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借助“拐杖”缩短距离 融入诗境读透古诗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古诗便是其中最为璀璨的一部分。特别是到了唐朝,古诗已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所以劳动人民中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之评说。为弘扬这一国粹文化,我国历次的教科书中都精选了许多名家传世之作。所以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还担负着承传中华民族精粹文化的重任。然而,由于古诗创作的历史遥远、文体要求、文言用词、诗人特定的历史背景等因素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较大的障碍。如何才能让学生越过这一理解上的障碍,使学生能读透古诗呢?多年来的教学尝试,笔者摸索出借助“拐杖” ,缩短距离;融入诗境,读透古诗的学习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借助朗读,缩短格律距离;融入诗境,品味韵味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朗读是学好古诗的前提。学一首诗通常少不了听老师范读、听录音朗读,学生试读、正音,掌握停顿规律,读准重音,从而让学生动口、动手,读出古诗的韵味,激发学生的兴趣。然而到了中学,仅靠上述范读,模仿,悟读等是不够的,还需要学会赏读,自主朗读等。如何才能达到这个朗读层次要求呢?笔者在教学朗读时,借助学习古诗格律常识这个“拐杖”让学生从古诗创作的基本方法来掌握古诗的朗读方法,而后再用这把钥匙去赏读,自主朗读。当然,这里所说的格律知识,仅是常识而已。如律诗,一是两句一联,按顺序分别 叫首联、额联、颈联、尾联。二是讲究平仄对仗,平仄的基本要求是,同句相粘,上下句相对。其中“平”相当于普通话第一、二声, “仄”相当于普通话的第三、四声,其次在朗读时能语调变化多样,三是讲究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二、四、六、八句押韵,如过零丁洋律诗中“ing”是韵脚。押韵能使音调和谐优美。所以朗读时要读出 “经、星、萍、丁、青”的韵味。四是古诗的节奏和韵律:如从句式上看,七律诗一般朗读停顿为:二、二、二、一。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独立有韵味地朗读,而且还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一些爱好诗歌的学生还学着创作格律诗,甚至毕业留言时还互赠格律诗。二、借助工具,缩短词意距离;融入语境,理解诗意古诗由于用的是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差异性较大,且受字数、平仄、押韵、对偶等要求的限制,给学生理解诗意带来了阻碍。为克服这一瓶颈,笔者让学生借助古代汉语词典 、课文注释、课外资料,甚至网络这些“拐杖”来理解诗意,并从中发现翻译古诗的方法。可采用“扩词法” 。即古诗多用的是单音词、而今多是双音词,理解时可采用“扩词法” 。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现代汉语说的就是“感伤、时事(国事)”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连接或调整直译的词变成通顺流畅的现代汉语就行了。 三、借助图画,缩短想象距离;融入意境,把握内涵古代诗作多是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诗中美丽的图画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所以笔者在引导学生弄清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诗意,借助画图的方法来想象诗中包含的画面,从而缩短与诗人在想象上的距离,感受其情感。如学习天净沙秋思 ,学生紧抓枯藤、老树、乌鸦、小桥等十多个景物,展开想象,作者不仅画出了“枯藤老树昏鸦”的冷落暗淡图, “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雅闲致村野图, “古道西风瘦马”的秋风萧瑟图, “断肠人在天涯”的苍凉凄苦图等,而且从这几幅图景的联系及其对比中深沉地感到了漂泊天涯的游子那种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四、借助背景,缩短时空距离;融入情境,领会情感诗总是诗人在一定时代背景下或特定环境下感情的强烈喷发。古诗距今少则数百年,多则上千年,这给学生准确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带来一定的困难。解决这一差异的方法可引导学生借助当时的时代背景,架起通向古代的桥梁,从而将自己置身于那个时代,和作者产生共鸣。如学习归园田居 (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 “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是什么?又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先了解当时的背景:陶渊明不满污浊黑暗的官场而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生活。顺此就不难体会出诗人的“愿”就是离开污浊的官场,从事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其间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喜爱之情。 五、借助背诵,缩短结构距离;融入诗境,深化记忆律诗受定句、定字、定韵、对偶、平仄等格式的限制,往往把几层意思压缩在一句当中,其实一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几句。为使学生理出其间包蕴的句意,每课结束后,笔者多借助背诵的办法,启发学生要想终身记忆诗句的话,就需要理出每句诗中包藏的现代语句。如龚自珍已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用现代汉语表达就是落花并没有忘记树根的哺育,带着无限的眷恋深情地告别树根,而愿化为春泥护养树根,以回报树的养育之恩。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背诵,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特别是能使学生终身记住诗句。总之,通过上述“五借拐杖” ,不但缩短了学生与古代的距离,使学生克服了理解古诗的困难,融入诗境,读透古诗,而且也使学生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学生将此法迁移到古词的阅读上,还提高了学生鉴赏词的能力。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