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科学教学中的几个关系 科学课是一门新开发的综合理科课程,在我国还处于刚刚启蒙的阶段。我区良乡地区的八所学校从2003年9月起,在三年级开始进行实验。搞好科学教学,不但决定我国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而且决定未来社会发展水平和国家前途。近两年,学习了国家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参加了一些科学课的教材培训和研讨,听了一些实验区教师的研究课,特别是听了我区一些科学教师的研究课,推门课,对科学课教学进行了一些思考。搞好科学教学,除提高教师的素质,转变教师的观念,加强学习等等外,我觉得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如下几个关系。一、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的关系教学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它总是有目的的。教学目的并不是随意确定的,它受我们的培养目标制约,受教师的教学理念支配。教学方法则取决于教学目的。换句话讲,教师在确定教学目的时,受教师的教学理念的支配,教师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又会受到教学目的的左右。例如:首师大版科学第一册第十课水,在不同的教学理念的支配下,确定的教学目标是截然不同的。可以是“知道水是怎样的物体”;还可以是“引导学生以水为例,探究研究物体的基本方法”。同样,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也是大相径庭的。如果是前一个目标,教师在教学中以讲为主,同时注重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并记住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这一概念,且能正确熟练地书写。显然这种方法只重视教师的讲,学生的记,能力方面强调记忆能力的训练。这种教学方法培养的学生思维是僵化的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如果是第二个目标,重点是教给学生观察物体的方法。即一看、二闻、三尝。教师在选用教学方法时,就要考虑如何将这些方法教给学生,如何对学生进行训练,最终形成探究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就必须借助实物,就必须让学生亲自进行活动。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使学生知道水的性质,更重要的是,学生了解了科学的观察方法,训练了多方面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教学前,在考虑教学思路或设计教学方法时,首先要想一想,这样设计究竟想要达到什么目的,这个目的达到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或提高有什么好处。每上过一节课后,回过头来想一想,这节课的思路、方法,是不是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或提高那些地方效果好,那些地方还有问题,这些问题怎样根据实际情况去解决。其实,这就是教师在教学上的探究过程。科学课要求学生探究,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探究,只有这样,才能自觉按照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教学理论改进教学,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科学教师。二、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标准指出:教材是将标准中所阐明的教学理念和课程目标落实到学校科学教学中去的媒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是纲,是教学指导原则。教材是标准思想的物化形式,是目,是落实标准的载体。教师在实际中应如何把握二者的关系呢?如果有标准又有教材,你应该先细心研读标准,然后再钻研教材。研读标准必须要思考,必须与自己的教学实际和经验相联系、相比较,以求充分理解标准中各项要求的内涵。例如:标准指出: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法。怎样理解这句话呢?其一,探究既然是要达到的目标,那么在科学教学中就必须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探究的乐趣,探究的方法,使学生做到遇到问题能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去解决。其二,探究既然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法,就必须在科学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总结结论,反思评价”这一基本的探究规律,使学生在探究环境中学习探究,也就是说,用探究的方法去教学。其三,探究既然是主要方式,那就是说不是唯一的方式。传统教学中的好的教学方法仍然不能抛弃,如讲解法等。还应该借鉴国内外,课内外的一些成功的教学方法,实行“拿来主义”,只要是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好处,就可以在教学中去尝试。三,知识与过程的关系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倡导者施瓦布认为:研究性学习是指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须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仔细理解这段话不难发现,探究学习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探究性学习要求儿童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二是研究性学习要求儿童形成研究自然科学的基础,那就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三是研究性学习希望儿童形成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掌握一定的探究能力,在形成一定的科学概念的基础上乐于继续对未知世界进行科学探究。近些年,过程提的比较多,给我们许多教师造成了错觉,认为在科学课上讲知识过时了,热热闹闹的才是上科学课,我想这是大错特错。探究并不神秘,是一般人都具备的一种潜能和欲望。比如:一个儿童将满满一杯水放在凹凸不平的地上,水流了出来,他会将水杯移到一个平坦的地方。其实,这个儿童就经历了一个简单的探究过程。水为什么会流出来(问题)可能与杯子下面的地不平有关(假设、猜想)挪到平坦的地方(实验)水不往外流了(现象)水杯放在平坦的地方水不容易往外流(结论)。在我们生活中这样的凭直觉完成探究过程的例子非常多,但是深层次、高水平的探究必须要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来支持。因此在科学课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科学知识的积累。需要注意的是让学生积累哪些知识。记得有这样一个词“生长”,积累知识就应该积累那些可以生长的知识,也就是最基本的知识。用语文课中的例子,常用字、词等就必须让学生牢记,并逐渐积累。这是因为字、词是组成句子、段落、文章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语文就学不好。字、词等就可以称为可以生长的活知识,像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等就是死知识,没有必要花精力去死记。总结中心思想、归纳段落大意是能力范畴中的,要在能力培养上下功夫。积累掌握知识并不是排斥探究过程,而是对探究过程的深入的支持。没有一定的知识就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不会做出有意义的猜想与假设,就不能制定出科学周密的计划等等。因此,在科学课教学中,一定要把知识积累放在应有的位置,决不可以懈怠。四,动手与动脑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是当今教学改革的潮流,这在我们的教师中已达成了共识。特别是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都在努力创造条件使课堂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关于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的培养,这里不细谈,重点谈一谈培养学生动脑的问题。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要把握这一本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动脑上。如果学生不会动脑,只是机械地按教师的要求做,根本谈不上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让学生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多思多想,必须让学生知道“我要干什么”,“我在干什么”,“为什么这样干”,“我将怎样干”。动脑思考也需要训练,也需要教。在探究活动中,对要探究的问题常常要进行猜想与假设,这一环节是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教师在训练时,要让学生先想一想,对这个问题怎样回答,这样回答是不是勉强,如果其他同学提出相反的意见应如何进行解释。在听课中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刚刚站起来就觉得自己的答案有问题而不回答,或引起全班发笑,使学生自己不好意思,其原因就在于平时在这方面训练不够。动脑是基础,动手操作必须在大脑的支配之下,自主的进行,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特别是动脑思维方面。五,课堂活跃与有规矩的关系现在提倡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这个提法本身是没有错的。但是一定要正确理解活与动的内涵,否则就会偏激。在科学课中,“活”不但是学生的动手实验,表达交流。更主要的是学生的思维活跃,教师的方法活跃,教学的内容具有弹性。“动”应当是有目的的动手与动脑,有目的的通过动手与动脑进行学习,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学会方法、提高能力的目的。课堂上的活跃应建立在平静基础上,只有课堂安静,教师提的问题、讲的知识、传授的方法等,学生才能明白。课堂上学生只有听明白了,学生才能自主进行活动。我们需要摆脱的是传统教学中课堂的过分安静,并非是不要安静。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贪玩好动的年龄,因此必须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该动则动,该静必须静,并逐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科学课教学中哪些环节应该让学生静下来呢?我想包括教学的起始阶段、每个环节的总结阶段、教师对重要问题的讲解等,这些地方在教学中起到“将要干什么”、“怎样干 ”、“干的怎么样”等,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导向的作用 。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在借鉴和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时,必须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花架子,扎扎实实地、一点一滴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注重过程,又关注知识;即重视动手,又不放松动脑;即鼓励学生的大胆踊跃,又重视培养学生的倾听。如此,科学课定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最终使学生受益。 7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