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8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8页 / 共18页
第9页 / 共18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音乐意义的论述作者认为,人们在谈论音乐意义问题时 无法离开具体的历史环境和思想-意识形 态。因而,对音乐作品以及作曲家的诠释一 直随着审美观念的发展而变化。以肖邦为例,从他成名至今,人们对他的人生态度和音乐 风格性质的不同解释先后曾有五种“图像” 之多。为此,重要的不仅是了解对作品的解 释本身,而且更需要对这种解释背后的思想 文脉和前提观念进行解剖和认识。关键词作品解释肖邦音乐的意义音乐美学音 乐史绝对音乐【译者按】美国著名音乐学家列奥特 莱特勒于1995年9月来上海音乐学院进行 讲学活动,内容涉及美国音乐学发展的哲学 及历史、肖邦作品的早期演奏录音、音乐的 口传传统与文本记谱、 音乐历史学当下的热 点问题和音乐意义的论辩等课题。特莱特勒 教授生于1931年,1966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博士学位后,一直在美国和德国各著名大 学中任教,现为美国科学与人文学院院士, 纽约城大学研究生院音乐教授。除了对中世纪格里高利圣咏的记谱和流变进行了开创 性的研究之外,特莱特勒教授对音乐史、音 乐分析的“元理论”问题从哲学反思的高 度进行了多方位的论述,从而对改变西方音 乐学的实证主义倾向发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从一个独特的角度重新审视了 “音乐的意 义”这个音乐美学中的中心问题,同时带着批评的眼光介绍了美国当前一些音乐解释 的新方法,相信对我们不无启发。在今天的讲座中,我不打算谈论音乐的 意义是什么,也不准备探讨如何来确定音乐 的意义。我想谈的是人们过去和现在讨论首 乐意义时的语境。我之所以触及这个题目, 是因为我到这里来要向你们传递美国音乐 学当下的热点问题信息。目前,人们正在广 泛地讨论如何谈论音乐意义的各种可能。所谓“广泛”是指讨论的角度非常不同,范围极其宽阔,参与的学者人数众多。仅仅 1994 年一年,公开出版的直接讨论音乐意义的书 籍便有如下之多:斯蒂芬.戴维斯的音乐的 意义与表现、查尔斯.罗森的意义的前线、 米凯尔.克劳斯所编的音乐的解释、菲利 浦.阿尔泼森的什么是音乐、安东尼.波 普尔编的理论、分析与音乐的意义、埃 罗.塔拉斯蒂的音乐符号学理论、罗伯特. 哈滕的贝多芬首乐中的意义。从中可以 看出人们对于这一课题的关注程度。由于我在前些天的讲座中已讨论过肖 邦的音乐,因此今天我想先来考察一番,肖 邦的音乐是怎样被人们解释的。1 8 3 2年,肖邦22岁时,在巴黎举行了第一场音乐会。1 8 3 2年3月3日的音乐报道上发表 了批评家费提斯的一篇评论。他写道:这是一个完全出自天性、绝不仿照前人 的年轻人。他发现了,或者说创造了一种全 新的钢琴音乐。这种充满独创、前无古人的 音乐人们已经寻找了很久, 但一直没有成功。 这并不是说肖邦先生具有象贝多芬那样强 有力的结构组织能力,也不是说肖邦的音乐 象伟大的贝多芬那样具有强有力的构思意 图。贝多芬也写作钢琴音乐,但我这里说的是钢琴家的音乐。肖邦的音乐与后者相比, 更充满灵性和新鲜感,今后或许会对这种类 型的艺术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肖邦先生随后 的作品与他的首演曲目风格相似,无疑他将获得光芒耀眼的声誉。我们注意到,早在1 8 3 2年,人们的 意识中已经对以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 典大师和炫技派作曲家之间作出了明确的 区分。前者的作品显示了 “强有力的结构组 织能力”和“强有力的构思意图”,而后者的音乐更加流行。贝多芬作品的听众人数较 少,态度认真、趣味精致,对乐器技巧的表 面效果不感兴趣。这类听众出席小型音乐会 或私人聚会,业余的和专业的音乐家在那里 演奏和讨论高质量的音乐。 