等论证方法的分析突破“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这个难点。 (1)第一段主要论述的是什么?这段是否回答了“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是用什么方法回答的? (2)在第一段中,作者是怎样批判“送去主义”的?可分为哪几层?每层各写了些什么? (3)在论证“什么是送去主义”时,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论证的?送去主义的表现和实质是什么? (4)在论证“送去主义的危害”时,作者又运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论证的? (5)在论证“送来的危害”时,作者又运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论证的? 3.通过揣摩犀利幽默的语言,理解词语的真正含义。 (1)本文语言犀利,幽默讽刺,请找出第一段中的语句加以体会,理解其真正含义。 (2)“抛来”、“抛给”、“送来”、“拿来”的含义各是什么? 四、释疑导解导结导练,让学生善解会练。 (一)导解释疑,探求问题的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略)。 (二)导结激活,梳理学生的知识结构。 (三)导练激励,巩固学生的知识技能。 选择判断正确的一项: 1.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注音、书写均无误的一组是()。 A.残羹冷灸(gng)冠冕堂皇(min) B.x片(y)脑髓(su) C.自栩(x)玄虚(xan) D.吝啬(s)蹩进(pi) 2.拿来主义一开始就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目的是()。 A.使人们汲取 _经验教训,所以,先从 _发展谈起。 B.对两种主义的否定,就是从反面论证了拿来主义的正确,是对比烘托的手法。 C.文章主要立足于破,因为是驳论文。 D.文章拓开,使文章产生波澜。 3.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的正确理解是()。 A.反映中国人对 _的刻骨仇恨。 B.中国人信奉小国寡民的思想,习惯于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C.对别国的先进经验自己不去学习,也不许别人来传播。 D.反映有些中国人对外国人冷漠,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排外思想。 4.第3段的中心是()。 A.揭露送去主义自欺欺人的危害及实质。 B.讽刺尼采自诩太阳,反对送去主义。 C.反对送去主义,主张拿来主义。 D.主张拿来主义,反对不给子孙留点礼品。 5.下面一段文字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A.比喻论证B.对比论证C.类比论证 6.第3自然段运用的说理论证方法主要是() A.比喻论证B.类比论证 C.对比论证D.因果论证 7.第4自然段“抛来”与“抛给”在实质上的主要区别是() A.“抛来”动机良好,“抛给”企图较坏 B.“抛来”动机较坏,“抛给”动机良好 C.“抛来”一般不带有坏的动机和目的,“抛给”是有目的.有企图的 D.“抛来”和“抛给”的说法表面似有区别,但本质一样 8.第5段中有5处引号,对后4处引号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1处表示否定,第2处表示强调,第4处表示特指 B.第1处表示否定,后3处表示强调 C.第1、2处表示否定,第3、4处表示特指 D.第1处表示否定,后3处表示特指 9.第5段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承启,其理由是:。 A.前文揭批了抛给的实质和后果,下一段揭露了送去主义的具体做法。 B.前文揭批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后果,后一段再次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性,揭示了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C.前文揭批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后果,后文提出拿来主义。 D.前文分析了抛来与抛给的区别,后文提倡拿来主义。 10.37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对比论证B.类比论证 C.因果论证D.举例论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分析“怎样实行拿来主义”,总结全文。 教学设想: 采用“疑问教学法”,以学习和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为突破口,分析怎样实行“拿来主义”,突出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一、激疑通过复习导入新课,让学生想问能问。 二、质疑根据质疑提示,让学生善问会问。 请同学们阅读第7-10自然段,围绕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和“怎样实行拿来主义”充分质疑问难。 三、析疑个体探究式和群体探究式相结合,让学生善思会议。 (一)筛选重排质疑问题。 (二)采用探究式析疑。 1.学生析疑主要采用群体探究法进行析疑,突出教学重点一:比喻论证。 为此,我根据学生的质疑,重新设计了两个问题来突出此重点。 (1)对待外国文化有哪几种态度、行为,作者是如何评价的?“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什么?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拿来主义者对待不同性质的外国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呢?“大宅子”、“鱼翅”、“x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各比喻什么?运用比喻论证有什么作用? 2.主要采用个体探究法进行析疑,突出教学重点二: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问题:结合前面的分析,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实行拿来主义,即拿来主义的基本原则、正确态度和方法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这些语句的? 3.采用个体探究法,通过分析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提炼文章主旨。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五句话,这五句话分别回答了什么问题?本文的主旨和中心思想是什么? 4.采用群体探究式析疑,应用扩展。 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半个多世纪了,今天,重读先生的文章,犹在耳边回响。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势在必行,我们应该如何去拿呢? 四、释疑导解导结导练,让学生善解会练。 (一)导解释疑,探求问题的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略)。 (二)导结激活,梳理学生的知识结构。 1.归纳中心。 2.归纳写作特点。 (三)导练激励,巩固学生的知识技能。 一、指出课文中下列词语的含义。 1.拿来 2.使用 3.毁灭 二、指出下列比喻的喻体。 1.主人 2.宅子 3.新人 4.新宅子 三、选择题: 如果以“思想上应该装上窗纱”为题,下面哪些论据采用了较适合的比喻论证方式() A.江河横流,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B.生活中的窗纱是为了防止苍蝇、蚊子、灰尘. C.一切人都有爱美之心,西装革履、烫发口红,是时代的美 D.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三、根据所给观点,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请同学们口述其论据,其他同学给以评析。 例如: 观点做事要有恒心,不间断,才能成功。 论据(1)滴水穿石(2)铁杵磨成针 观点: 1.客观环境往往对人有很大影响 2.要掌握真本领必须勤学苦练 3.做事缺少必要的基础条件就不能成功 4.学生往往越过老师,后人往往越过前人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拿来主义,它是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议论文)的第四篇。 大纲对高中阶段在议论文方面就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要求如下: 学生能阅读较复杂的议论文,在理清层次把握中心论点的基础上,能分析论证方法,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在写作方面能写一般的议论文,论点明确,论据较充分,且能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拿来主义一文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方面的一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