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旧照片 见证山区农村新变化“坪”在汉语中特指山区中的平地,兴坪村地处秦岭腹地的石泉县两河镇,距离省城西安 200 公里,而一组的周天登家的老房子却在堰坪河北侧的半山坡上。15 年前的 1992 年 6 月,我曾骑着自行车沿着 210 国道去安康,途径兴坪镇(当时还是镇建制)时,远远看见河对岸的房檐下的标语,于是涉水过去拍下了一张照片,当时并没有采访的意识,至于照片中人家的名姓和情况一概不知。2000 年 7 月,我采访完镇坪水灾回西安,再次路过兴坪镇,匆匆又涉水回访了这个人家,照片中的人们正忙碌着盖烤烟房,墙上极左时期的标语依旧,但景况似乎与八年前没有太大变化。2007 年 2 月 27 春节刚过,我带着 15 年前拍的照片上路赶往兴坪采访。车子到达兴坪镇(依旧是以前的名称)的路标下,河对岸已不见了破旧的老房子,所看到的是一幢幢白墙红梁的新院落。过了百米吊桥再继续沿着准备插秧的水田,很快就看见坡上错落有秩的庭院,家家墙面刷得雪白,门前挂着红灯笼。拿着老照片向路上担着两笼衣服的小伙询问,小伙凑巧就是老房子的小主人。上到院坝,阳光下一个女子正哄着孩子吃奶,身旁是城里常见的四轮婴儿车。五间房子门前都挂着鲜红的灯笼,都贴着喜气的对联。小伙子名叫周磊,抱孩子的女子是他的妻子,他们共同在苏州一电子工厂打工,春节回家过年。家人都去镇上亲戚家喝酒,周磊辨认出旧照片中的人是他的四太爷周开阳,也就是他父亲的四爷,打了一辈子的光棍,到死没有留下一子一祠。如今五间老房子分别属于 5 个小家庭。话题自然就落到了他的妻子李娟,李娟家在河南,同在一个工厂打工的两人日久生情,不顾女方家人的反对终成眷属,去年中秋节就回到兴坪待产,今年初就生了一个大胖小子。说话间周磊拎着两笼湿衣服去了屋后,把未干的衣服放到洗衣机的甩干桶中,大多都是娃娃的尿布。村里早在 02 年就通了自来水,就是水价太高,每立方高达 2 元,可村里电费便宜,每度电不到四毛钱,所以周磊在河边洗衣,担回家用洗衣机甩干。下午两点,房子的真正主人周天登、周天高兄弟俩回家了。小酒过后的周天登谈锋正健,看到 15 年前的照片眼睛发亮,他不但一眼认出画面里的四爷,而且还一口报出书写标语的人叫周永发,他清楚得记得 1966 年时他 6 岁的时候,周永发爬着梯子在他家的屋檐下写下这行斗大的标语,最后一个“底” 字少了一点让他懂事后曾耿耿于怀,如今再说起来,那场史无前例就因为差一点没有进行到底,倒真的救了中国的百姓。老周 79 年高中毕业,担任着县农协委员,对于国家的政策体会理解得深刻。拿着旧照片,老周回忆起当年正是他最困难的时期,两口子虽然也养蚕、种蘑菇,但开支中除了买种、买药等开销外,还要按收购价格的 8%交纳农林特产税,上等的好蚕茧才 1.76 元一斤,一年辛苦下来纯收入不到 500 元,可两个儿子要上学,老人要看病,每年还要交纳计划生育统筹费、教育基金等各名目的费用。用他的话说,恨不得买盒火柴都要去贷款。从 2003 年开始,县上开始执行退耕还林政策,每亩耕地返还 140 元现金、70 元的粮食款补贴,另外种了竹子和杉树每亩还可得到 20 元的林业管护费,老周家退了 6 亩耕地,仅退耕还林补贴一年就可收入 1400 元。老周还租了别人家 5 亩田地种植了玉米和水稻、山地 10 亩种了竹子和几十株银杏,每年再养两张纸的蚕,帮别人看看桃园,日子也过得满红火。更让老周感到惬意的是,国家从 06 年全面取消农业税,用老周的话来说,“农民不种地也不交税了还吃上了皇粮,真是应了国际歌中的那句歌词: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山里农民也跟城里人一样买粮吃了,老周日子着实过得不比城里人差,过年时,远嫁到户县的一个妹子对他说她家去年一年吃了 400 多块钱的肉,老周自豪地告诉妹子说,去年他光买酒就花了那么多。老周能清楚背诵“ 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 的古训,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在南方打工,老大不单给家里带回了钞票,还从外面带回了儿媳和孙子。