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7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学年第一学期广东二师附中中段测试高一级试题历史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已的姓名、考试科目、班级和考生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将考号在答题卡相关的区域内涂黑。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的答案符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答卷交给监考老师。一、单选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西周受封的主体是A. 同姓亲族B. 异姓功臣C. 殷商后裔D. 先代贵族【答案】A【解析】从分封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说明分封的主体是同姓的亲族,故A正确;其他三类分封不是分封的主体,排除。2.一位西方学者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而忽视名所反映的实质是A. 个人观念淡漠B. 男尊女卑思想严重C. 宗法观念浓厚D. 儒家伦理道德强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强调姓而忽视名所反映的实质是宗法观念浓厚,强调尊宗敬祖,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个人观念淡漠,故A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男尊女卑思想严重,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儒家伦理道德强大,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影响3.秦朝修建都城咸阳,把渭河比作银河“天汉”,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咸阳宫居中,四周有许多通道,形成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这在本质上反映当时A. 神化皇权 B. 皇权至上 C. 皇帝独尊 D. 具有天人感应思想【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皇帝独尊。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众星拱辰,屏藩帝都是强调皇帝为中心,是强掉皇帝独尊的地位,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到神化皇权方面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体现出天人感应思想方面的文字,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强调皇帝的至上地位而非皇权至上,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独尊【名师点睛】文字型材料选择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这些材料包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的言论、诗词等,它的选择方法和其他材料性试题一样,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然后将材料所涉及到的知识与课本“挂钩”,借助课本知识进行选择。4.秦朝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的是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太尉 D. 郡守【答案】B【解析】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官制为三公九卿制。“三公”为分管监察的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督百官),辅佐皇帝处理政令的丞相与主管军事的太尉,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D选项是地方长官,没有监察百官的职能。5.秦朝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A. 世代相袭B. 考试选拔C. 地方推荐D. 中央任命【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的郡县制的特点。【详解】秦朝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与分封制相比,最大特点就是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故选D。夏商周时期采取世官制,官员产生方式为世袭,故排除A。科举制以考试的方式选拔,出现于隋唐时期,故排除B。察举制是有地方向中央推荐,出现于西汉,故排除。【点睛】秦朝的郡县制的建立和作用1.建立过程:春秋战国:开始出现, 秦朝时:在全国推广。(注意:秦朝推广,春秋战国创立) 2.特点: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与分封制相比,最大特点就是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3.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6.“郡县与分封混合的制度是否更利于王朝的稳固”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大致出现在A. 西周时期B. 秦汉时期C. 隋唐时期D. 两宋时期【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的特点。【详解】根据材料“郡县与分封混合的制度是否更利于王朝的稳固”,地方制度中既有郡县又有分封的是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故选B。【点睛】西汉初年,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一度影响到中央集权,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郡国并行制:是指郡县制、封国制(分封诸侯王国)并行。7.中国封建社会中“学而优则仕”蔚然成风,政府官员必须是饱读诗书经典的文化人,因而士与卿大夫合二为一,出现了“士大夫”的称谓和阶层。这种变化缘于A. 王位世袭制的形成B. 实行察举制度C. 九品中正制的出现D. 科举制度兴起【答案】D【解析】科举制通过考试,以才学为标准选拔人才,将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导致材料中的现象出现。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BC项。8.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完善于A. 秦汉时期B. 隋唐时期C. 宋元时期D. 明清时期【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信息可知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故B项正确。秦朝时期是三公九卿制,与图示三省六部制不符,排除A。宋朝是二府三司制、元朝是一省制,均与图示三省六部制不符,排除C。明朝废丞相,权归六部,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均与图示三省六部制不符,排除D。9.