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4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组织部部长在XX年全市公务员培训班开班 仪式上的讲话在XX年全市公务员培训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同志们:大家上午好!今天,全市 XX年公务员培训班就要开班了。在此,我 代表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市人社局、市公务员局向参加 本期培训班的86名学员表示热烈的欢迎!每逢党校新的班次开学,我都要来和大家见见面,与大 家一起交流思想,谈谈体会。今天,我想就新常态下如何成 长为一名优秀的公务员,谈一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提起“新常态”,大家并不陌生,“新常态”已经成为改 革发展新形势下的一个热门词汇。对公务员来说,我们该怎 么认识“新常态”? “新”意味着不同以往; “常”意味着 相对稳定,“态”就是一种趋势。习总书记最开始提出的 “新 常态”是指经济新常态,现在我们所说的“新常态”已经远 远超出了经济范畴。人民日报曾经发表文章说,中国领 导人已经营造了“十个新常态”,涵盖经济、政治、文化、 生态、社会、国防、外交和党的建设等多个方面,意味着我 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与过去不同的历史阶段。“新常态”中与 公务员休戚相关的主要是吏治方面的新常态。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壮士断腕的气魄、秋风扫落叶的 力度,狠抓干部队伍建设、狠抓作风建设,出台“八项规定”,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 育,打“老虎”、拍“苍蝇”,全面围剿“四风”现象,全面 清除不严不实行为,一个节点一个节点缩小越轨空间,对违 纪违法行为零容忍、严处罚、快了结。短短两年多时间,人 民群众亲眼看到了干部作风、社会风气一天天好转。吏治新 常态对党员干部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党性标准更高,宗旨意 识更强,工作要求更实,作风纪律更严,制度约束更紧。事 实上,吏治新常态正在深刻改变着干部队伍的一言一行,在 我们身边不知不觉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比如,搞形式的 少了,求实效的多了;讲享乐的少了,做奉献的多了;自由 散漫的少了,按章办事的多了;“潜规则”干扰少了,工作的精力多了;迎来送往应酬少了,干事创业的时间多了,等 等。从严治吏新常态是民心所盼、众望所归。然而,新常态 打破了干部以往的一些生活习惯、工作模式,少数同志感到 不适应、不习惯。有的抱怨工作纪律严了,怀念“八点上班 九点到”的轻松日子;有的感叹工作节奏比以前快了,工作 标准高、要求严,“压力山大”、“为官不易”,留恋过去“一 张报纸一包烟,悠哉游哉过一天”的惬意生活;有的抱怨禁 令太多、吃喝受限、福利取消、收入减少,觉得“越来越不 自由”。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 老白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 就好一点”。作为一名公务员,面对从严治吏新常态,我们 要做的就是正确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思想上转弯、 行为上转向,习惯于在遵章守纪、严格律己、清风正气中履 职尽责、干事创业,争做一名党和人民需要的优秀公务员。关于怎么适应新常态,这里我谈五点体会,和大家共勉。一、适应新常态,精神状态要更好在中央一系列铁规禁令的高压下,少数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信奉“少干事,不出事”、“不求过得硕,只求过得去”,在其位不谋其政,只当和尚不撞钟, 拖拖拉拉,懒懒散散,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工作效率及形象。针对这一现象,市里及时开展了治“三官”促“两为”专项活动,锁定“为官不为” 14个方面的重点问题,通过谈话教 育、通报批评、组织处理、党纪政纪处分等方式,着力整治“庸官混官懒官”,提振党员干部队伍的精神状态。目前为止,相关部门已经开展了 8次暗访督查,点名通报了11家单位14人,现场谈话告诫 7人,取得了初步成效。作为一 名公务员,在当前纪律约束严格的大环境下,大家要经常面 临工作节奏快、压力大、任务重的现状,疲惫之感肯定有, 在这种情况下,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激情、保持昂扬向上的 精神状态,显得尤为珍贵、尤为重要。一是以信仰提振精神。理想信念是心灵的钙质、精神的 柱石。