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老子 一、老子一书的性质:1、论“道”的书。道本指道路,后引申为规则,可用于自然天象和人类社会。“道”是神秘主义的天地万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兵书说。过去有人用其指导带兵打仗,看作兵书。“未尝有一章不属意于兵”。3、政治哲学说。主要讲“君人南面之术”。1、宇宙论与人生哲学说。由宇宙论伸展到人生论,道家的宇宙论是其人生哲学的副产物。2、“药店说”。南怀瑾把道家比作药店,不病可不去,病了非去不可。生病即指变乱时期。总之,老子是道家的元典、奠基之作,中国传统文化的精义多在道家。道家又称“黄老之术”,后世称黄帝学道于广成子(集大成)。中华上古文化的渊源。二、从老子看道家的处世哲学:1、“无”的哲学:无中生有、无导致用、无知论、无用论。无为而治2、“水”的哲学:柔弱胜刚强、水广大而善下、水不争故善。上善若水3、“不争”的哲学:以退为进的哀兵战略、不争是一种美德/人道、不争可以避免过错、以不争达到莫能与之争。 4、辩证的哲学:福祸相互转化、知止不殆、事物相反相成。总之,老子的处世哲学,表面上看偏于消极、否定、退让,但骨子里是更深一层的积极、肯定和进取。如太极拳即是其形象表达。三、老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影响:鲁迅曾说“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道家学派开山之作,中国文化史丰碑。道德经所阐述的“道”,成为中国人心目中最崇高的概念。千百年来,为道德经作注疏者不计其数,有号称“九五之尊”的皇帝,名垂千古的文人学士;既有道教徒,也有佛教徒。从先秦诸子到宋明大儒,在哲学思想上大都受到过道德经的启迪。 在历代兵家中,道德经的影子也是随处可见。为史家所称颂的汉代“文景之治”和唐代“贞观之治”,也都是以道德经的清静无为思想作为治国理念的。 道德经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军事、文学、艺术乃至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道法自然”的思想的智慧对于解决现代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 题具有启迪意义。现代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仍需要借鉴老子的思想。四、老子对中国文学文体的影响:任何民族的文学源流形式上都必然经历从韵文到散文的发展流变。老子语言章句整齐,音韵和谐,意味深长,哲学之诗。可看出文学文体从短歌小诗发展到煌煌散文的历史演进轨迹。道教:1、基本宗旨:延年益寿(人的层面,延长寿命,肉体不死)和羽化登仙(“化人”层面,超越生命局限,大道合一而精神永存)。道教文化鲜明特色就是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重生、贵生,追求长生(彭祖形象)。2、基本信仰:“道”。教徒以学道、修道、行道为宗,尊奉道德经(即老子)为主要经典,提倡自然、无为、清净、寡欲、不争。3、哲学根据:道教哲学是基于易理而来,道之理即太极阴阳的原理。一、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1、对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格塑造所产生的影响:道家与道教的戒条是中国文化教人为善去恶的教育范本,他们笔下好人有好报大团圆的结局都是文人思想观念的体现。在道教观念的影响和塑造下,其处世哲学也有较强的适应性,不仅能入世,也能出世。 2、对中国古代文学思潮的影响:道教对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极大,李白、李贺等诗歌受道教思想的影响有丰富的想象,明清以来文学作品中的鬼神、善恶报应观念不断加强,体现文化大融合。纵览中国古代文学史,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贯穿始终,直接来自道教及道家思想的启发。一般认为,中国文学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是庄子,一部浪漫主义的寓言哲理著作,庄周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思想创始人之一。 3、道教题材直接进入古典文学作品:中国古代很多文学作品受道教的影响,甚至还直接以道教神话故事为题材,使得中国古典文学表现了丰富多彩的特色,其中魏晋游仙诗、玄言诗、山水诗,唐代山水诗、田园诗、吟咏道教的诗、宋元的话本、元明的戏曲以及明清的小说很多都带有一定的道教色彩。小说在其成型发展的过程中也与道教有颇深渊源,志怪体、传奇体、话本体、章回体四大类小说类型多与道教有密切联系。二、道教思想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道教强调自然无为,以柔克刚,对阴柔的重视使中国文化有柔性特征,也使中国文学形成一种以追求从容徐缓、沉郁豁达、缠绵悱恻为美的阴柔风格为特点的潮流。2、道教强调“有生于无”、“唯道集虚”,对虚的重视构成中国文化基本观念,也使文艺形成虚实相生的审美追求,强调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空白之美。3、道教对循环论的重视,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艺对圆形意味的追求。小说戏曲的故事进程多曲折离奇:由合到分,经过无数的曲折,最后又由分到合,以大团圆作为结局。 道教崇尚自然“无为”,反对“有为”妄动人为物役,欣赏率性“逍遥”,老庄重视自然,反对人之妄为对自然本性的束缚。老庄的思想影响文艺,使之以追求自然美为最高境界。三、庄子逍遥游的三言特点:庄子为文擅用“三言”:“寓言”、“重言”、“卮言”,庄子自己也曾说他的文章是“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 和以天倪”。 寓言:凡是出自虚构、别有寄托的语言,无论是禽言兽语,无论是离奇故事,无论是素不相及的历史人物海阔天空的对话,都属于“寓言”之列。 庄子惯用寓言,他认为寓言故事比抽象的思辩更具有强烈感染力。中,庄子发挥惊人想象力,虚构神奇莫测的意象,将寓言特点展现到极致。拥有垂天之翼的大鹏展翅徙于南冥,有待于六月之海风;野马尘埃,有待于生物气息之吹动;芥草置于坳堂之水即为舟,大船则有待于适合的水域。这些寓言看似天马行空,却蕴含着光辉的哲学思想。 重言:凡重复援引或摘录前贤或古人的谈话或言论都属于“重言”之列,至于是否讲过无从考证,常是庄子为增加自己言语的说服力和权威性而假借这些古人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庄子认为,自己的思想精深博大,在这“沉浊”之世,无法以庄重严正的文辞表达,只能以虚拟假托的“重言”出之。庄子在中,借“齐谐”之口,对大鹏形象极力渲染;惋惜列子御风而行,“犹有所待者也”。这些拟托想象,在庄子笔下显得真实自然。庄子突破时间和空间、自然和社会、神话和现实的种种界限,以千姿百态的形象、奇幻莫测的构思和汪洋恣肆的语言,形成一种独特的个性化的“重言”叙述风格。 卮言:就是那些写起来行云流水,读起来酣畅淋漓,给人以浪漫主义美感的语言。 庄子将说理浸透在形象之中层层铺开,达到“意出尘外”的玄妙境界。在自然界,不仅蜩、学鸠、斥鴳这类弱小动物只是小智小识,算不上“逍遥游”,颇意外的是,大鹏高飞万里,仍难达“逍遥游”之境;“不知晦朔”“不知春秋”的朝菌、蟪蛄算不上“逍遥游”,寿命久长的冥灵、大椿也难达“逍遥游”之境。因它们都是“有所待”的。不仅那些奋智骋才、于一乡一国有所作为的凡夫俗子算不上“逍遥游”,吃惊的是不汲汲于名利的宋荣子、得神仙之道乘风而行的列子,也不算“逍遥游”。因为他们也都“有所待”的。经过这么多铺垫渲染,真正的“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神游宇宙忘记自身存在的“至人”,无求无为抛弃功名利禄的“神人”,隐姓埋名鄙夷是非荣辱的“圣人”,才能达到庄子推崇的“逍遥游”之境。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