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神经调节和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课时作业(二十一)一、选择题1(2010江苏南京二模)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B最简单的反射弧至少由两个神经元组成C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前膜而传递兴奋D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是一致的答案C解析神经递质穿过突触前膜的方式是胞吐(外排)。2( 2010江苏四市调研)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A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B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均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C神经中枢的兴奋可以引起感受器敏感性减弱D任何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答案A解析刺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到效应器,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有的反射弧的感受器和效应器位于同一器官,如排尿反射的感受器和效应器都在膀胱;有的反射弧的感受器和效应器不在同一器官,如体温调节的反射弧感受器位于皮肤、内脏,效应器位于血管、立毛肌等。神经中枢兴奋后会将兴奋向效应器传递,但对感受器没有影响。反射弧的神经中枢有的位于脊髓,有的位于脑,其中脊髓属于低级中枢。3(2011青岛质检)下图表示一个神经元在一次兴奋后,将兴奋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过程。下面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a处产生的动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B神经递质是通过自由扩散释放到突触间隙的C兴奋由abc的传递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D某些麻醉药可以通过抑制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而发挥作用答案B解析在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细胞膜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信息传递,图中兴奋的传递即属于此作用;某些麻醉药可以抑制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阻断兴奋的传递过程;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释放进入突触间隙的,属于胞吐(外排)。4(2010北京海淀期末)下列有关神经冲动产生和传导的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细胞能产生并传导兴奋的基础是膜的选择透过性B局部电流会剌激未兴奋部位的细胞膜去极化C神经纤维上某一点受到剌激后兴奋会向两端进行传导D神经元间的兴奋传递是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答案D解析神经元间的兴奋传递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5(2010河南豫南九校联考三)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说法不正确的有()A信息传递需要能量B神经递质的释放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选择透过性C突触间隙中的液体所含氧气的浓度比突触小体中的高D神经纤维兴奋处电势外低内高答案B解析神经递质的释放是胞吐,借助于突触前膜的流动性。6(2010天津大港二模)如图表示神经调节的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分析判断正确的是()A结构的存在使相邻两神经元之间的兴奋单向传递B神经冲动传到处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C处兴奋时膜外电流的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同D若剌激处,则在和处可以检测到电位变化答案A解析由于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在突触后膜上具有接受递质的受体,因此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从轴突到胞体,轴突到树突;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当某一点接受剌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原因是由于钠离子通道打开,大量内流,表现为细胞内正电荷增多;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在膜外表现为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在膜内表现为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由于兴奋在通过突触时单向传递,因此在处不能检测到电位变化。7(2010山东潍坊一模)下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剌激c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若检测到b、d点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B兴奋由c传导到e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C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D电表不偏转,电表偏转两次答案C解析剌激c点在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因为在突触处兴奋不能逆向传递。8(2011上海闵行区高三质检)下列各项不属于反射的是()A食虫鸟见到某些昆虫的幼虫不敢食B熟睡的人被蚊虫叮咬会动一动C精彩的哑剧表演引来人们的热烈掌声D电剌激与离体腓肠肌相连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收缩答案D解析食虫鸟见到某些昆虫的幼虫不敢食、精彩的哑剧表演引来人们的热烈掌声都属于条件反射;熟睡的人被蚊虫叮咬会动一动是非条件反射。电剌激与离体腓肠肌相连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收缩,反射弧不完整,不属于反射。