如今老周最大的愿望就是尽快把国道边上的新房盖起来,毕竟现在住得是 100 年前的老房子,没有车路交通也不方便。幸运似乎格外照顾兴坪村,去年底,县上新农村建设将兴坪村列为样板,全村组人在三个月时间里,按照“五改三建(改厨、改灶、改厕、改圈、改院、建沼气、建自来水、建标准圈舍)”标准,根据县上建筑设计室统一效果图,进行民居加固、房前屋后美化改造工程,自行先期垫款施工,政府统一验收后兑现工程补贴款。腊月二十三,就在老周家的院坝上,县长亲自把每户 3000 元的兑现款发放给了兴坪村一组的 30 户村民手中。 厨改后,山村的世代烧火做饭的农民家里也用上了煤气罐和电饭煲,村里明年的规划之一就是使用沼气。兴坪村已不是原先的那个兴坪村了。一组石泉县有关部门统计数据,从整体上可以看出这里山区农村的变化:截止 2006 年 12 月 31 日,全县 11 村共完成闽剧改造 491 户,其中改造合格通过验收的已达 453 户;2006 年,全县农村人口总数约 15 万人,其中劳务输出总人数达 38000 人,比 05 年净增 1700 余人;退耕还林总面积为 28.67 万亩,累计总投资 1.1788 亿元,其中兑现粮食折款 9333.8 万元,管护费 1020.4 万元、种苗费 1433.6 万元。2005 年全县农业税收入 468 万元,2006 年全部免征。2007 年,全县农村子女九年义务教育学杂费全免。很多啊,比如你说的住房,农民起先是从用茅草做顶的小土房,紧接着又开始有了瓦房,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富农又盖起了大砖房,渐渐地,一个村基本上都盖上了砖房,而现在呢?又开始讲究每一个房屋的外形、内部等等的设计,并且房中的家具,家电等用具都有很大的改变。道路交通呢?从前每个村与外村或城里的道路都是从田里、荒地强行压出来的路,崎岖不平不仅车辆很难走,而且没到下雨天还会发生一些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后来,人们开始用黄土配着沙粒铺路,路开始平了,也好走了,事故的发生也逐渐减少了,可是,这种黄土路的可耐用性不怎么样,时间稍微一长点,路就被轧玩了,还得重新铺,很费事,近几年来,在政府的帮助下,每个乡都开始修柏油马路,这种马路即平坦又可用年头长,现在几乎每个乡之间和通往城里的路都修成了柏油马路,使农民们干活的速度快了,效率也高了,同时又加强了农村与城里的交往。农村教育方面呢?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前各村都有了都有自己的小学,但教师少,教学基础设施差,升学率也就很低,但随着个别乡村的教学水平的提高,开始出现了校与之间的合并,教学力量也随之加强,当然升学率也开始提高,近几年了,国家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特别是农村教育事业,一批批新的先进的教学设备不断进入学校,一批批优秀的教师不断注入农村学校,增强了教学力量的活力,农村的教育事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大步的前进着,为国家培养了有用的人才。至于卫生吗?变化也是非常大的,从前农民看病都要到乡里甚至城里去,而现在平均每个村都有一个诊所,把农民的看病的难题给解决了。当然,我说的这些还只是表面上的,现在的农村变化贼大了,有机会,你可得到农村看看,呵呵。那岽,地处十万大山,坐落于上思县平福乡西南部,有多户共多人口,是距离县城多公里的一个屯。多年前,这里公路不通,是个地地道道的山旮旯。 由于不通车,屯里人赶平福圩,得走上、个小时的山路。村里几乎与世隔绝,上个世纪年代出生的人们,至今还记得那样的民谣:“苦不苦,稀饭和红薯;愁不愁,黑布和蓝绸。” 那时,屯里人就靠啃几亩田地、几棵松树割松脂勉强度日,人均年收入不足元。 上世纪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也给这个小山村带来了一些曙光。平福至公安村公路修通,让该屯群众出门就可搭上班车,农产品可外运了。