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二章大众传播的过程与要素复习题一、填空题1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具有明显的(过程性)与(系统性)。2在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拉斯韦尔),他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的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形成了后来人们称之为(5W模式)的过程模式。3香农、韦弗模式描述的传播过程由五个环节和一个不速之客(噪音)构成。这一不速之客的引入,是这一模式的一大优点。4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的缺陷与不足可以概括为(单向性)与(孤立性)。5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在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过程模式,称为(“循环模式”)。6相对于香农、韦弗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增加了(反馈)机制,同时拓展了(噪音)的概念。7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表述了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中(政治)、(经济)力量的变化与传播过程的关系。8田中义久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概念出发,把人类的交往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与人的体能有关的“能量交往”;一种是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相联系的(物质交往);一种是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精神交往,即(符号交往)。9所谓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10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序列性、(结构性)和系统性的特征。二、选择题11948年,哈罗德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构造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了传播过程的(A)模式。A“5w”B循环C平衡D螺旋2“5w”模式是一个(A)模式。A直线B循环C系统D控制3香农、韦弗模式描述整个传播过程由五个环节和一个不速之客(B)构成。A信源B噪音C信道D信宿4传播的直线模式缺少(B)的要素或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A噪音B反馈C系统D社会5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由两个大圆和两个小圆以及联结它们的线条组成。其中左边那个大圆中的文字,依次为(A)A编码者释码者译码者 B编码讯息译码C译码者释码者编码者 D译码讯息编码6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一个()模式。A直线B循环C系统D控制71959年,美国一对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夫妇JW赖利和MW赖利在大从传播与社会系统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C)模式。A双向传播B大众传播C传播系统D传播控制8德国学者(D)1963年提出的传播过程系统模式,显示出大众传播是一个心理学上非常复杂的社会过程。A拉斯韦尔B诺依曼C奥斯古德D马莱兹克9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特点的是(C)模式。A“5W”模式B 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C奥斯古德施拉姆大众传播过程模式D传播过程系统模式10把大众传播过程与宏观的社会结构结合起来进行考察的是以下(C)模式。A“5W”模式B奥斯古德施拉姆大众传播过程模式C传播过程系统模式D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三、名词解释1传播模式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传播模式是直观而简化地再现人类传播活动的理论描述方式。2传播过程模式基本上利用文字和图表构筑的描述传播过程本身的功能性模式,描述内容包括: 描述过程中的各要素及相互关系;过程本身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传播过程作为一个整体的运动特点和规律。35W模式指的是1948年由美国学者拉斯韦尔在他的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的描述传播过程的模式,拉斯韦尔在这个模式中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的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5个W代表这五个要素,它们分别是英语中5个疑问代词的第一个字母,即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四、问答题1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1)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2)受传者。又称信宿,即信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3)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4)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是讯息的搬运者。(5)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2拉斯韦尔“五W”模式的意义与不足。意义:这个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述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实际上,后来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5W”这条思路形成的。不足:当然,作为早期的传播过程模式,这个模式还是不完全的,这主要表现在它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拉斯韦尔虽然考虑到了受传者的反应(效果),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因而,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高估了传播效果,忽视了反馈要素。)3大众传播过程的本质特征(特点)(1)传播是整体性的过程:传播过程是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的每一个因素,每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是相互关联而不能被切割、分离的。 (2)传播是双向性的过程:所有的信息交流都不是传播者向受传者发送讯息的单向过程,而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相互作用的信息过程。 (3)传播是动态性的过程:从信息的角度看,交流就是信息在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移动和变化。(4)传播是社会性的过程:传播过程是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的本质不但与系统本身相关,而且与它的外部环境有关。4请指出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的缺陷。将传播过程视为起于一点,终于另一点的直线,没有信息的反馈;将传播过程视作非环境互动的静态过程,即内部发生的活动不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不与传播所生存的环境进行任何交换,忽视社会的客观制约性。5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这个模式告诉我们,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1)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做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2)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3)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4)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五、模式分析题1. 请画出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并分析其特点与缺陷。奥首创,施拉姆1954年提出。是一个高度循环的模式;该模式的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即编码、译码和释码。编码就是将意义或信息转化成符号的过程,是传播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译码就是将符号还原为信息或意义的过程;该模式比线性模式进了一步,强调了传播的双向性,它特别适用于人际传播;缺陷:它认为传播是完全对应的、平等的,这与实际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往往不对应、不平等相出入;不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2.画出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并说明这个模式的特点以及影响和制约传播者与受传者的因素。(课本56页)德国学者马莱茨克于1963年提出。这一模式更加全面、系统、具有社会性。这个有条理地、经过周密考虑建立起来的模式,显示出大众传播是一个心理学上非常复杂的社会过程。提出许多影响传播者和受众的因素,指出大众传播的社会制约性和心理变量,传播者和接收者的形象是相当复杂的,他们的行为都是许多因素的函数。3.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根据施拉姆1954年文章绘制。这个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连接,又通过大量复制讯息与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受众往往是由个体组成的,这些个体分属于各个基本群体和次级群体;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相互连结性和交织性,已经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4. 香农韦弗数学模式贡献:描述了传播的基本过程与要素。整个过程由五个环节和一个不速之客噪音构成;“噪音”概念的引入,是这一模式的一大优点。它指的是一切传播者意图以外的、对正常信息传递的干扰;对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缺陷:未能在模式中顾及人的因素、社会因素,忽视了讯息的内容、传播的效果。5.德福勒对香农模式的发展优点:1.增加反馈机制,反馈的重要性2.强调噪音影响整个过程,无所不在3.这个模式的适用范围比较普遍,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各种类型的社会传播过程,都可以通过这个模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说明。不足:没有超出从过程本身或从过程内部来说明过程的范畴。6.日本学者的传播过程总论研究把人类的交往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能量交往;一种是物质交往,一种是符号交往。把人类的传播活动放在人类社会活动的大背景下来考察。把传播活动看作是与人类的物质生产消费过程相类似的人类活动。传播的双方都有着一定的日常社会条件或环境背景,而每一方传播活动都受到条件或环境的制约。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