9(2011杭州质检)如图所示,图1为细胞膜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2为突触结构示意图,则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1中I侧为细胞膜内侧,侧为细胞膜外侧B脂质分子可优先通过细胞膜与图1中A密切相关C图2中E为突触后膜,F为突触前膜,C物质被释放出来依靠主动运输D图2中C的名称为递质,C与D结合后,突触后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答案D解析图1中由糖蛋白位置可知侧为细胞膜外侧,侧为细胞膜内侧;脂质分子之所以可优先通过细胞膜,与图1中B(磷脂双分子层)密切相关;图2中由突触小泡与递质受体(D)可确认E为突触前膜,F为突触后膜,C物质(递质)的释放依靠外排作用而不是主动运输;图2中C与D结合后可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10(2010江西宜春一模)成熟的神经细胞在兴奋时,下列几种酶中活跃的是()ARNA聚合酶BDNA解旋酶C蛋白酶、脂肪酶D与ATP和ADP相互转化有关的酶答案D解析神经细胞在兴奋时钾离子大量外流,消耗能量,与ATP和ADP相互转化有关的酶较活跃。11(2010南京二调)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肥胖可能与大脑中多巴胺的作用有关。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兴奋传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兴奋传导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多巴胺与高尔基体、线粒体有关B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将使突触后膜的电位逆转D兴奋只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答案A解析存在于突触中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以小泡形式运输到突触前膜,再以胞吐形式运出细胞,在此过程中需要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的参与。突触小体是轴突末端膨大的部分,只能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将使突触后膜实现化学信号向电信号的转化。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12(2010吉林长春一调)细胞间和细胞内信息传递过程中,需要受体对信号的识别。图甲、乙分别表示人体细胞内受体和细胞表面受体的作用机制模式图。下列有关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细胞膜上的受体、细胞质受体和核受体的化学本质均为蛋白质B雌性激素只能被特定的受体结合,从而使雌性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C人体内其他激素的作用机制与图甲相似,即通过细胞内受体识别特定的激素D若图乙表示神经元间兴奋的传递方式,其中信号分子为神经递质答案C解析不同激素的受体存在部位不同,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蛋白质类激素的受体存在于细胞膜,故C项错误。13(2010河北冀州中学月考)动物的下列行为是先天性行为的是()臭虫的趋热性印随行为鸟类迁徙模仿行为眨眼反射黑猩猩的识字行为膝跳反射ABC D答案C解析动物先天性行为包括趋性、非条件反射、本能;后天性行为包括印随、模仿、条件反射。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5分)14(13分)(2009山西太原基础测试)人体肌肉的运动,是受传出神经支配的。Ach(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型递质,当兴奋传到传出神经末梢时,Ach与Ach受体结合,引起肌肉收缩。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当兴奋传导到处时,兴奋部位膜电位为_。(2)突触是由图中的_(填序号)构成的,此处兴奋传递方向的特点是_。(3)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Ach立即被分解,若某种药物可以阻止Ach的分解,则会导致_。(4)研究表明,不少重症肌无力患者是由于受病毒感染后,机体产生_,它除与病毒结合之外,还能与Ach受体结合,阻碍兴奋的传导,导致肌无力。在免疫学上此种重症肌无力属于一种_病。(5)有些肌无力患者是由于先天性的Ach受体结构异常所致,其根本病因是发生了_。答案(1)内正外负(2)单向传递(3)肌细胞持续兴奋(或肌肉持续收缩)(4)抗体自身免疫(5)基因突变解析(1)兴奋部位膜电位为内正外负。(2)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构成的。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3)若Ach不能被分解,长时间作用于突触后膜,会导致肌肉持续收缩。(4)重症肌无力患者产生的抗体能与Ach受体结合,阻碍兴奋的传导,导致肌无力,这属于自身免疫病。(5)有些肌无力患者发生基因突变,先天性的Ach受体结构异常。15(22分)(2011吉林长春调研)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是人体调节生命活动的基本方式。下图表示人体内两种调节系统的部分结构或关系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若“”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则图甲中a细胞的名称为_,激素B的名称为_,处的激素名称为_,作用为_(用“”或“”表示),由此可知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为_。(2)若乙图代表缩手反射的反射弧(X、Y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Z为突触间隙)。A代表反射弧的_,刺激图中的_位点,可产生缩手反射,该反射过程中,Z处传递的信号的形式为_。如果在Y处膜外安放如图所示的灵敏电流表,给予X点和Y点各一个适宜强度的刺激,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的次数分别为_次和_次。已知某种药物可以阻断反射活动,为探究其作用机理,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将药物放在Z点,刺激Y点,发现电流表发生偏转,而效应器无反应。由此得出的结论是:这种药物是通过阻断突触处的信号传递起作用的。另一同学对此实验作了相应的补充,使之更严密。你认为他的补充意见是_。答案(1)下丘脑细胞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反馈调节(2)效应器X、Y化学信号02将药物放在X点,刺激Y点观察效应器的反应(或药物放在Y点,刺激Y点,观察电流表发生偏转的情况)解析下丘脑的一些细胞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刺激垂体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刺激甲状腺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X、Y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Z为突触间隙,由图可知B是感受器,A是效应器,兴奋从B到A单向传递。刺激X点,兴奋不能传到Y点,没有电位变化,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刺激Y点,由于电流计连接位点与Y点不等距,两次出现电位差,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