与这种音乐会或 聚会相对立的是,十九世纪初期,商业性的 音乐会生活迅速发展起来,几乎形成了一种 文化爆炸现象。这种音乐会的流行程度甚至 可与歌剧相比。通常,这种音乐会由炫技演 奏家自己组织并从中获利。于是,我们面前便出现了这样一幅肖邦 的图像:公众喜好的炫技演奏家,手下的音乐表情丰富、效果辉煌一一但却不是创作结 构严密、乐思深刻的作品的作曲家。这幅图 像成了对其音乐进行解释的基础。如果我们 认定这幅图像,我们便不会对肖邦的作品进 行复杂的结构分析。我们会更倾向于解释其 音乐的心理效果,它的表现和感情特质,等 等。我们从肖邦的传记中得知,1832年 以后,他并没有象费提斯所预言的那样,成 为一个炫技演奏家。两个因素阻碍了他:其 一,他的脾性对公开表演感到不自在; 其二, 正如费提斯所注意到的,“他的演奏音量极 轻”。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改变了肖邦的 图像。他被转移到了以贝多芬为主帅的另一 阵营中。把肖邦音乐当作具有永久价值的大师 之作,这种审美观念转变的一个标志是,本 世纪上半叶,海因里希申克尔对肖邦的作 品进行了仔细地分析研究。肖邦本人有关音 乐的言论也用来强化这种转型。例如,肖邦 的朋友、画家德拉克罗瓦回忆,肖邦曾说过, 音乐是音乐家的母语”,赋格是纯粹的逻辑”,“艺术并非如常人所想,是从天上 掉下来的灵感,偶发而至,仅仅表现事物的 外在图像。艺术是理性本身,天才才能为之 增辉。它遵循着必然的发展路线,由更高一 级的规律所统帅”。肖邦后面一段话尤为有 趣,如果我们回想一下前面费提斯对贝多芬 和肖邦所作的对比。“这让我想起莫扎特和 贝多芬之间的不同。贝多芬的音乐含混不清、 缺乏统一,其原因并不是所谓超凡的独创性, 而是由于他违背了永恒的原则。莫扎特从不会这样”。肖邦较为沉静的个人癖性、 他的高尚趣 味以及优雅的个人举止后来都被人们用来 强调肖邦的这一图像一一创作具有永恒价 值、结构严密的杰作的作曲家;崇尚理性的 古典主义者;巴赫、莫扎特的同路人。这一 图像取代了李斯特为肖邦写的第一部传记 中所塑造的肖邦图像:一个浪漫蒂克、悲剧 性的人物。1960年在波兰华沙举办了 “第一届弗雷德里克肖邦作品国际音乐学大会”。这次大会的论文集由卓菲娅丽萨是一个无畏的爱国主义者和音乐家, 是他祖国解放事 业的代表。他的音乐充满了对胜利的强烈信 念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为什么一个对 自己的音乐传统有着如此深厚感情的东方 民族能够这样容易接受肖邦,并且理解他、 热爱他呢?我相信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肖邦音乐所体现的爱国主义、 反抗外来侵略和 争取民族自由的斗争精神引起了中国人民 的共鸣 勇敢的中国人民从来都是大无 畏的民族,具有革命斗争和爱国主义的悠久 传统,所以我们能够自然而然地理解和接受 肖邦音乐中所表现的革命和爱国主义精 神他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反映出当祖国 被入侵后作曲家的悲痛和愤怒, 也显示出作 曲家对革命的无限热忱。 在他的降b小调奏 鸣曲中,作曲家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全面 而有力的表现肖邦的作品一方面表露 着悲剧性的气息,另一方面又充满着强烈的 愤懑和罕见的革命意愿在马祖卡、波洛奈兹舞曲、前奏曲和夜曲中,他描绘了祖国 广袤的山河土地和人民多彩、 沉静的生活图 景所有这些他的创作特征和他音乐的 战斗精神使肖邦不仅成为一个爱国主义音 乐家,而且使他成为一个民族解放的斗士。“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一一舒曼因此曾 这样形容肖邦的音乐作品。在此之后,丁先生对另一种肖邦图像进 行了批判,并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深刻洞 察:“许多过去的资产阶级音乐家把肖邦看 作是一个脆弱的钢琴家,一个神情忧郁、落 落寡欢、自我中心的人物,一个仅仅为贵族 夫人小姐们所赏识的宠儿。 他们根据他们自 己的立场观点来解释肖邦音乐中的抒情性 与旋律性。”