没有理想信念,心中就没有明灯,就会失去方向、走 入黑暗,最终必然导致精神空虚萎靡。看看那些宗教信徒, 一步一匍匐,上千公里大跪拜,动力哪里来?是信仰在支撑。 在革命战争年代,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为了坚守信仰,为了 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为了不当亡国奴, 抛头颅、洒热血,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今天,我们生活在革 命先烈打下的和平幸福环境里, 所面临的无非是困难、 挑战、 辛苦而已,除了极少数岗位外,都没有牺牲生命的考验,没 有理由不去为信仰而奋斗。有信仰支撑,就有不竭动力。作 为一名公务员,要保持对信仰的虔诚和专一,对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坚信不疑,对“三个自信”坚定不移,做到心无旁 鸯、心境澄明、心力茁壮,不断获取干事创业的精神动力和 不竭燃料。二是以事业提振精神。“天下火亡,匹夫有责”。古往今 来,任何人想要成就一番事业,都离不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 任感,离不开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 不入”,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他们身上,都体现着强烈的事业心。我们现在正处在实现“中国梦”的 “最后一公里”,白年夙愿,即将得偿。就 XX来讲,正处在 转型跨越、竞进升级、重返白强的关键阶段。大家虽然身处 一个乡镇、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但所从事的事业、所干的工作,始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相连,与XX跨越发展紧密相连。只有怀着强烈的事业心, 才会信心白倍, 恪尽职守,时刻想干事,而且能干事、干成事;相反,那些 在岗位上浑浑噩噩混日子的人,是没有事业心可言的,也永 远干不成事。所以,大家一定要以事业为重,以工作为重, 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自己应有的工作业绩。三是以境界提振精神。境界是一个人在精神方面的高度, 反映着一个人生命的品质和价值。有的干部不缺干事的热情, 缺的是持之以恒的热情,主要是内心过于浮躁,不能正确对 待自己的进步。多干了一点事生怕别人不知道,在一个岗位 上多干了几年就觉得亏了,非得向上动一动,看到与自己资 历相当的人提升了,心理不平衡,牢骚满腹,消极怠工,不 思进取。这就体现出一个人境界的高低。我们经常讲,“工作靠自己、进步靠组织”。对个人而言就是兢兢业业搞事、 一门心思把工作干好,如果成天是攀比心理,就会陷入无尽 的痛苦,最后也成不了事。境界、心态不同,带来的结果完 全不同,有意义的人生,就是不断追求高境界的人生。岗位 不分大小、不分高低,都是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舞台。大 家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淡化做官心理,立志做大事,不要立 志做大官,不管在哪个岗位,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多做一 些实事,多做一些打基础、管长远的事情,以崇高的境界、 高尚的品格赢得领导和同事的口碑。二、适应新常态,能力素质要更高新常态需要锻造新能力。公务员一直被称为“铁饭碗”, 备受社会追捧,每年的公务员考试也被称为“国考”,竞争相当激烈。然而,在新常态下,一系列公务员制度改革正在 稳步推行,比如,深圳、温州等地已经在试行公务员聘任制, 今后聘任制将会是一种大趋势,也就是说“铁饭碗”将不再 牢靠。在这种大趋势下,如果我们的能力素质不能得到相应 提升、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最终将会被淘汰出局。所以,要 始终保持能力素质的“危机感”,抓紧时间、抓住机会苦练 本领,不断提高我们的能力素质。一要持续不断学习。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学习, 没有学识、 知识的积累,就不会有能力的提升。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 列重要讲话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总书记旁征博引、融古 通今、深入浅出的学识和能力,他用自己的语言将大道理、 理论问题、现实问题讲得很通俗很透彻,我理解,这是坚持 学习、长期积累的结果。学习是一个长期永久的过程,不可 能一口气吃成胖子,需要的是循序渐进、见缝插针、积少成 多,比如,每天读一篇理论文章,每天学一条政策法规,每 天学一点业务知识,每月读一本书,虽变到质变必定会有惊 喜收获。