村民们开始跃跃欲试,琢磨自身发展的路子,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屯里大片的闲田荒地,试种植了肉桂、八角等经济林,但都是小打小闹,不成规模,收获也甚少,困境依旧没有多大改变。 年代初期,他们响应县委政府的号召,优化产业结构,大规模扩种甘蔗,那时,还没有现代化的耕作机械,他们用铁锹锄头挖、用犁钯犁,大片的荒山闲地,硬是让勤劳的村民们平整成一片片甘蔗沃土。除了种植甘蔗,那岽人还在不适于种植甘蔗的山地,发展速生丰产林生产,积极开发“绿色银行” 。这一做法,给村里带来新的生机!到了上个世纪年代中期,那岽屯已从一个产业村发展为户户有蔗种,家家有果林。 近年来,那岽屯甘蔗种植面积年年扩大,产量年年翻新。年该屯甘蔗种植面积亩,榨季全屯预计入厂原料蔗估计奖吨,户均产蔗吨,人均有蔗吨。总产值达万元,人均种蔗收入元,是改革开放前人均收入不足元的多倍,真正走上了甘蔗生产致富路。 正所谓思路通则财路通,那岽屯变了。“摩托汽车摆院里,彩电空调摆厅上,高档布禾吊笼吊凉在半墙(高档服装摆满墙上),顿顿有巴(鱼)有卖(肉)摆饭桌”这里新的民谣正诠释着如今人们新生活的变化。 是啊,那岽变了,变得越发富裕了,在这里,户人家建起了两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漂亮楼房,家家存折有款、购置了电话或手机等通讯工具,年轻人更是个个买了摩托车。现代化的家电、通讯和交通工具进入寻常百姓家已不再是新鲜事。我是个出生土长的农村人,农村的变化都在我的心里。现在的农村就像一个小小的城市,就拿我们村来说说吧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人们衣食住行都是有很大的变化的从衣开始改革开放以前人们穿的粗麻布衣身上的衣服几乎都是补丁,而那时的儿童 还是有个盼头的盼什么呢 ,过年啊 只有过年的时候孩子们才能穿上新衣服。 再想想现在成人穿的,浑身上下是名牌,就连儿童们也会对自己不喜欢的衣服挑剔的不往身上穿。 食、吃上我觉得就更没得说了,改革开放以前 人们主要是 以吃上东西就够幸福了。说难听点就是猪现在吃的就比以前人们吃的还好呢,那时主要吃的有山药面饼子、棒子面饼子(红薯 玉米),想想他们吃得那些。做为我们现在人所吃的;顿顿鸡鸭鱼肉应有尽有。这些都是人们努力才得到的,不是说以前的人不努力,那时的国家政策还不完善,要不怎么叫旧社会呢 住、那时的人住的基本上应该是椽木房,有钱一点的就住上瓦房了,现在的人们住的都是小洋楼了。在看看那时人们生活的设备;就在简单不过了,照明用的是煤油灯、睡得是板床在看现在什么电灯、电话、电视机、电脑,空调等、睡得就更没的说了,席梦思都知道吧 行、那时的人主要的交通工具是步行,在就是骡马车了,在往后就是自行车了。在看现在出门就是私家轿车,电动车就是在普通不过的了。 上边所说的就是简单的说下衣食住行的改变,不过这也证实了农村 一点点的变化。政策;就更好了。 以前人们都是靠生产队,后来就进行了土地改革;人们都有了自己的土地,人们就更辛勤的劳动了;以前还要缴农业税,到现在国家对种地相当重视农业税也免了。农民种地你种什么国家就补你什么,总之都有补贴啦 ,前几天我们村给发送了打虫药。我家门前的马路是 10 几年前修的 3 米宽的公路,现在已经压得已经斑斓了,这几天村里让施工队把公路重新修整成 5 米宽的新公路呢。在路的两旁都是新的电线杆子和新的照路灯,每隔一米都种着果树(听别人说好像是桃树)。这也看出了从开国功臣毛主席- 在到邓主席-在是江主席- 再就是现在的胡锦涛主席了,从一个封建的社会,把人民带到了信息时代。人们所相信的也是科学,不像以前人们求神拜佛。 随着社会的变化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农村也不次于城市,我作为一个农村的孩子我为我们农村的变化感到骄傲,同时我也希望我们的农村越来越好。 喜庆十七大,把酒话桑麻,感慨新农村,沧桑变化大。种田不交税,还把直补拿;良种有补贴,优质不高价;购买农机具,国家补助发;退耕地还林,收入不少啥。农村中小学,两免一补灵,学费书本费,全部都叫停;高中和大学,贷款可申请,子女求学路,从此不难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