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A. 唐朝的门下省B. 宋朝的枢密院C. 明朝的内阁D. 清朝的军机处【答案】A【解析】通过材料可知,皇上同意让王锷兼任宰相,但被给事中李藩驳回了诏书,李藩行使的是封驳审议的职权,所以正确答案是唐朝的门下省。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起草诏令,是重要的决策部门,门下省掌封驳审议权,尚书省负责执行。宋朝的枢密院掌军权,所以B错;明朝是著名的特务机构,无驳回诏书权力,所以C错;清朝的军机处的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没有封驳的权力,排除D。10.“宋代以后,即使是地方也有数位官僚分掌政务,使权限不至于集中在某一人手中,各个机构也直属皇帝。例如宋代的地方行政中最高行政区划是路,在此设置转运使、安抚使、提点刑狱等,分别掌控民政、财政、军政及司法。同样,宋在路的下级行政区划中设立通判,使其与知事具有同等地位,以便监视。”材料旨在说明A. 宋朝的专制主义集权制度得到了加强B. 宋朝的监察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C. 宋朝的“权力制衡”取得了一定效果D. 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趋于合理【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宋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考生必须根据材料才能得出结论。【详解】根据材料宋代以后,“使权限不至于集中在某一人手中,各个机构也直属皇帝”可见分权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故选A。宋监察机关沿袭唐,设御史台,材料中未涉及,故排除B。宋在地方“设置转运使、安抚使、提点刑狱等,分别掌控民政、财政、军政及司法”不是为分权制衡,目的是加强皇权,故排除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点睛】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特点:1)中央: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2)地方: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3)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加强和完善。11.下列各项为宋代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是A. 推行三公九卿制B. 确立三省六部制C. 增设三司D. 设立内阁【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宋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属于简单识记题。【详解】宋朝为加强皇权,增设“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事权、财权。故选C。三公九卿制是秦朝设立的,故排除A。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设立,故排除B。内阁是明朝设立,故排除D。【点睛】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增设“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事权、财权。注意:宋朝最高行政机构叫中书门下,长官称“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最高军政机构是枢密院,长官称枢密使。12.宋史记载的“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令,以佐邦治”的机构是A. 三司B. 政事堂C. 门下省D. 枢密院【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该机构是枢密院,负责掌管军事,故D项正确。三司指的是盐铁、户部、度支,其长官称“三司使”,掌管统筹国家财政之事,排除A。政事堂是指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与材料不符,排除B。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与材料不符,排除C。【点睛】本题以宋代二府三司制为切入点,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令,以佐邦治”即可知道是枢密院。13.明朝在中央机构中废中书省和丞相,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属皇帝,其目的是A. 提高办事效率B. 扩大统治基础C. 加强专制统治D. 增强六部权利【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明初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威胁皇权,明太祖废丞相,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后设内阁但不能统领六部百司,诸事尽听皇帝,这使得君主专制空前强化。C项符合题意,其他几项不符合题意。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明朝内阁制和六部14.明朝创设内阁制度,这一现象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健全地方行政B. 完善中央机构C. 削弱皇帝权力D. 强化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详解】明成祖(明永乐帝)时设立内阁制度。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决策和行政机构,不能制约皇权。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故选D。【点睛】明朝废丞相、设内阁的措施1.废丞相:1)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君主专制发展到新阶段。导致皇帝丛杂政务集于一身。2)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侍从顾问。2.设内阁:明成祖(明永乐帝)时设立内阁制度。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决策和行政机构,不能制约皇权。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注意:内阁制与宰相制的根本区别:内阁不能制约皇权,它的出现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15.史学家钱穆指出:“军机处不过是皇帝御用的秘书,实实在在只是皇帝的一个南书房。”其意是指A. 皇帝对宰相权力的限制B. 南书房可以参与机要事务C. 清朝皇权专制的加强D. 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的重要【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清设军机处的目的。【详解】根据材料“军机处不过是皇帝御用的秘书,实实在在只是皇帝的一个南书房。”可见清雍正帝军机处的根本目的是为加强皇权,故选C。明清时期已经废除了宰相制度,故排除A。南书房只是皇帝文学侍从值班之所,故排除B。军机大臣跪受笔录是军机处的特点,不是皇帝设置的目的,故排除D。【点睛】清朝设置军机处1.设立: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设军机处。2.特点: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