大家要树立“没有终点,只有起点”、“只有学得精彩、才能干得出彩”的理念,以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精神 投入学习,丰富知识、增长见识、提高胆识,通过学习使自己变得强大起来。二要持久深入思考。思考是学习的继续,没有思考就没 有成功与进步。我们经常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日思一小时,受益一辈子”,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说天 赋相近、学历相同、经历相似的干部,提高和进步的程度相 差却很大,主要原因不是脑子笨,而是脑子懒。提高快的人 每做完一项工作,都要琢磨琢磨,总结一下,找出成功的原 因或者失败的理由,做到不沾糊涂便宜、不吃糊涂亏;提高 慢的人说干就干,干完就散,不动脑、不总结,马马虎虎, 稀里糊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大家不管是搞学习,还是 搞工作,都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钻劲,养成经常总结反思 的习惯,充分发挥大脑加工厂的作用,思考、总结、探寻事 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把握事物发展的大趋势,掌握推动工作 的主动权。三要坚持不懈实践。实践是所有理论、真知、能力的源 泉,实践不足必须实践补。注重实践是新常态对公务员最基 本的要求。今年“国考”,很多热门职位,都备注了 “国家 级贫困县”、“最低服务期五年”、“工作强度大”等字眼,充 分体现了重视基层、重视实践的政策导向。现在不少干部特 别是年轻干部是“三门”干部,文化水平高、理论知识丰富, 但实践经验不足,在处理矛盾问题、突发事件时,心是虚的, 腿是软的,表现出来的就是束手无策。这不是大家的问题, 这只能说实践经历、工作经验有所欠缺,要补好实践这一课。 有的同志主动找事做,一心想干事、多干事、积极干成事, 是个好习惯,虽然辛苦,但这是在找机会锻炼自己。少数同志工作中喜欢推三阻四, 领导交办的事能推就推、 能躲就躲, 自以为很聪明,其实是愚蠢的表现。刘云山同志讲过,“干部有几次热锅上蚂蚁的经历,可能正好是一个成熟的过程”,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年轻干部要想成长得好、走得稳当,一 定要主动到一线去,到基层去,到矛盾多的地方去,接受实 践锻炼,积累工作经验。三、适应新常态,公仆情怀要更浓公务员,顾名思义,就是公共服务人员,是为社会、为 公众效力和服务的人。公务员的另一个代名词就是人民公仆。 既然是公仆,就得有公仆的样子。十八大后,中央一系列吏 治新举措,直指公务员的“非常态”,比如:自我感觉高人一等,灰色收入,不当福利,等等,其目的就是要回归公务 员的“公仆”本色。回归本色,必须进一步强化公仆意识。一是自觉摆正自己的位置。公务员就是公仆,领导就是服务。我们是新时代的公务员, 不是封建时代的“官老爷”, 要明白,权力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我们所谓的掌权只是被授 权、被委托、被聘请,只不过是人民行使权力的工具。就像 合同签订后的雇用方和被雇用方,人民群众是我们的雇主, 我们是被雇用方、是雇员,工资就是我们的佣金,拿了工资 就应该好好干事,干得好续签合同,干得不好收拾行李走人。 每一名公务员都要树立现代公务员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 德操守,明确自己的身份,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看待自己 和群众的关系,切不可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看作是凭自己的本 事挣来的,看作是某个领导人恩赐的, 更不能颠倒主仆关系, 把自己看作主人,把群众看作奴仆,牢牢把握群众路线这条 党的生命线,自觉站稳群众立场。二是自觉增进群众感情。 感情决定态度,感情影响作风, 感情支配行动。对待人民群众,没有一种深厚的感情,没有 一种深沉的爱,就不会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就不会经常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古人讲,“意 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说的就是这种“赤子”境界。 要适应联系群众的新常态, 俯下身、沉下去,与群众面对面、 心贴心,打成一片、融为一体。特别是我们这些在基层工作 的同志,职务虽然不高,但联系服务群众的平台很大,直接 与群众打交道、直接体现对群众的感情,所以应该像对待自 己的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兄弟姐妹一样关心他们、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