最后,在近期的两篇美国音乐评论文献 中,我又找到了一种最新的肖邦图像。这幅 图像与刚才丁教授所暗指的那幅肖邦图像 有某种关联。当代美国音乐学中女权主义的 代表人物苏珊麦克拉里在评论摇篮曲时, 对其中一段有意回避终止解决的音乐提出 了性学的解释。她说,“肖邦的音乐常常被 形容为具有女性特征。难道这不正是因为他 的音乐在这种典型的时刻, 以缠绵徘徊的官 能感觉唤起和肯定了通常与女性性感相联 系、与贝多芬式的男性高潮相对立的特质和 节奏吗?”美国作曲家查尔斯艾夫斯曾 对著名的作曲家们进行过性别类型的大致 估价。他谈到肖邦时说,“没错,人们很自 然会觉得他穿着裙子。”丁教授的洞察力特别表现在他的这句 话:“他们根据他们自己的立场观点来解释 肖邦音乐中的抒情性与旋律性。”从上述所 有这些考察和分析中,我所得到的结论是, 其一,所有这些肖邦的图像一一它们没有违 背历史事实一一都反映了描绘这些图像的 人本身的兴趣、承诺和理想。其二,每种图 像都为不同的音乐意义解释提供了所需的 概念框架。有关肖邦的这些图像之所以产生,与人 们在某一时期中关于音乐意义持何种观念 具有直接联系。我想讨论一下这些音乐观念 的历史。首先,我们来看看申克尔的肖邦 作为一个创造有机统一、结构严密的作 品的作曲家,这些作品值得运用需多年训练 方能掌握的方法去分析。 从这一图像的立场 出发,对音乐意义问题的回答是形式主义的回答。请注意,“形式主义”在这里是个中 性词,不含贬义。人们常常认为形式主义是 一种音乐理解的障碍。其实,形式主义是一 种自19世纪到现在许多音乐家和音乐学者 所采取的态度。简而言之,形式主义认为, 音乐的内容就是有声响或被写下的音符及 其组合模式,别无其他。因而,理解音乐, 或者说理解音乐的意义, 就是理解音符元素 和它们的组合模式。要注意的是,这种形式 主义的态度和浪漫主义对音乐的超验主义 态度一脉相承。海因里希申克尔即认为, 音乐的奇妙秘密唤醒了超验主义的信念,而形式主义能够充分解释这一切。在他的对 位法第一册导言中,他援引了阿瑟叔本 华的超验主义信条:“作曲家用一种他的理 智并不理解的语言,揭示着世界最内在的本 质,表达了最深刻的智慧。”申克尔继续写 道,“我们用音响世界独一无二的有机统一 特质来补充这些模糊的观念, 但我们依旧对 音乐的神秘莫测感到惊奇不已! 我们当然知 道,为什么哲学家和美学家观察到了音乐的 特质,但却无法理解。音乐存在于自己特殊的音响过程中,通过它固有的动机联想形成 自己的世界,而无需与外界建立任何联 系叔本华的结论一一音乐体现了一 切事物心脏中最本质的内核最终是不成立的,因为它含混不清。音乐不是事 物的心脏。相反,音乐与事物之间少有或 者根本没有关联。音乐的本体就是音。它们 也是活生生的生命,具有自己的社会法规。” 从这段引文中,可以清晰看出,形式主义者 申克尔同样抱有超验主义的信念。在申克尔看来,叔本华作为一个超验主义者,他的态 度还不够超验。超验主义与形式主义产生的共同背景 是,音乐从语言的附庸和教堂与世俗权威的 实用功能中解放了出来。这一现象大约发生 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它随即引发了一 个挑战性的需求:人们必须就“音乐的意义 是什么、音乐为何存在”这一问题寻找新的 答案。于是,在1800年左右一些批评家的 著述中,我们看到,一种全新的音乐观念开 始形成。这些批评家我指的是霍夫曼、 席勒、 蒂克、瓦肯罗德、施莱格尔、诺瓦利斯。他们的观念被后人统称为绝对音乐美学。关于这种美学观念,可以参见达尔豪斯的专著绝对音乐的观念。这种绝对音乐的概念,自从 19世纪初 以来,成为音乐的历史研究和分析研究的基 础。最近在美国,人们开始对它进行了尖锐 的批评,认为这种观念对于音乐解释而言过 于狭隘。批评的出发点主要是两个。其一, 认为音乐是在特定的文化、社会和历史环境 及关系中创作、传播的,音乐参与其中,并 对其发生影响。人们接受音乐时,是将其当 作对这些特定环境和关系的感情表现。这种思想其实与丁教授在勾勒肖邦图像时的观 念不谋而合;其二,即是那种将肖邦描绘为 女性作曲家的音乐性学思想。 先且不论你对 这幅肖邦图像持何看法, 它代表着一种普遍 的思潮,认为作曲家是人,他们有自己的性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